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原文
塞上秋風鼓角,城頭落日旌旗。少年鞍馬適相宜。
從軍樂,莫問所從誰。
候騎才通薊北,先聲已動遼西。
歸期猶及柳依依。
春閨月,紅袖不須啼。
詩詞問答
問: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的作者是誰?答:元好問
問: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寫於哪個朝代?答:金代
問: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是什麼體裁?答:詞
問:元好問的名句有哪些?答:元好問名句大全
元好問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軍隊中的鼓聲、角聲在秋風中作響,城頭上的軍幟在夕陽的照耀下緩緩地飄每。 少年應當從軍,身跨戰馬,馳騁邊關。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並不要在乎由誰來帶兵。
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而部隊的威名已震每遼西。等打完仗,回到故鄉時,仍是楊柳依依的春天,時間不會太長。 征人連戰連勝,可以很快凱旋,閨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淚。
注釋
江月晃重山:詞牌名。《詞律》云:用《西江月》、《小重山》串合,故名《江月晃重山》。此詞每闕上三句為《西江月》體,下二句用《小重山》體。雙調五十四字,前後段各五句,三平韻。
嵩(sōng)山:古稱“中嶽”,在河南省登封縣北。金宣宗興定三年(1218),元好問因避戰亂從三鄉(河南省宜陽三鄉鎮)移家登封嵩山。
”從軍”二句:化用王粲《從軍》詩:”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
候騎(jì):偵察的騎兵。
薊(jì)北:薊州之北,漢唐塞北之地。
遼西:今遼寧遼河以西地區。
春閨(guī):春日的閨閣。
紅袖(xiù):代指佳人。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從軍之樂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寫邊塞的環境,邊塞之上,秋風蕭瑟,送來鼓角的悲鳴,城頭旌旗飄揚,落日沉沉,開篇先展示了一幅蒼涼悲壯的邊塞圖景,交代時間、地點並點明了軍旅生活,兩句呈現六種意象,組合成一個典型的塞上風光和軍營景象,作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瀟灑威武的少年,身跨戰馬,馳騁邊關,在詞人眼中,這熱血少年的颯爽英姿和這粗獷壯美的邊塞相輝相映,少年點綴了邊塞的雄闊,邊塞襯託了少年的英武。他們充滿了報國熱情,洋溢著青春的浪漫氣息,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並不想知道由誰來帶兵。三句表現了少年戰士的愛國激情。
下片極寫從軍之樂。“侯騎”二句,清快跳脫,意謂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應,表現了邊塞部隊威名遠揚,使敵人望風而逃的氣勢。緊接著他樂觀自信地說“歸期猶得柳依依”,打敗了敵人勝利凱旋,還趕得上楊柳依依的春天,還可欣賞春天的美景。從時間上照應上片“秋風”,秋天出征,春天凱旋,部隊的戰鬥力之強顯而易見。最後以“春閨月,紅袖不須啼”作結。在春暖花開之時,那守在閨中的紅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為思夫念遠而悲啼了。結尾一反從前閨婦思親的哀怨之情,充滿了勝利的喜悅與期盼。
全詞襟懷開闊,意氣風發,自始至終洋溢著報國從軍,積極樂觀的豪邁之情,給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 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
- 七國三邊未到憂,十三身襲富平侯
-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佚名《尚書·虞書·大禹謨》
- 淡淡橫朝煙,脈脈深秋思。劉道著《湘江秋曉》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 曲徑穿花尋蛺蝶,虛闌傍日教鸚鵡。岳珂《滿江紅·小院深深》
-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