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渠
廣濟渠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隋通濟渠。唐改名。《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業初,疏通濟渠,引黃河通淮。至唐改名廣濟。”
②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西陝縣老城東。《新唐書·地理志》陝州陝縣:“有廣濟渠,武德元年,陝東道大行台金部朗中孫長操所開,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清一統志·陝州直隸州一》:“《州志》:起自州東三十里交口村,堰水入城。金大定間,耶律翼民重浚,今淤。”
③一稱廣濟河。蒙古中統二年(1261)開浚。自今河南濟源市東北沁口築堰斷沁水入渠,東南流循古朱溝、沙溝等水,至溫縣東入黃河。《元史·河渠志》:“廣濟渠在懷孟路,引沁水以達於河。”二十餘年後淤廢。天曆三年(1330)修復。《清一統志·懷慶府一》:廣濟河“其在濟源、河內者,即古朱溝水。其至溫縣入河者,即古沙溝水”。故道在今河南濟源、沁陽二市及溫縣境。
④在今河南北部、山東西部沁水與運河之間。明正統中,河決汴梁,東北趨漕河,潰沙灣東堤,由大清河入海。景泰五年(1454),徐有貞主持開浚用以疏導黃河決流的渠道,西接黃河、沁水,東抵張秋(沙灣北十二里),使決流不復東沖沙灣,改自張秋北出濟運。弘治後全河南趨入淮,渠道堙廢。
(1)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交口。唐武德元年(618年)陝東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長孫操所開。(2)唐改隋通濟渠為廣濟渠。詳“通濟渠”。(3)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開浚。起自今河南省太行山麓沁河出山口,於此築堰遏沁水入渠東流循古朱溝、沙溝等水入黃河,溉濟源、河內(今沁陽)、河陽(今孟州)、溫、武陟五縣民田三千餘頃。後二十餘年淤廢,天曆三年(1330年)修復。今河南省濟源、沁陽、溫縣等市縣境內猶有廣濟河遺蹟。(4)明景泰五年(1454年)左僉都御史徐有貞主持開浚,用以疏導黃河決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西部沁水、運河之間。先是正統末黃河決流沖毀山東壽張縣(今陽穀縣東南)南沙灣運河堤,漕運阻絕,屢塞複決。至是有貞開渠西接黃河、沁水,東抵張秋(沙灣北十二里),使決流不復東沖沙灣,改自張秋北出濟運。逾年功成,沙灣遂塞,漕運復通。弘治後全河南趨入淮,渠道堙廢。
詞語分解
- 渠的字典解釋 渠 ú 水道,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渠道(亦指途徑,門路)。溝渠。 大:渠帥。渠魁(首領)。 方言,他:渠儂(他,他們)。渠輩。 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 渠 ù 豈:“掾部渠有其人乎?” 筆畫數
歷史地名推薦:雁汊鎮
在今安徽東至縣北長江南岸。《輿地紀勝》卷池州: 雁汊口 “在東流縣,有循檢寨”。陸游《入蜀記》: “過雁汊夾,有稅場,居民二百餘家,泊船甚眾。” 《方輿紀要》 卷東流縣: “雁汊鎮在縣東北九十里,瀕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廣濟渠歷史
猜你喜歡
牛井的歷史解釋
即今雲南賓川縣治牛井崇綸的歷史解釋
清滿洲正黃旗人,喜他平定堡的歷史解釋
明置,即今遼寧鐵嶺縣九京的歷史解釋
即九原。大內惕隱的歷史解釋
官名。遼朝大內惕隱司鄧惟恭的歷史解釋
滑州匡城今河南長垣人瓮 (甕) 哥落城的歷史解釋
亦作翁鄂洛城翁克洛城漢嘉縣的歷史解釋
東漢陽嘉二年改青衣縣桃渚鎮的歷史解釋
在浙江省臨海市東部。雕蟲末技的歷史解釋
同雕蟲小技。清納蘭性儀隆縣的歷史解釋
南朝梁天監元年置,為陳名夏的歷史解釋
生卒字百史。江南溧陽皮邏閣的歷史解釋
生卒南詔第四世王。在唐憲的歷史解釋
唐并州晉陽人,字茂彝嚴訥的歷史解釋
生卒明蘇州府常熟人,趙孝成王的歷史解釋
生卒前名丹。惠文王子藍帽回回的歷史解釋
亦稱青回回。元明時期新橋的歷史解釋
在今江蘇東海縣東北。船到江心補漏遲的歷史解釋
元關漢卿救風塵一折恁伐罪吊人的歷史解釋
見弔民伐罪。南史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