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
1399年8月6日
為什麼明朝在明成祖之後的皇帝都只稱宗了呢,原來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 ”,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於曹魏 。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其人介紹
朱棣[1],(農·1360年4月17日-1424年7月18日),[3]漢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2]帝位,殺方孝孺等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在文化事業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治,大力擴充國家藏書。永樂四年(1406年),至御殿觀覽圖書,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內經史子集全備否?”解縉回答:“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他又說,士從家稍有餘資,便欲購書,況於朝廷?遂召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購訪天下遺書。又指示購奇書要不惜代價,“書值不可計價值,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永樂年(1403年)命解縉等人編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動用文人儒臣3000餘人,輯古今圖書8000餘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於永樂六年(1408年)編成,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定名為《永樂大典》。藏於“文淵閣”中,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貢獻。遷都後,在宮內東廡南,又建,“文淵閣”,南京之書,大量北運,把《永樂大典》運至北京後,專貯於“文樓”。使明代國家藏書建設發展迅速。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現僅存世3%。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
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建設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乾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前六次在永樂年間進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間進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永樂初,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鏇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初開始設定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乾都司。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永樂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1410、1414、1422、1423、1424),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最後死於班師途中。五年派兵統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內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進行直接統治。七年開始了建設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十四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也得到發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亂後,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斯藏(今西藏)地區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他還於四年設立哈密衛,並多次派遣陳誠、李達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為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的影響,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起,朱棣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與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來。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不幸病故,分別葬於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內屬,於其地設交趾布政使司。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於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嘉靖時改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明成祖(1360一1424年)名朱棣,1402至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來被封為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他死後的諡號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書又稱他為“文皇”。他的廟號是太宗,所以在《明實錄》中他的實錄就被稱作《太宗實錄》。後來,嘉靖皇帝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所以後人便一直稱他為“明成祖”。
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帝王當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是鄭和下西洋、奴兒乾都司、《永樂大典》等等。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還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大規模建設北京。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幹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躋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卻乾成了那么多,而事實上還不止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誅十族”、“瓜蔓抄”之類的殘暴行為聯繫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嚴重受損。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大明皇帝的波瀾壯闊的一生吧!青少年時代
朱棣出生於元末的戰亂時期。那時群雄並起, 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以至於連給兒子起個名字的工夫都沒有。朱棣自稱是馬皇后嫡生,實際上他的生母是個貴妃,為此衍義出許多的野史和傳說。朱棣長大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他娶徐達的長女為妻,成了他的好內助。燕王是諸王當中勢力最強的一個,在抵禦蒙古諸部的內擾中,他得到了鍛鍊,也初步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亂世嬰兒
元末是個戰亂年代,大批老百姓流離失所。真是亂世出英雄,朱元璋異軍突起,以應天(今南京)為根據地,積極擴充地盤。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26個兒子中的第四子。其中有好幾個兒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明朝建立時,朱棣已是一個八九歲的兒童。那時全國仍很凋敝,滿目瘡痍。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一> 生於亂世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他要,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當皇帝。現在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照理應該好好慶祝一下。幾乎與朱棣呱呱墜地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他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么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二>七歲始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曆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有了7個兒子,自然是滿心高興。這時形勢已經初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7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 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
這時朱棣已經7周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三>生母之謎
朱棣的生母是誰,居然還是個謎,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中國古代正妻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妻生的兒子稱庶子。正妻被稱為嫡母,其它的妾被稱為庶母。對帝王家來說,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長子繼承。即使嫡長子死得早,如果嫡長子有兒子,也要由嫡長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它庶子則不得覬覦。
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其實,經歷代學者考證,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成祖的生母問題,不只是關係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為。
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他11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又過了10年,他已成了一個英姿颯爽的青年,便率領護衛就藩北平。這段時期的生活對他以後的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宮廷生活
在一般人看來,帝王子孫們的宮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實不然,除了物質生活富足以外,其它樂趣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枯燥乏味的。
據說明成祖朱棣俊逸不凡參加朝祭
他們要沒完沒了地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都要一本正經,不能有半點兒戲。除此之外,就是跟隨幾個大儒一天到晚誦讀儒家經典。只是他們偶而到郊外走動時,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間生活情趣。每當他的皇帝老子要舉行大祭如郊祭、謁廟時,朱棣和他的弟兄們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還覺得挺新鮮,但時間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見的。
習儒尊孔
另一項主要生活內容就是學習儒家經典了。朱元璋年輕時沒機會上學,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當他親自撰寫詔敕或什麼祭文時,語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為徐達墓撰寫的碑文,誰也斷不開句。朱元璋一生都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遺憾。因此,他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
朱元璋稱帝的第一年,就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作為太子和諸弟學習的場所。堂中藏有大量歷代圖籍,供他弟兄們觀覽。徵聘各地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王。師傅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後十幾年,向太子和諸王講四書五經,講封建禮法,一舉一動都要合封建禮儀。
教育有方
如何教育這些皇子們,朱元璋對儒臣們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針:“譬如一塊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塊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師,豈不是愛子弟還不如愛金玉嗎?
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理國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辦事。教育他們的方法,最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能辦好;心不正,各種邪欲都來了,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們切實的學問,用不著像一般文士那樣,只是會記誦辭章,沒一點好處。” 在朱元璋看來,學問重要,德性更重要。
師道尊嚴
在皇子們的師傅中,有一個叫李希顏的,原是個隱士,因名氣高,朱元璋寫了親筆信把他徵召入京,讓他當皇子們的老師。在古代,私塾的老師手裡都有個戒尺,學生不聽話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經習慣了這一套,對皇子們依然很嚴厲。有一次,一個皇子不聽話,讓他打在腦袋上,腫起個泡。朱元璋見了很心疼,一時大怒,準備治李希顏的罪。馬皇后在旁勸解道:“師傅教我們的兒子以聖人之道,哪裡還能對師傅發怒呢?”朱元璋這才消了氣,不久還讓李希顏升了官。史書中沒記載挨打的是不是朱棣,但他肯定是在這樣嚴肅的氣氛中進行學習的。
言傳身教
朱棣兄弟們除了接受師傅們的教育外,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宮,趁朱棣兄弟們都在跟前,便指著宮中的一片空閒地對他們說:“這裡並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樓榭,作為遊玩場所,只是不忍心多費民財罷了。過去商紂王大造瓊宮瑤室,結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漢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憐惜一百兩銀子的費用,就沒有建,所以當時國泰民安。你們以後要經常心存警戒啊!”在這種場合,朱棣兄弟們都要格外恭謹,否則的話,一受懲罰就比師傅們更嚴厲。
朱棣從他父皇那裡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饑寒也,嘗使之少忍饑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們不只是要學書本,而且平時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規範。這對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年來說,並不是一件愜意的事。
習武強志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兒子們成為文弱書生,就讓他們經常做些強健筋骨的活動。他當吳王不久,看到7個兒子漸漸長大了,“宜習勞,令內侍制麻履行滕。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謂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纏腿。這裡是說,讓朱棣兄弟7人都穿著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這對長期住在深宮大院中的皇子們來說,雖說勞累點,但還是饒有興味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要不時地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以健體強志。
體民疾苦
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17歲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讓皇子們體驗一下民間的生活。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裡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父皇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這裡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窮鄉,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這裡,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時候是怎么樣受苦受難,創業是多么的艱難。他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受封燕王
朱棣的長兄朱標,即南京一帶所習稱的“大頭太子”,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大祭天地於南郊,在郊壇南邊正式登極稱帝。他連贈祖上四代,冊封馬氏為皇后,立朱標為皇太子。
早立藩衛
在朱元璋看來,元朝之所以經常發生宮廷政變,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稱帝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他還看
《鄭和下西洋》中的朱棣(唐國強飾演)到當元末農民起義四處爆發的時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有鑒於此,洪武三年(1370)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個小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他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還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諸子封王
封諸子為王的這件事也就定下來了。對這么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當然要發一個正式詔諭:
考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長者必正位儲貳。若其眾子,則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蓋明長幼之分,固內外之勢者。聯今有子十人。前歲已立長子為皇太子。爰以今歲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為秦王、第三子為晉王、第四子為燕王、第五子為吳王、第六子為楚王、第七子為齊王、第八子為潭王、第九子為趙王、第十子為魯王、使孫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定相傅官屬。凡諸禮典,已有定製。於戲!眾建藩輔,所以廣盤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也就在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漢唐舊制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口口聲聲說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樣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損益。
漢朝建立後,劉邦也實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漸次削奪,只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在封國內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後來終於造成“吳楚七國之亂”,旗號是“清君側”,實際上是要奪皇位。晉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且握有軍政實權,後釀成“八王之亂”。唐代雖也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裡,由宦官進行管理。宋代大體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只是稍作改動。宋代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襲,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為官。元代封皇子為王,派往各行中書省,專制一方,儼然是地方上的軍政首領,明顯帶有民族壓迫的色彩。
分封太侈
在朱元璋看來,還是漢代的分封辦法比較好,使封國和郡縣相間,便於監視。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自己的分封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對朱棣本人,而且對明代的政治都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按照明制,皇子封為親王都授予金冊金寶,年食祿米萬石。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但這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像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所統兵上都超過此數。例如在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些藩王的府第、服飾和車旗等,“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他們都要“伏而拜謁”。
藩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即藩王的未來接班人,10歲時就授予金冊金寶。其它諸子則授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以後各世子孫都有封爵,自六世孫以下都封為奉國中尉。他們生的時候要向宗人府請名,年齡大了要請婚。但他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之類的行當,只是坐糜俸祿。明中期以後,皇室成員的俸祿成了國家沉重的包袱。
擁兵自重
藩王沒有行政權,只有軍事權。朝廷調地方軍隊,地方守鎮官還要得到當地藩王令旨後才能調動。遇有戰事,即使元勛宿將也要聽藩王節制。當燕王朱棣率軍征討乃兒不花時,像傅友德那樣的大將也要受他調遣。朱元璋感到他這套制度比以往歷代都嚴密,大明江山可以長治久安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剛死,那裡就爆發了朱棣與建文皇帝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
一語成讖
對這種分封的弊端,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就看出來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開說。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他“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潞濞之虞”。說得最直率的大概就是那個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了。洪武九年(1376年),葉伯巨上書言事,說明太祖“太過者三”,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廓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臣竊以為不然。何不現於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朱元璋見疏大怒,認為這是離間他們一家骨肉,要親手射殺他。葉伯巨終於為此事死在獄中。不幸的是,葉伯巨所言果然成了事實。
良助賢佐
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還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朱元璋聽說她“貞靜,好讀書”,被人稱為“女諸生”,就把徐達找來說:“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結為婚姻,你的長女就嫁給我的四子朱棣吧。”徐達自然是滿口答應。徐氏於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親。這時朱棣18歲,徐妃16歲。就是這位看來賢淑貞靜的徐妃,後來成了朱棣奪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內助。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其它諸王都是如此。為了這件事,朱元璋還曾特地告諭諸王,要他們不要與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舊宮,不需要新建,他們新建的府邸則都要按規定辦事。不難看出,朱元璋對燕王寄望殊深。
北平是元朝都城,位置險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別就藩西安和太原,就藩時間還早於燕王兩年,都沒讓他們去北平,而是把北平留給了燕王,其中似乎有“深意存焉”。從朱元璋為諸王選的妃子來看,燕王妃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徐達的長女,而這種婚姻實質上是一種政治行為,在這點上其它諸子也是比不上的。這對朱棣以後的發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新的起點
這時的燕王已是21歲的英俊青年。他沒有留戀風光旖旎的南國春色、而毅然甘冒“雪花大如席”的北國風寒。他出發了,率領著數千護衛,浩浩蕩蕩地奔赴北平,滿懷著信心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他知道,這是他一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洪武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勢大難圖,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余皆廢為庶人。為圖燕王,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燕王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燕王。張信為燕王舊部,此時遂降燕,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燕王舊部,降燕從戰者甚多。燕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燕。先鋒抵雄縣,為燕師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勛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復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燕師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燕,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下南京後,自即皇帝位,下令大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榜其名曰奸臣,大行屠殺,並實行族誅之法,族人無少長皆斬,妻女發教坊司,姻黨悉戍邊。朱棣還令盡復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
此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遂繼續實施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並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廠衛,繼又遷都北京(見永樂遷都),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死後葬於長陵。永樂遷都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北面昌平縣境天壽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約五十公里,陵域面積達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環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統稱十三陵。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樂皇帝的長陵。這位皇帝雖在明代歷史上的名氣很大,卻不是遵照封建帝位繼承法,不是用和平的手段當上皇帝的,而是以武力強取豪奪爭得了天下。
原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死,不得已只好改立皇太孫朱允文為合法繼承人,另外分封諸子為諸王。太祖朱元璋死後,皇太孫繼任,是為建文皇帝。
可是好景不長,他駐守北平的叔父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也就是說以剷除現任皇帝身邊的壞人為名,起兵推翻了他的統治,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以勝利者的身份做了皇帝,這便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皇帝。
按正常的國家制度和君臣倫理原則,燕王作為一方諸侯起兵反對中央政權本是大逆不道,而明朝的官員忠於國家合法制度的建文皇帝,積極抵抗燕王的軍隊,應該算是明朝的忠臣。
可是,當建文帝一完蛋,燕王率領他的難兄難弟控制了局勢,本人搖身一變成了永樂皇帝,這事態也就隨著急轉直下了。
儘管明朝還是明朝,但卻是燕王的明朝,而非建文帝的明朝了,那些擁戴文帝的忠臣也就自然地來了個驢打滾兒,猛地變成了反明朝的“奸惡”,也就是現行反革命分子。
這朱棣受他老子朱元璋奢殺成性的性格和理論的影響,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殺人魔王。根據“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的原則,對那些直接參與抵抗運動的男性反革命分子,所採取的懲罰方法或剝皮,或油炸,或水煮,搞得整個南京城鬼哭狼嚎,哀聲一片。
與此同時,那些現行反革命分子的妻女、姊妹、兒媳、乃至外甥媳婦等等一切沾得上邊的女人,統統弄到妓院裡充當妓女,包括五十六歲的老太太在內。
以上的慘景有的發生在南京,有的延續到北京。自從朱棣稱帝後,一是覺得南京的血流得太多,在明代故宮的廣場上,近自朝廊,遠及附郭的雨花台,無不是血跡斑斑,這使得新上任的皇帝難免目擊而心有不安。在這種刺激下,便動了遷都的打算,來一個眼不見心不煩,或者叫眼不見心可安。二是由於朱棣鎮守北平多年,深知此地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便毅然決定將明朝的首都搬過來。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北平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建設北京宮殿。今天遊客看到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自此開始陸續建造的。不知當時的殺人魔王朱棣是否意識到,他的這個抉擇,客觀上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永樂五年,皇后徐氏(開國名將徐達之女)死去,朱棣經過慎重考慮,沒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禮部尚書及“江西派”風水大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說的風水寶地。初師遇險
今天朝陽東壩地區有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許多與馬字和帝王行跡有關的地名,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為了捍衛王室安全,他把兒子們分封到北方各重鎮和全國著名城邑駐守。其中四子朱棣,就是封在北平的燕王。
當建文帝一個一個的削藩時,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再坐以待斃了,就憑藉多年苦心經營的兵力和謀略,於1399年七月起兵殺出北平,直取南京。名義是剷除皇帝身邊奸臣,為國消除災難。不料剛出北平,就在今天東壩與南來之敵交鋒,展開廝殺。這裡是北平背負重山,面對平陸,諸山之水連河通海,壩河、亮馬河、溫榆河交匯處。朱棣騎一匹青驄馬,被敵軍追逼到一條河溝邊。眼看就要沒命,情急之下他問坐騎:你能跨過這溝,讓我脫險嗎?說完一抖韁繩,這馬馱著朱棣噌地一下連跨三道河溝,甩脫追兵,化險為夷,最後累死。朱棣這才得以連陷通州、薊州、德州、濟南、宿州、揚州,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稱帝,年號永樂。 遷都北平改為北京後,為紀念當年初師遇險,坐騎忠勇,就在東壩建了馬神廟,塑馬供於廟中,當神祭祀。傳說立廟之後,那馬活了,常在夜間糟踐莊稼。農民不堪其苦,偷著將廟毀了。傳說歸傳說,朱棣遷都北京後,東壩以其水草豐美,宜於牧養皇家馬匹,而一度成為明王朝的御馬苑。這裡每隔三四里建一個馬廠,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個,養馬若干,可謂遍地開花。每個馬廠都有圍牆,牆裡蓋有馬棚,牆外草地平曠,馬群悠閒自在。母馬懷孕產崽,就蓋了駒子房負責接生。
1452年,景泰皇上還命在東壩建了三十間駝房,養過駱駝。1460年,失了王位又復辟成功的皇上明英宗得意洋洋,年號改為天順。他這年就親臨東壩,到馬廠視察點驗儀仗衛兵。
御馬苑如此受到皇上重視,當然要立祠紀念,而且禮制規格也高,不歸一般祭祀官員領導,而是直接隸屬皇家專管宮廷祭祀的光祿寺。每年春節、冬至、皇上生日,都由宮內太監或近臣侍僚前來拜祭。到萬曆年間,馬房增到二十四個,逆賢宦官為講排場,就在東壩建了城牆。每來檢查工作,都要在城樓上升坐喝酒,直到深夜。城下則燃起焰火花炮助興,熱熱鬧鬧如過元宵。
這一切都煙消雲散。而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與馬字和帝王行跡有關的地名,就這么留存下來了。弊政:誅十族、瓜蔓抄和廠衛特務
誅十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明成祖答應了他。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穿著喪服當庭大哭,叫人反覆勸他歸順,不聽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周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
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面對君主專制的屠刀 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另解十族為:
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誅十族,就指明代方孝孺一案了,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說所有朋友門生。
瓜蔓抄
瓜蔓抄是朱棣奪位後誅戮建文諸臣之手段。因殘酷誅戮,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故名。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里為墟。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多者連坐三族,少者一族。殺戮之慘,株連之多,實為史所罕見。
廠衛特務
明成祖又設立東廠,這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裡,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權力在錦衣衛之上。明憲宗時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明代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廠衛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權膨脹的產物。奴兒乾都司和倭寇問題
奴兒乾都司
明官署名。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乾都司,一作奴爾乾都指揮使司,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置,是中國明朝明成祖時在東北黑龍江出海口一帶(今俄羅斯境內)所設立的一個軍事統治機構。治所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有衛、所四百餘,屯駐軍隊,為當地軍政機構。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永樂十一年(1413年)與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寧寺,並立有二碑。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二碑被帝俄政府劫去,移置海參崴博物館。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兒乾地區招撫,次年各部歸附,朝廷任命各首領為指揮同知等職,其後數年,明朝即以此為基礎,逐漸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個衛,永樂七年(1409年),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以康旺為都指擇同知,王肇舟為指揮僉事。
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及于海、並越海抵苦夷(庫頁島),西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其對於東北地區的統治並非直接掌管,而僅是在重要地點設軍事據點及發展交通路線,各族實質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統治,而除少數官員之外,大多數官軍人員由當地部族人民擔任,中央間或派遣人員加以巡視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後,對於東北的經營較不重視,該地官員大多成為世襲而不受中央控制,英宗正統年間,正式廢除了奴兒乾都司。
倭寇問題
明代倭寇的活動,以嘉靖朝為界可大體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從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間。元末,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其內戰中的敗將殘兵、海盜商人及破產農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機,屢寇濱海州縣。洪武時,海防整飭,尚未釀成大患。經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的望海堝之戰,明遼東總兵劉江率師全殲數千來犯之倭後,倭寇稍稍斂跡。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長頸鹿。沈度《瑞應麒麟頌》的附圖,由明宮廷畫師所繪。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赫赫文治——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對西藏的功績
河州衛口外的邊都溝(今青海省循化縣文都鄉)土司,一直延續到近代,即是十世班禪大師所出身的文都千戶家族。該家族原在西藏,與薩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隨八思巴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為當地的藏族首領。明朝初年該家族歸附明朝,其首領賞思曾進京朝貢,受到明成祖的封賞。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文都千戶家還保存著明成祖賜給賞思的敕書和銅牌,敕書中寫道: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里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兒子結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來京進貢,十分至誠。俺見這好意思,就將必里千戶所升起作衛。中書舍人便將俺的言語誥裡面寫得仔細回去,升他做明威將軍、必里衛指揮僉事,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著。若有不聽管屬者,將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勿怠。
永樂元年五月初五日 上鈐敕命之寶。”
永樂二年詔: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好生磨道。自我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時,爾必里阿卜束便來入貢。及俺即了大位子,阿卜束的兒子結束,能知天道,便差人來京進貢。俺見這意思十分至誠,就將必里千戶升起作衛,著他做明衛將軍本衛指揮僉事。阿哈巴差人來謝恩進貢。告稱他兄弟結束病故了,欲要襲他職事。恁中書舍人便將俺的言語誥里寫得仔細回去,教他阿哈巴仍做明威將軍、必里衛指揮僉事,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著。若有不聽管屬的,將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毋怠。”隆務寺原藏明政府敕封必里族頭目為百戶的誥命一件,錄文於後。
永樂四年詔: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好生近磨道,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統一了天下,那漢每好意思,多曾到有。自我即了大位,恁籠班不忘俺太祖皇帝恩德,知天道,嚮慕朝庭,俺見這好意思,與了名分。中書舍人便將俺的言語敕里寫得仔細回去,著他做昭信校尉、必里衛指揮司百戶,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著。若有不聽管屬的,將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毋怠。”相關評價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
明成祖雕像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蒙元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在先後削奪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待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它的一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導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餘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個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儘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永樂十年以後,為打擊北元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朱棣開始了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頻率越來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家人
皇后
徐皇后
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徐氏,濠州人,父徐達,1407年卒,壽46歲。
妃嬪
王貴妃 昭獻貴妃王氏,蘇州人,1420年卒。
權賢妃 恭獻賢妃權氏,朝鮮人,父權永均,1410年卒。
兒子
明仁宗朱高熾
漢王朱高煦
趙簡王朱高燧
皇子朱高爔
女兒
永安公主,母不詳。下嫁廣平侯袁容,1417年卒,子袁貝。袁容,壽州人,父洪以開國功,官都督。洪武二十八年選容為燕府儀賓,配永安郡主。燕兵起,有戰守功。永樂元年進郡主為公主,容駙馬都尉;再論功,封廣平侯,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凡車駕巡幸,皆命容居守。
初,都指揮款台乘馬過容門,容怒其不下,棰之幾死。帝聞之,賜趙王朱高燧書曰:“自洪武來,往來駙馬門者,未聞令下馬也。昔晉王敦為駙馬,縱恣暴橫,卒以滅亡。汝其以書示容,令械辱款台之人送京師。”容由是斂戢。
十五年,主薨,停容侯祿。宣宗即位,復故。卒,贈沂國公,謚忠穆。子禎嗣,卒,無子。庶弟瑄,正統初乞嗣。帝曰:“容封以公主恩,禎嗣以公主子。瑄庶子,可長陵衛指揮僉事。”天順元年詔復侯爵,卒。弟琇,成化十五年嗣,卒。侄輅乞嗣侯,言官持不可。帝曰:“詔書許子孫嗣。輅,容孫也,輅後毋嗣,仍世衛僉事。”輅卒,子夔,弘治間乞嗣侯。不許。
永平公主,母不詳。下嫁富陽侯李讓,1444年卒,子李茂芳。讓,舒城人,與袁容同歲選為燕府儀賓。燕兵起,帥府兵執謝貴等,取大寧,戰白溝河有功,署掌北平布政司事,佐仁宗居守。其父申,官留守左衛指揮同知。惠帝欲誘致讓,曰:“讓來,吾宥爾父。”讓不從,力戰破平安兵。帝遂殺申,籍其家,姻族皆坐死或徙邊。永樂元年進讓駙馬都尉,封富陽侯,食祿千石,掌北京行部事。卒,贈景國公,謚恭敏。子茂芳嗣侯。仁宗即位,以茂芳母子在先帝時有逆謀,廢為庶人,追奪其父讓並三代誥券毀之。是年,茂芳死。正統九年,主薨。天順元年詔與茂芳子輿伯爵,卒。成化間,授輿子欽長陵衛指揮僉事。
安成公主,母徐皇后。成祖即位,下嫁宋琥,西寧侯晟子也。正統八年,主薨。即1403年下嫁宋琥(西寧侯宋晟子),1443年卒。
鹹寧公主,母徐皇后。永樂九年下嫁宋瑛,琥弟也。襲西寧侯。正統五年,主薨。十四年,瑛與武進伯朱冕御也先於陽和,戰死。即1411年下嫁宋瑛(西寧侯宋晟子),1440年卒。
常寧公主,母不詳,下嫁沐昕,西平侯英子。主恭慎有禮,通《孝經》、《女則》。永樂六年薨,年二十二。即下嫁沐昕(西平侯沐英子),1441年卒,壽22歲。官員
宰輔
解縉
黃淮
胡廣
楊榮
金幼孜
楊士奇
胡儼
太監
鄭和:三保太監七下西洋。
王景弘:鄭和的副手。
侯顯:有才辨,強力敢任,五使絕域,勞績與鄭和亞。
亦失哈:鞏固北方邊防,晚年研究改造武器,如改造步槍(裝槍頭-為安裝刺刀的先驅)。
王彥:原名王狗兒,尚寶監太監。
昌盛:神宮監太監,貴州人。歷洪武-永樂-宣德三朝。永樂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軍中,有一個名叫張保的將領表示願意為朱棣效力,並將南軍虛實告訴了朱 棣。這時南軍尚有10萬人馬,駐兵真定,分為兩營,列於河兩岸,互相聲援。朱棣遂命張保 回到耿炳文營中,渲染燕軍馬上就要進攻了。很多將領不明所以,認為南軍勢大,不如突然 襲擊。現在將張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備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軍來 攻,擔心燕軍勢盛,必然會移營合兵一處,這正是攻擊的好時機。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營合兵。朱棣趁機率軍猛攻,南軍倉促應戰。戰鬥十分慘烈,最終南軍不敵燕軍鐵騎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戰。耿炳文長於固守,而所率軍兵多步兵;燕軍多騎兵,擅長野戰。 朱棣認為耿炳文是富有作戰經驗的老將,不好對付,擔心時間一長,士氣低落,遂圍城三日 後退回北平。
真定一戰,南軍損失數萬人馬,但主力尚存。如果堅持固守策略,朱棣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 。然而建文帝對戰事甚不滿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圖從速殲滅燕王朱棣。臨陣換將, 本是兵法大忌,何況是以弱換強。當年秦趙長平之戰,趙王不理解老將廉頗的固守戰略,聽 信反間計,換了飽讀兵書而一無用處的趙括上去,結果40萬趙卒埋身長平,也為後世留下了 紙上談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換掉耿炳文,實為一大失策,給燕王提供了戰機。
鄭村壩之戰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萬。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長子,長得高大威猛、 儀表堂堂,喜讀兵書,然而缺乏作戰經驗,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建文帝將希望寄託 在他的身上,恩寵有加;而對於朱棣來說,他只是當年被秦軍坑殺40萬卒的趙括式人物。當 朱棣得知李景隆帶兵時,喜不自禁。朱棣認為李景隆“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觸霜雪,手足皸瘃,甚有 墮指之患,況馬無宿稿,士無嬴糧,敗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敗三也;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敗四也;部曲喧譁,金鼓無節,好諛 喜佞,專任小人,敗五也”。這個分析雖然有燕王鼓舞士氣的因素,但卻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點。
十一月,朱棣已經收編了寧王的部隊歸來,包括能征慣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實力大為增加。 李景隆派陳暉率一萬騎兵東行,尋找機會迎擊燕軍,不期兩隊人馬沒有走到一條路上,未曾 相遇。後陳暉發現了燕軍,從後面尾隨而來,準備前後夾擊。朱棣察覺後,命精騎回頭迎擊 ,將其一舉擊潰,陳暉隻身逃回軍中。燕軍士氣大振,燕王乘勢派朵顏三衛猛衝南軍。朵顏 騎兵銳不可當,疾風暴雨般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整頓軍馬,在鄭村壩與燕軍決一死戰。這場戰鬥,數十萬軍馬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屍橫遍野,十分慘烈。朱棣趁著天黑,派奇兵左 右衝殺,攪亂了南軍的陣營,然後燕軍正面猛攻,占據了上風。當日未分勝負,雙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沒有經歷過這樣慘烈的戰鬥,初戰不利,感到難以取勝,連夜拔營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沒有通知圍攻北平九門的將士。攻打九門的將士失去主力的掩護,僅兩天就被朱 棣擊敗,北平之圍始解。
這一戰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熾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殘兵堅守北平城,面對李景 隆數十萬大軍的攻擊而巋然不動,有力地牽制住了南軍,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據地。假設北 平被攻占,朱棣將面對另一番景象,勝負的天平尚不知會傾向哪邊。同時,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么無能,印證了朱棣對他的分析。
南軍大旗 颳倒,南軍陣營產生了混亂。朱棣抓住這難得的時機,指揮部隊猛衝,一舉擊潰南軍。
白溝河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此後,建文帝再也組織不起來大規模的軍事征討。朱棣由此轉 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
制誥之寶(白石)燕軍孤軍南下,期間多有敗績。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氣候,很多人病倒了 ,許多將領也請求撤軍。朱棣很猶豫,一連數日擐(huàn)甲不離身,最後在大將朱能的 勸說下堅定了繼續南下的決心。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
鐵鞭靈壁之戰後,朱棣再也沒有遇到大的戰鬥,於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臨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8月6日發生的事情:
- 我國人造血液的研究在上海獲得成功 1980年發生的事
- 第三次反圍剿戰爭開始 1931年發生的事
-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 1911年發生的事
- 潘瑋柏出生,歌手 1980年發生的事
- 新中國財政首次實現收支平衡 1952年發生的事
-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吳耀宗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首任主席。 1954年發生的事
- 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 1399年發生的事
-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於四川毛兒蓋召開會議。 1935年發生的事
- 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1932年發生的事
- 楊紫瓊出生,演員 1964年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