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

作者:王士禎 朝代:清代

對酒原文

對酒歌慨慷,自我屬有生,共得睹太平。

皇帝陛下惟樂康,宮府治丞相無私,人諸諫官,彈射奸慝鹹有直聲。

自中丞刺史良二千石,各各有廉名。

日南交趾皆我郡縣,蠻夷君長以時稽首殿庭。

屬國具為令,文笥生翠來王京。

幸太學三老而五更。

遂賜民爵一級,存問長老,遣都吏循行。

大酺十日除宮刑,美人曼壽百室豐盈。

詩詞問答

問:對酒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對酒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一

參考注釋

酒歌

飲酒和詠歌。《宋書·樂志三》:“歡日尚少,戚日苦多。以何忘憂,彈箏酒歌。”

慨慷

亦作“ 慨忼 ”。1.感慨。 晉 左思 《雜詩》:“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 宋 陸游 《初夏休日園中閒賦》詩:“良時動人懷,東望一慨慷。” 清 姚鼐 《瞻園松石歌為陳東浦方伯作》:“人事興衰變倏忽,古蹟銷磨多慨慷。”

(2).情緒激昂。 晉 成公綏 《嘯賦》:“時幽散而將絶,中矯厲而慨慷。” 宋 文天祥 《白溝河》詩:“思公有奇節,一死何慨慷!” 清 顧炎武 《哭楊主事廷樞》詩:“竟入南冠囚,一死神慨忼。” 清 周永銓 《義卒行》:“翻然出門去,意氣何慨慷!”

自我

(1) 自己

自我吹噓

(2) 與現實有關的個性的意識部分

有生

有生命者,指人類

有生之初。——清· 黃宗羲《原君》

太平

社會安定

安於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守》

皇帝

(1) 君主制國家——帝國(如古羅馬帝國、 * )的君主或統治者。在中國皇帝的稱號始於秦始皇

皇帝盛明。——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皇帝行宮。——清· 姚鼐《登泰山記》

(2) 天帝,上帝

陛下

對君主的尊稱

願陛下親之信之。——諸葛亮《出師表》

不得永奉陛下。——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竊為陛下惜之。——漢· 賈誼《論積貯疏》

樂康

安樂。《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漢 傅毅 《舞賦》:“騰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樂康。” 五代 齊己 《荊州新秋病起雜題·病起見王化》詩:“四野歌豐稔,千門唱樂康。” 明 陳子龍 《贈吳次尾》詩:“鉤陳煌煌正四方,我與汝曹俱樂康。”

府治

知府衙門的所在地

丞相

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務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無私

(1) 不只是顧自己的利益

無私奉獻

(2) 沒有私心

諫官

古時專規勸天子改正過失的官

魯公為諫官。——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彈射

(1) 利用彈力、壓力等射出或從斜軌、發射器或其他裝置放出或彈出

(2) 指責;抨擊

奸慝

亦作“ 姦匿 ”。亦作“奸慝”。1.指奸惡的人。《書·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 * 。”《左傳·昭公十四年》:“詰姦慝,舉淹滯。” 孔穎達 疏:“姦,邪;慝,惡。” 三國 魏 曹丕 《策孫權九錫文》:“君忠勇並奮,清除姦慝。” 唐 陳子昂 《禡牙文》:“奸慝竊命,戎夷不恭,則必肆諸市朝。”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六·朱子忿懥》:“ 宋 名臣録,自大姦慝外,凡在是非間者皆不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宣統三年九月初六日給事中陳慶桂奏摺》:“仰見皇上嚴懲奸慝,執法無私。”

(2).奸惡的心術或行為。 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是以天地交泰,陰陽和平,民無姦匿。” 晉 孫盛 《晉陽秋·錢鳳》:“ 錢鳳 字 世儀 , 吳 嘉興 尉子也,奸慝好利,為 敦 鎧 曹參軍,知 敦 有不臣心,因進説,後 敦 敗,見誅。”《北齊書·昭帝紀》:“帝性頗嚴,尚書郎中剖斷有失,輒加捶楚,令史姦慝,便即考竟。”《明史·姜埰傳》:“士子作文,高談孝悌仁義,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 章炳麟 《討滿州檄》:“我國民伯叔兄弟,亦既燭其奸慝,弗為惑亂。”

直聲

(1).正直之言。《漢書·張敞傳》:“今朝廷不聞直聲,而令明詔自親其文,非策之得者也。” 顏師古 註:“言朝臣不進直言,以陳其事。”

(2).正直的名聲。 唐 元稹 《白居易授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制》:“ 元和 初,對詔稱旨,翱翔翰林,藹然直聲,留在人口。” 宋 蘇軾 《呂大防制》:“具官 呂大防 ,擢自 英祖 ( 宋英宗 ),休有直聲;被遇 裕陵 ( 宋神宗 ),愈彰忠力。” 明 楊慎 《送胡東渠少參致仕歸晉陽》詩:“ 元龍 ( 陳登 )湖海多豪氣, 長孺 ( 汲黯 )朝廷有直聲。” 章炳麟 《梁園客》詩後記:“ 粵海 有文士,少入詞苑。以糾彈節相罷官,當時頗著直聲。”

(3).直著嗓子。 柳青 《銅牆鐵壁》第八章:“人們直聲嚷叫:‘又壞起來了?為甚不把他拴住哩?’”

中丞

官名。即“大中丞”,見該條

中丞匿於溷藩。——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刺史

古代官名,自漢設立本為監察郡縣的官員,宋元以後沿用為一州長官的別稱

二千石

漢 制,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稱郡守為“二千石”。《史記·孝文本紀》:“臣謹請(與) 陰安侯 列侯 頃王后 與 瑯玡王 、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議。”《漢書·循吏傳序》:“庶民所以安其田裡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顏師古 註:“謂郡守、諸侯相。” 晉 葛洪 《西京雜記》卷一:“京師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禱祠如求雨灋。” 宋 宋□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文翁擲斧》:“ 翁 呪曰:“吾得二千石,斧當著此。”因擲之,正中所欲處。後果為 蜀郡 太守。”

各各

(1).各自。《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執手分道去,各各還家門。” 唐 元稹 《出門行》:“兄弟同出門,同行不同志。悽悽分歧路,各各營所為。” 胡懷琛 《送亞子歸梨里》詩:“十日匆匆成聚散,兩人各各有悲歡。”

(2).個個,每一個。《後漢書·趙熹傳》:“帝延集內戚讌會,歡甚,諸夫人各各前言:‘ 趙熹 篤義多恩,往遭赤眉出 長安 ,皆為 熹 所濟活。’帝甚嘉之。”《隋書·儒林傳·房暉遠》:“學生皆持其所短,稱己所長,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決也。”《紅樓夢》第十九回:“且説 榮 寧 二府中因連日用盡心力,真是人人力倦,各各神疲。”

(3).每一種。 魯迅 《書信集·致宮竹心》:“《歐洲文學史》和《域外小說集》都有多餘之本,現在各各奉贈一冊。”

(4).布散貌。 唐 元稹 《松樹》詩:“株株遙各各,葉葉相重重。”《迭雅》卷七:“各各,布散也。”

(5).象聲詞。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天色昏黑,不知砍著甚么東西,只是各各的響。”

南交

指 交趾 。古地區名,泛指 五嶺 以南。因地處南方,故稱。《書·堯典》:“申命 羲叔 ,宅 南交 。” 蔡沉 傳:“ 南交 ,南方 交趾 之地。” 孫星衍 疏引《墨子·節用篇》:“昔者 堯 治天下,南撫 交趾 ,北降 幽都 。”一說謂太陽由北向南轉移之處。見《書·堯典》:“宅南交” 孔 傳。

郡縣

古代兩級行政單位,大體相當今天的省與縣

給貢職如郡縣。——《戰國策·燕策》

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定東南郡縣。——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蠻夷

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來蠻夷間。——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為降虜於蠻夷。——《漢書·李廣蘇建傳》

北蠻夷之鄙人。——《戰國策·燕策》

君長

(1) 君主

(2) 部落的首領

以時

(1).按一定的時間。《管子·幼官》:“藪澤以時禁發之。” 尹知章 註:“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獺祭魚,然後修澤梁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史記·孝文本紀》:“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驩欣。”

(2).及時,即時。《漢書·匡衡傳》:“ 衡 、 譚 ( 甄譚 )居大臣位,知 顯 ( 石顯 )等專權勢,作威福,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 唐 元稹 《招討鎮州制》:“如 王廷湊 遂迷不寤,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義倉》:“ 宋 興, 乾德 之初,天子哀歲不登,而倉吏不以時出與民,於是著發粟之制,使不待詔令。”

稽首

(1)

(2) 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頓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宣子拜稽首焉。——《國語·晉語》

孟明稽首曰。——《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國演義》

(3) 出家人所行的常禮,一般在見面時用

神仙見 西門慶,長揖稽首就坐。——《 * 》

殿庭

(1).宮殿階前平地。《三國志·吳志·吳范劉惇等傳論》“舍彼而取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葛洪 《神仙傳》:“﹝仙人 介象 ﹞乃令人於殿庭中作方埳,汲水滿之。” 唐 劉禹錫 《和令狐相公初歸京國賦詩言懷》:“殿庭捧日彯纓入,閣道看山曳履回。”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端愨》:“ 宋璟 為廣府都督……在馬竟不與 思勗 交一言。 思勗 以將軍貴倖殿庭,因訴 元宗 , 元宗 嗟嘆良久,即拜刑部尚書。”

(2).朝廷。 明 朱明鎬 《甲申悲憤詩》:“銅馬連群壓帝畿,百官猶是殿庭非。”

國具

治理國家所需的人材。《荀子·君道》:“故人主必將有卿相輔佐足任者然後可,其德音足以鎮撫百姓,其知慮足以應待萬變然後可,夫是之謂國具。”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擔任外交的人,古時叫作‘行人’。這種人當然也是很要緊的,假使借用 荀子 的話來表示,這種人就是三種‘國具’之一。”

生翠

翠色鮮明。 唐 李賀 《昌谷》詩:“竹香滿淒寂,粉節塗生翠。” 王琦 匯解:“生翠,謂其翠色鮮明。”

來王

指古代諸侯定期朝覲天子。《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孔 傳:“言天子常戒慎無怠惰荒廢,則四夷歸往之。”《南齊書·蕭赤斧傳》:“ 世祖 嗣興,增光前業,雲雨之所沾被,日月之所出入,莫不舉踵來王,交臂納貢。”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修文德以服遠人,來享來王著其效。”

太學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即國學

觀太學。——《後漢書·張衡傳》

諸生學於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君則在太學。

三老

(1).古代掌教化之官。鄉、縣、郡均曾先後設定。《禮記·禮運》:“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史記·陳涉世家》:“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鋭,伐無道,誅暴 秦 ,復立 楚 國之社稷,功宜為王。’”《漢書·高帝紀》上:“舉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後漢書·循吏傳·王景》:“父 閎 為郡三老。”

(2).指國三老,多以致仕三公任之。《逸周書·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之人,朝於大庭。” 朱右曾 校釋:“三老,國老也。謂致仕者。”《周書·儒林傳序》:“下詔尊太傅 燕公 為三老。”參見“ 三老五更 ”。

(3). 東漢 赤眉農民起義軍最高首領的稱號。《後漢書·劉盆子傳》:“ 琅玡 人 樊崇 起兵於 莒 ,眾百餘人轉入 太山 ,自號三老。”《資治通鑑·漢光武建武元年》:“諸三老、從事皆大會。” 胡三省 註:“赤眉諸帥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

(4).指上壽、中壽、下壽。《左傳·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 杜預 註:“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

(5).道教指上元老君、中玄老君、下黃老君。《黃庭內景經·脾部》:“注念三老子輕翔。” 梁丘子 註:“三老謂元老、玄老、黃老之君也。”

(6).柁工。 唐 杜甫 《撥悶》詩:“長年三老遙憐汝,捩舵開頭捷有神。” 仇兆鰲 註:“ 蔡 註:‘峽中以篙師為長年,舵工為三老。’ 邵 註:‘三老,捩船者,長年,開頭者。’” 宋 陸游 《入蜀記》五:“問何謂長年三老,雲梢工是也。” 清 沉受宏 《九龍灘》詩:“長索條分眾攬舟,獨把操篙付三老。”

(7).稱三個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所指不一。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名臣下·三老》謂 文彥博 、 張方平 、 范鎮 為國之三老, 傅堯俞 、 范純仁 、 劉摯 為 和州 三老。《元史·張德輝傳》:“﹝ 張德輝 ﹞與 元裕 、 李冶 游 封龍山 ,時人號為‘龍山三老’雲。”《明史·文苑傳四·唐時升》:“﹝ 唐時升 ﹞與里人 婁堅 、 程嘉燧 並稱曰‘練川三老’。”

(8).泛指有聲望的老人。 清 趙翼 《謁補山制府奉呈》詩:“望高已共尊三老,才大疑兼用五官。” 清 金和 《圍城紀事六吟·警奸》:“往往當路橫要遮,道旁三老私嘆嗟。”

五更

(1) 舊時把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2) 指第五更

夜夜達五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起五更,睡半夜

民爵

古代君王賜給民間有功者的爵位。《漢書·高帝紀上》:“令民除 秦 社稷,立 漢 社稷,施恩德,賜民爵。” 顏師古 注引 臣瓚 曰:“爵者,祿位。民賜爵,有罪得以減也。”《漢書·惠帝紀》:“春正月,復發 長安 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 長安 ……九月, 長安 城成。賜民爵,戶一級。” 宋 徐天麟 《西漢會要·職官五·賜爵》:“ 孝惠 即位,賜民爵一級。” 宋 徐天麟 《西漢會要·職官五·賜爵》:“ 孝元 永光 二年,詔陰陽不調,三光晻昧,其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

存問

慰問

存問長輩

長老

(1) 年紀大的人

(2) 對和尚的尊稱

小長老

都吏

漢 職官名。督郵的別稱,主祭視責罰之事。《漢書·文帝紀》:“賜物及當稟鬻米者,長吏閲視,丞若尉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律説,都吏今督郵是也。閒惠曉事,即為文無害都吏。”

循行

(1).巡視;巡行。循,通“ 巡 ”。《墨子·號令》:“大將信人行守,長夜五循行,短夜三循行。”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既而,從輕騎循行田畝,勸民耕農。”

(2).指巡視人員。 清 袁枚 《隨園隨筆·碑補史所不及》:“ 河南 尹下有循行一百三十人, 蓮勺 左卿有秩, 池陽 左卿有秩云云,皆史所無。”

(3).品行美好。亦指好的德行。 漢 王符 《潛夫論·賢難》:“然則循行論議之士,得不遇於嫉妒之名,免於刑戮之咎者,蓋其幸者也。”《漢書·陳湯傳》:“ 湯 待遷,父死不犇喪,司隸奏 湯 無循行。”

(4).遵行,照辦。《元典章·吏部四·除授送赴各路祗受》:“除授官員,今吏部行下合屬勾請,赴都省授除。都省議得,若依前例循行,緣去年奏準聽候,若便勾請,各官往復生受。”

謂閱讀。 宋 梅堯臣 《依韻和宋中道見寄》:“時不用兵皆樂鄉,念我貧居天子庠,抱經臨案空循行,貌垢不洗顏蒼蒼。”

大酺

(1).大宴飲。《史記·秦始皇本紀》:“五月,天下大酺。” 張守節 正義:“天下歡樂大飲酒也。”《後漢書·明帝紀》:“令天下大酺五日。” 李賢 註:“《前書音義》曰:‘《漢律》:三人已上無故羣飲,罰金四兩。’今恩詔橫賜,得令聚會飲食五日。” 唐 張祜 《大酺樂》詩之一:“車駕東來值太平,大酺三日 洛陽 城。”

(2).詞牌名。 唐 教坊曲有《大酺樂》, 宋 人借舊曲以制新調,為雙調一百三十三字,仄韻。見 宋 周邦彥 《片玉詞》。

十日

(1).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日, 堯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齒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 羿 斃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堯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萬國赤子魚頭生。女於此時若食日,雖食八九無饞名。”參見“ 十日並出 ”。

(2).十乾所表示的日子。《周禮·春官·馮相氏》:“ 馮相氏 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預 註:“甲至癸。” 唐 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國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數窮六十,其將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時,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為歷。”

除宮

清除宮室。喻宮廷易主。《漢書·周勃傳》:“ 東牟侯 興居 , 朱虛侯 章 弟也,曰:‘誅諸 呂 ,臣無功,請得除宮。’乃與太僕 汝陰 滕公 入宮…… 滕公 召乘輿車載 少帝 出。 少帝 曰:‘欲持我安之乎’ 滕公 曰:‘就舍少府。’乃奉天子法駕,迎皇帝 代 邸,報曰:‘宮謹除。’”《後漢書·天文志上》:“慧星入營室,犯離宮,是除宮室也。是時 郭皇后 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廢為 中山太后 ,立 陰貴人 為皇后,除宮之象也。”

美人

(1)

(2) 美女

一個長著油光發亮的黑頭髮、紅嘴唇、眼睛一點也不怯懦的大膽的美人

(3) 品德高尚的人;賢人

全州的美人和紳士都聚集在那裡

曼壽

長壽。《漢書·禮樂志》:“德施大,世曼壽。” 顏師古 註:“曼,延也。” 唐 李紓 《唐德明興聖廟樂章·亞獻終獻》:“慶彰曼壽,胙撤嘉薦。”

百室

(1).一族或一族的人。《詩·周頌·良耜》:“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鄭玄 箋:“百室,一族也。” 朱熹 集傳:“百室,一族之人也。”一說指眾多的倉屋。參閱 高亨 《詩經今注》。

(2).指眾多房屋。 晉 左思 《蜀都賦》:“百室離房,機杼相和。” 晉 陸雲 《登台賦》:“深堂百室,層臺千房。” 宋 蘇轍 《游太山·初入南山》詩:“雲木散山阿,逆旅時百室。”

(3).百戶人家。百,舉成數。《左傳·成公十七年》:“ 施氏 之宰,有百室之邑。”《晉書·慕容德載記》:“而百姓因 秦 晉 之弊,迭相蔭冒,或百室合戶,或千丁共籍。”

豐盈

(1) 體態豐滿

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宋玉《神女賦》

(2) 富足

甘露降,風雨時至,農夫登,年穀豐盈,眾人喜之。——《戰國策·趙策》

詩詞推薦

對酒原文_對酒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