中正
官名。①秦末張楚農民政權置。職主監察。《史記·陳涉世家》:“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②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評定士族內部品第的官員。東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從陳群之議置,一說曹操置於東漢獻帝建安(196—220)間。由各郡長官推選籍貫本郡、任職於中央的有聲望士人兼任,將本郡的士族依家世與才德寫出“品”與“狀”,劃分為自第一品至第九品九個等級,為吏部委任官職的主要依據。三國魏齊王曹芳時在郡中正之上設州大中正。三國吳設有職能與之相似的“大公平”。晉、南北朝沿置。有州大中正、州中正、郡國大中正和小中正,北齊時縣亦設中正。屬官有清定、訪問等。西晉時每三年清定一次士族品第,在京大小中正每月在上東門會議三次,評定和升降品第,小中正寫出品、狀,由大中正核實,再上於司徒府,司徒核實後交尚書以備選用。出任者多為“鄉品”二品的士族高門,西晉時偶有鄉品三品為此職者。中正的權力在魏、西晉時最大,東晉後士族內部的地位趨於固定化,南朝宋時“凡厥衣冠,莫非二品”(《宋書·恩幸傳》),中正升降品第的權力大大縮小,而且皇帝經常下詔蕩滌清議,即受中正貶退品級的士人可以不經中正而得到恢復的機會。但直到南朝後期,除一些未設中正的荒遠地區,士人出仕仍須得到中正的推薦。北魏前、中期此職權力頗重,後期權力稍輕,且選授漸濫,恩幸、閹宦皆有出任者,到北魏末期戰亂時,行台亦可權立此職,評定品第以便授予官職。隋朝因避諱,未置,但隋初設有職掌與之相同的州都、郡正,文帝開皇(581—600)中罷。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各州復置大中正,太宗貞觀(627—649)初罷。北魏時此職無品、無祿,但有罪時可當刑。北齊時為流內比視官,諸州大中正視五品,諸州中正、畿郡邑中正視從五品,司州州都視從七品,諸州州都、清河郡中正視八品,諸郡中正視從八品。
官名。1、掌監察。《史記·陳涉世家》:“陳王以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
2、掌考察人才,評定士族品第。曹丕在各郡選拔有聲望的人任中正,把當地士人按才能品德分成九等,以做為政府選用官吏的依據。三國魏齊王曹芳時,州置大中正,郡置中正。晉和南北朝時,州有大中正、中正,郡有中正和小中正。北齊時縣也有中正。
中正字典分解
中正的解釋 [fair] 正直
中的解釋 中 zhōng 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中心。當中。中原。中華。 在一定範圍內,裡面:暗中。房中。中飽。 性質或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輟(中途停止進行)
正的解釋 正 zhèng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zh峮g )。正襟危坐。 合於法則的:正當(d刵g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