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縣

宜陽縣怎么寫好看

宜陽縣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戰國韓置,治所在今河南宜陽縣西四十八里韓城鎮。秦屬三川郡西漢弘農郡北魏為宜陽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為熊州治,移治今宜陽縣西福昌。隋屬河南郡。唐武德二年 (619) 改為福昌縣

西晉太康元年 (280),因避太后諱,改宜春縣為宜陽縣,屬安成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隋開皇十一年 (591) 於縣置袁州,並移宜陽縣於今宜春市東五里。十七年 (597) 復改為宜春縣。

東魏興和中僑置,屬宜陽僑郡。治所在今河南輝市附近。北齊廢。

④金大定時改壽安縣置,屬金昌府。治所即今河南宜陽縣。元屬河南府路。明屬河南府。民國初屬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


(1)古縣名。(1)戰國韓置,治今河南省宜陽縣西。秦屬三川郡。漢屬弘農郡。北曾為宜陽郡治。東魏為陽州治。北周平齊後廢。(2)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以太后諱春改宜春縣為宜陽縣,治今江西省宜春市。屬安成郡。隋開皇十一年(591年)遷治今江西省宜春市東,屬袁州。十七年復名宜春縣。(3)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治今河南省宜陽縣西。為宜陽郡治。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福昌縣。(2)今縣名。在河南省西部。屬洛陽市。面積 1666.3 平方千米。人口67.1萬。轄6鎮、13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春秋屬晉。戰國韓置宜陽縣(治今宜陽縣韓城鎮東關村),因治所在宜水之北得名。《戰國策·秦策二》:“宜陽,大縣也”,即此。秦屬三川郡。漢屬弘農郡。北魏昌初置宜陽郡,治宜陽縣。東魏天平時置甘棠縣(治今宜陽縣東南)。北周平齊廢宜陽縣。明帝二年(558年)復置,治今宜陽縣城西福昌村。隋開皇初廢宜陽郡,仁壽四年(604年)改縣為壽安縣;大業時宜陽、壽安二縣同屬河南郡;義寧元年(617年)壽安縣移治九曲城(今宜陽縣西北),二年復置宜陽郡,治宜陽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宜陽郡為熊州,二年改宜陽縣為福昌縣。貞觀元年(627年)廢熊州,七年壽安縣移治今宜陽縣。開元後並屬河南府。五代唐改福昌縣為福慶縣。北宋初復名福昌縣;慶曆三年(1043年)廢壽安縣,四年復置。熙寧五年(1072年)廢福昌縣入壽安縣。元祐元年(1086年)復置福昌縣,屬河南府。金初改壽安縣為宜陽縣(治今宜陽縣城),屬金昌府;福昌縣屬嵩州。元初同屬河南府路,至元三年(1266年)廢福昌縣。宜陽縣屬河南府。清因之。1913年屬豫西道,1914年屬河洛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47年以洛河分界為宜南、宜北兩縣。1949年兩縣合併,仍稱宜陽縣。1949年屬洛陽專區,1969年屬洛陽地區,1986年屬洛陽市。地處伏牛山低山丘陵、土塬和黃土丘陵區,洛河自西南東北流經全境。屬南溫帶濕潤氣候。農產以小麥、玉米、甘薯、菸葉、棉花、油料作物為主。礦產有煤、石灰石、重晶石、鉀長石、蛭石等。工業有煤炭、化工、建材、日用陶瓷等廠礦。永靈公路貫穿全境,洛宜鐵路支線經過東部,盧、宜故兩條公路沿洛河兩岸橫貫東西。名勝古蹟有靈山寺、福昌閣、虎頭寺石窟、光武廟、韓城故城、石敬瑭陵墓等。

詞語分解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黃箱山

即騎田嶺。在今湖南郴縣、宜章縣間。《太平御覽》 卷 引盛弘之 《荊州記》 曰: “黃箱山一名黃岑山,在 郴縣 東南三十里。其山郴水所出,即是五嶺之一,從東第二騎田嶺是也。”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宜陽縣歷史

相關歷史

宜陽縣_宜陽縣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