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不重視范增 歷史上張良和范增那個更厲害

一次鴻門宴上的對弈,似乎都打成了平手,聰明人其實早已經看到了結局。當年項羽打進鹹陽以後,大燒大搶,不聽范增等人的意見,在搶奪之後便想耀武揚威地回鄉炫耀,而劉邦則早已經做好了要入主鹹陽的準備,貪婪的項羽還嘲笑范增,沒想到最後落得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而劉邦則高唱著《大風歌》,勝利還鄉。

在說范增之前,我們先了解下項羽。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名籍,字羽,項羽是下相人。年幼時便跟著叔父項梁學習,但是少時頑劣,”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世人稱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勇猛是一個將士必備的素質,項羽生來有神力,力能扛鼎,他的神勇卻不是人人都具有的。

項羽愛好兵法,並不深究,對兵法研讀不甚精細的他,一上戰場就拋開了所有兵家理論,而以勇氣和魄力取勝,每次打戰都表現得英勇,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是項羽英勇歸英勇,卻是個生性多疑的人,他只相信他同宗族的,或是妻子的兄弟們,對他人一概不信,這也就是為何項羽起初還是比較聽信范增的話,但是在大事、關鍵問題上,絕對不會將決策權讓出去。

項羽為何不重視范增 歷史上張良和范增那個更厲害其次,項羽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在年幼時期,跟隨著項梁打拚,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打過很多勝仗,因此暫時的勝利容易讓項羽蒙蔽心智,不論在軍事還是在支持力上,項羽都遠遠高處劉邦,這個時候的項羽極其自負,他以為自己就一定比劉邦強。因而項羽為了誇耀自己所取得的成績,一意孤行地要回他的老家,也就是徐州,建立西楚王朝,自稱西楚霸王,這個王朝建立了又怎樣,項羽最後還不是落得個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的下場。

鴻門宴上,范增勸項羽除掉劉邦,多次用眼神失意,心急如焚的范增多次提醒他,但是因為項羽優柔寡斷,遲遲下不了決心,最後讓劉邦逃脫。范增苦心謀劃的一齣好戲,就這樣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楚霸王給毀滅了,作為一個謀士,心裡肯定是十分憤怒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恐怕是范增那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公元前204年初,楚軍數次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滎陽,於是向項羽請和。項羽欲同意,范增說:”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本來這次也極有機會打敗劉邦的,但是被劉邦手下陳平施以離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項羽以為范增與漢軍有關聯,也是不再重視范增,從而削其兵權,范增大怒而告老回鄉,項羽同意了。范增:”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

信發出給項羽後沒多久,范增就在趕回家的途中因背疽發作而死在路上。後人有詩曰:”君王不解據南陽,亞父徒夸計策長。畢竟亡秦安用楚,區區猶勸立懷王。“

論張良和范增誰更出色,但就智謀來說,二人其實是不相上下的,范增對於各種事件都能預見結果,能夠防患於未然,任何決斷上都果斷、乾脆,而張良更周全,考慮得更長遠。司馬遷給給范增的評價只有三個字”好奇計“,而對於張良則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太史公的答案瞭然於胸,至於孰高孰低,大家各自持有自己的意見就好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