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君王·依依宮柳拂宮牆原文
依依宮柳拂宮牆,樓殿無人春晝長。燕子歸來依舊忙。憶君王,月破黃昏人斷腸。
詩詞問答
問:憶君王·依依宮柳拂宮牆的作者是誰?答:謝克家
問:憶君王·依依宮柳拂宮牆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憶君王·依依宮柳拂宮牆是什麼體裁?答:詞
謝克家憶君王·依依宮柳拂宮牆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在春風中,枝頭招展的碧綠宮柳,多情地拂試著紅色宮牆;畫樓深殿空寂無人,漫長的春日在悄然而艱難地流逝。樑上舊燕歸來,依舊忙著飛進飛出,經營舊窠。回想起君王來,明月撥開黃昏的帷幕,國破家亡,流落異鄉,人們一想就難過得斷腸。
注釋
憶君王:即詞牌名《憶王孫》,單調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韻。此為詞人根據詞中內容另標之新名。
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
宮柳、宮牆:指汴京的北宋故宮。
樓殿無人:暗示國破人亡。
斷腸:形容極度悲傷。
詩文賞析
這首詞是懷念宋徽宗的,最早見於宋石茂良所著的《避戎夜話》。宋徽宗于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虜,過了九年的恥辱生活,死在五國城(今吉林省境)。據楊慎《詞品》卷五云:“徽宗此行,謝克家作《憶君王》詞”,“忠憤鬱勃,使人出涕”。清徐釚在《詞苑叢談·紀事一》中轉錄了它。謝克家是哲宗紹聖四年(1097)的進士,親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擄,在國家和民族的危機中,寫下了這首忠憤填膺的詞,其淒涼怨慕之音, * 悱惻之感,溢於字裡行間,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作品。
全詞富於抒 * 彩,不言國破君擄,巢復卵毀,而言宮柳依依,樓殿寂寂,一種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躍然紙上。拿它與宋徽宗的《燕山亭》對讀,倍覺山河破碎,身世飄零,往事堪哀,真切動人。“春晝長”一語,把客觀的景物描寫,轉向主觀的心理感受,是景為情使,情因景生,抒情和寫景在這裡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富麗堂皇的景物後面,蘊藏著深深的隱痛。這就是宋徽宗的“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燕山亭》)、“帝城春色誰為主,遙指鄉關涕淚漣”(《北去遇清明》)那種思想感情隱約而曲折的反映。接著詞人把筆鋒一轉,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的描寫,轉為“登樓遙望秦宮殿,翩翩只見雙飛燕”(唐昭宗李曄《菩薩蠻》)的感嘆:“燕子歸來依舊忙”。燕子是無情之物,它哪裡知道樓殿依舊,而主人已換,仍然忙著銜泥,在舊樑上築起新巢,正是“這雙燕何曾,念人言語”(《燕山亭》),儼然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滄桑之感。然後點明題旨,懷念故君。這首小令,從頭到尾都是寫對君主的懷念,由柳拂宮牆,而想到宮殿的主人;由宮殿無人,而想到燕歸何處;由燕語呢喃,而想到“燕子不知何世”(周邦彥《西河》)。蓄意到此,便有精神百倍之勢,集中全力於這“月破黃昏人斷腸”的結句,自然真味無窮,辭意高絕,一個芳馨悱惻的藝術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因為它是從題前著筆,題外攝神,只用了一個“破”字,便把從清晨憶到黃昏,又從黃昏憶到月上柳梢,都沉浸在如痴如呆的回憶中。昔日的宮柳凝綠,今朝的淡月黃昏;昔日的笙歌徹旦,今朝的樓殿無人,在在是強烈的對比,在在是傷心的回憶,不言相憶之久,而時間之長自見;不言相憶之深,而惓顧之意甚明。“月破黃昏”是寫景;“人斷腸”是抒情,把寫景和抒情統一在一個完整的句子裡,而景物在感情的絲縷中織得更加光彩奪目,感情在景物的烘托中更加表現得淋漓盡致。不著一實語,而能以動盪見奇,迷離稱雋,辭有盡而意無窮,這正是許多詞人所努力追求的藝術境界。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弟子《論語·為政篇》
- 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袁宏道《滿井遊記》
- 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
-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六節》
-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 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 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
-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
-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王充《論衡·卷十三·別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