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與介之推是什麼關係 晉文公的妻子和兒子又是誰

重耳並不是春秋時期最優秀的人,因為比他優秀的人太多太多了。為何他最後卻能夠笑到最後?在未登基之前,他所擁有的不過就是一個皇子的名號,被自己的親生父親追殺,流亡異國他鄉19年,流浪各國受盡冷嘲熱諷,他所擁有的也不過是這些罷了,但是二十幾年後的他,重新歸來卻擁有了天下。

晉文公與介之推是什麼關係 晉文公的妻子和兒子又是誰重耳的特長就在於他能實實在在的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看似簡單又有幾人辦到了。重耳能夠建立霸業,並非徒有虛名啊。為什麼重耳能在九年時間就振興晉國?孔子說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一般新君主,在即位後都要熟悉自己的新班子,花大力氣安撫舊臣,穩定局勢,還要拿一隻眼睛緊盯著國外的局勢,時時刻刻提防著內憂外患,穩定局勢後才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想法。

而晉文公不一樣,他在流亡的十九年中,晉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晉國的反動派在國內鬥爭中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他回到晉國,也沒有多少顧慮,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重耳的情況決定了他不必完整的走過這么一個過程。

尤為重要的是,重耳是個親民的好君王,他的民眾支持率很高,很得民心。他登基即位是順應了民情,而他上台後所做的改革,大部分都是順勢而為,除了勸農桑,賞罰分明,唯才是舉外,在經濟上大力發展商業,減免了賦稅,進而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增加了人口流動性的同時又為晉國帶來了大量的財富。

而早年的流亡經歷,讓重耳鍛鍊出了靈活又成熟的外交手段,本著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又十分靈活,對周王室和對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規矩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事極有分寸,國家內部矛盾能處理的有條不紊,面對外交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仔細想想晉文公的做法,這真是個很高明的境界。

重耳本身就是個謙遜的公子哥,“明賢良”、“賞功勞”,是他擇人的標準之一。本著這個原則,來投靠他的人很多,其中一個叫介之推的,他跟隨重耳的時間很早,在流亡時期便跟隨了他。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人,他的出身事跡史書上很少見,他憑藉著“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當年重耳避難出逃,隨行的賢士里就有介之推,他在逃亡的艱辛旅程中,並沒有因為晉公子處境落魄而拋棄他,流亡過程中風餐露宿,饑寒交迫,不忍心見重耳吃不飽穿不暖,遂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吃,重耳大為感動。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介子推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歸國後,不言封賞,不求名祿的精神使得重耳對他愈加欣賞。

晉文公即位後有些並未同晉文公一起共患難的人也向重耳邀功,介子推看不過一怒之下,隱居到綿山,晉文公為了能夠讓介子推出山任官,不惜放火焚山逼迫介子推,最後介子推守節活活被燒死。人民為了紀念他,由此而產生了“寒食節”,而綿山也被改為了介山。

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婚姻,常常多是基於政治考慮,作為一國之君,卻對自己的婚姻大事,沒有太多自由選擇的機會。晉國公子重耳與秦國結盟,也是這個原因,秦穆公想要控制晉國,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重耳,重耳飄零一生已經好幾十歲了,而秦穆公的女兒懷嬴還不到二十,後來又安排了宗族裡的四個女子,都隨著懷嬴,全部一起嫁給了重耳為妻。而晉文公最出名的一個兒子姬姓,名驩,是晉國未來的君主,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即位。子承父業,晉襄公溫文爾雅,使得晉國的國力持續上升,霸業得以延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