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縣
石城縣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西漢置,屬丹陽郡。治所在今安徽貴池市西南七十里灌口鄉石城村。西晉屬宣城郡。南朝梁屬南陵郡。隋開皇九年(589)廢入南陵縣。
②十六國後燕置,為石城郡治。治所在今遼寧建昌縣西。《資治通鑑》:東晉隆安元年(397),慕容會攻慕容寶,“寶帥數百騎馳二百里,晡時,至龍城。會遣騎追至石城,不及”。即此。北魏屬建德郡。北齊廢。
③北魏永興二年(410)置,屬秀容郡。治所在今山西原平市北三十五里崞陽鎮。北周屬雁門郡。隋開皇初屬代州,十年(590)改為平寇縣。
④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置,屬五城郡。治所在今山西蒲縣東南五十里。東魏為石城郡治。北周大象元年(579)改蒲子縣。
⑤北魏景明三年(502)置,治所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西南六十里黃河北岸。西魏廢帝二年(553)改名化隆縣。
⑥北魏正始二年(505)置,為石城郡治。治所在今河南省靈寶市東南七十五里。後改為同堤縣。西魏初復為石城縣。廢帝元年(552)改為玉城縣。
⑧北魏置,屬上郡。治所在今陝西甘泉縣西北四十里王坪鄉駐地石門村。西魏廢。
⑨西魏廢帝二年(553)改宣漢縣置,為開巴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達川市。明曹學佺《四川名勝記》卷23引《寰宇記》云:西魏“開拓山南,改宣漢為石城,從山名也”。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為通川縣。
⑩隋開皇五年(585)置,為庸州治。治所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二十五里縣壩場。大業二年(606)廢入彭水縣。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屬黔州。移治無慈城。貞觀四年(630)移治今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天寶元年(742)改為黔江縣。
(11)唐武德五年(622)析河源縣置,屬循州。治所在今廣東河源市北。貞觀元年(627)廢。
(12)唐武德五年(622)置,屬羅州。治所在今廣東廉江市東北龍湖(今河唇鎮西)。《新唐書·地理志》 石城縣:“以石城水為名。”六年(623)為羅州治。天寶元年(742)改為廉江縣,北宋開寶五年(972)廢入吳川縣。南宋乾道三年(1167)復置,屬化州。治所在今廉江市北。元屬化州路,延祐六年(1319)遷治東黃村(今市東北上縣村),天曆元年(1328)又移治新和驛(今廉江市)。明洪武九年(1376)屬高州府,十四年(1381)屬化州。清屬高州府。1914年改為廉江縣。
(13)唐萬歲通天二年(697)改臨榆縣置,屬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灤縣西北榛子鎮。遼移治今河北唐山市東北開平鎮,屬灤州。北宋宣和中改名臨閭縣。金復名石城縣。元初廢。
(14)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石城場置,屬虔州。治所即今江西石城縣。《輿地紀勝》卷32石城縣:“山多石,聳峙如城,因名。”南宋屬贛州。元屬贛州路。明屬贛州府。清乾隆十九年(1754)改屬寧都州。民國初屬江西贛南道。1926年直屬江西省。
(15)金置,屬遼陽府。治所在今遼寧遼陽市東五十餘里太子河北岸燕州城。因近石城山而名。興定三年(1219)改名東安縣。
(1)古縣名。(1)西漢置,治今遼寧省建昌縣西。屬右北平郡。東漢初廢。十六國後燕復置。《資治通鑑》:東晉隆安元年(397年),燕主慕容寶趣龍城,清河王“遣騎追至石城,不及”;次年,燕主寶欲還龍城,北行至建安,“留頓石城”。並即此。北魏、東魏、北周屬建德郡。隋開皇元年(581年)廢。(2)西漢置,治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屬丹陽郡。《三國志·吳志·程普傳》:東漢建安中,程普為丹陽都尉,“居石城”,即此。三國末廢。西晉復置,並移治今池州市貴池區西南秋浦。屬宣城郡。隋開皇九年廢入南陵縣。(3)三國吳置,治今湖北省鍾祥市。屬江夏郡。西晉元康九年(299年)為竟陵郡治。南朝宋泰始六年(470年)改名長壽縣。(4)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治今山西省蒲縣境。屬五城郡。北周廢。(5)北魏景明三年(502年)置,治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西南群科鎮(古城),一說今縣南甘都鎮。屬洮河郡。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為化隆縣。(6)北魏正始二年(505年)置,治今河南省靈寶市東南。為石城郡治。西魏廢帝元年改名玉城縣。(7)北魏永熙二年(533年)置,治今山西省原平市東北崞陽鎮。屬秀容郡,後屬雁門郡。東魏為廓州治,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於此。北齊廢三郡,為北顯州治。北周廢州,仍屬雁門郡。隋開皇十年改為平寇縣。(8)北魏置,治今陝西省神木縣南。屬上郡。西魏屬歸真郡。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移治石龜鎮,即今神木縣南窟野河南。屬開光郡。隋大業七年(611年)改名銀城縣。(9)西魏廢帝二年改宣漢縣置,一作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達州市。為開巴郡治。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通川縣。(10)隋開皇五年(585年)置,治今重慶市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為庸州治。大業二年(606年)移治今黔江縣東南。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黔江縣。(11)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廣東省河源市北。屬循州。貞觀元年(627年)廢。(12)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改臨渝縣置,治今河北省灤縣西北。屬平州。遼徙治今河北省唐山市東北開平。屬灤州。元初省入樂亭縣。(13)金初置,治今遼寧省遼陽市東燕州城。屬遼陽府。元廢。(2)古舊縣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廣東省廉江市東北。為羅州治。“以石城水為名”(《讀史方輿紀要》)。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廉江縣。北宋開寶五年(972年)省入吳川縣。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復置,並移治今廉江市北。屬化州。“以縣有石城岡,其山如城,因以名之”(《輿地紀勝》)。元皇慶元年(1312年)徙治今廉江市北上縣村。天曆元年(1328年)徙治新和驛(今廉江市)。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屬高州府。十四年復屬化州。清屬高州府。1914年因與江西省石城縣重名,復改名廉江縣。(3)今縣名。在江西省東部,東鄰福建省。屬贛州市。面積 1582 平方千米。人口30.2萬。轄5鎮、5鄉。縣人民政府駐琴江鎮。隋開皇十三年(593年)設石城場,治今琴江鎮,以境內山多石聳峙如城,故名。《輿地紀勝》石城縣:“《圖經》云:(四)山多石,聳峙如城,因名焉。”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場為縣,屬虔州。宋屬贛州。元隸贛州路。明隸贛州府。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隸寧都直隸州。1912年屬江西省,1914年屬贛南道,1927年復屬江西省。1949年屬瑞金專區,1950年屬寧都專區,1952年屬贛州專區,1954年屬贛南行政區。1964年屬贛州專區,1970年屬贛州地區,1998年屬贛州市。地處武夷山脈中段西麓,琴江縱貫縣境中部,縣境南部洋地鄉境內的高橋崬為贛江發源地。屬中 * 帶濕潤氣候。農產稻、白蓮、菸葉、油菜籽等,為省菸葉、白蓮生產重點縣,特產橫江重紙、白蓮有名。山地富森林。有鉬、鈮、錫、鎢、瓷土等礦。工業有採礦、機械、化工、陶瓷、建材、造紙、食品、製藥等。有206國道、燕賴、石寧、石河等公路。有太平天囯幼天王洪天貴福囚室舊址。名勝古蹟有五龍巖、寶福塔、如日山普照禪寺、通天寨、楊村亭等。
詞語分解
- 石城的解釋 .傳說中的山名。《莊子·說劍》:“以 燕谿 、 石城 為鋒。” 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為劍鋒。”《楚辭·劉向<九嘆·逢紛>》:“平明發兮 蒼梧 ,夕投宿兮 石城 。” 王逸 註: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老街鎮
在雲南省永平縣中部偏北、銀江壩子北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鎮人民政府駐老街,鎮區沿銀江河兩岸分布,人口萬。自元歷為縣治。明嘉靖三十七年年五月地震,河流破城直下,淹沒官署民居。此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石城縣歷史
猜你喜歡
紫金石的歷史解釋
一種含鐵量較高的粘土
陸法言的歷史解釋
生卒隋魏郡臨漳人,名
羅處約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思純,益州華陽
郭孝友的歷史解釋
生卒宋吉州龍泉人,字
部落的歷史解釋
原始社會中的一種社會
朱台符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拱正,眉州眉山
杏壇的歷史解釋
源見董奉杏成林。稱道
葉延的歷史解釋
約約十六國時吐谷渾王
九井鎮的歷史解釋
北宋置,屬舒城縣。即
匏瓜空懸的歷史解釋
主謂匏瓜,葫蘆的一種
莫藏的歷史解釋
明浙江海鹽人,字用行
達爾漢的歷史解釋
生卒姓郭絡羅。揚書之
落紙如飛的歷史解釋
唐劉肅大唐新語詞理縱
縮地補天的歷史解釋
即改造天地,比喻實行
石保吉的歷史解釋
字祐之。守信次子。以
趙固鎮的歷史解釋
即今河南輝縣市西二十
熔經鑄史的歷史解釋
熔也作鎔,熔化。鑄熔
斡難河衛的歷史解釋
明永樂四年置,屬奴兒
福開森(JohnCalvinFerguson1866—1945)的歷史解釋
美國人。華名福茂生。司馬肜的歷史解釋
生卒西晉河內溫縣人,
相關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