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月原文
團團今夜月,偏照柳邊闌。
古瓮深浮蟻,高台1*1獨舞鸞。
竹搖金縷亂,花咽露聲乾。
多少窮愁客,臨風兩鬢寒。
詩詞問答
問:對月的作者是誰?答:石寶
問:對月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對月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寒韻 出處:熊峰集卷九
參考注釋
團團
(1) 圓圓的樣子
團團似明月
(2) 引申為肥胖
麵團團
(3) 圓月
長風送蕩漾,浩露洗團團。——宋· 孔平仲《月夜》
(4) 簇聚的樣子
樹碧團團
(5) 圍繞、旋轉的樣子
團團一遭土牆
(6) 全部;到處
團團尋蹤跡
(7) 球狀物
捏成團團
偏照
特地照耀。 南朝 陳 陰鏗 《侯司空宅 * 》詩:“翠柳將斜日,偏照晚妝鮮。” 唐 溫庭筠 《更漏子》詞:“玉鑪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
邊闌
見“ 邊欄 ”。
浮蟻
亦作“ 浮螘 ”。 1.酒面上的浮沫。 漢 張衡 《南都賦》:“醪敷徑寸,浮蟻若蓱。” 唐 劉禹錫 《酬樂天衫酒見寄》詩:“動搖浮蟻香濃甚,裝束輕鴻意態生。”
(2).指濁水。
(3).借指酒。 唐 鄭谷 《自適》詩:“浮蟻滿杯難暫捨,貫珠一曲莫辭聽。” 宋 黃公度 《好事近》詞:“還家應有荔枝天,浮蟻要人酌。” 元 仇遠 《題溧陽市》詩:“欲是旗亭浮蟻美,杖頭能費幾青蚨。”
高台
(1).高建樓台。《管子·小匡》:“昔先君 襄公 ,高臺廣池,湛樂飲酒。”《左傳·昭公二十年》:“其適遇淫君……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斬刈民力,輸掠其聚,以成其違,不恤後人。”
(2).高的樓台。 晉 左思 《吳都賦》:“造 姑蘇 之高臺,臨四遠而特建。” 明 王世貞 《登岱》詩:“ 軒轅黃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開。”
(3).比喻京師。《文選·曹植<雜詩>之一》:“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 李善 注引《新語》:“高臺,喻京師。”
(4).頭之別稱。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形貌·頭》:“《黃庭經》:高臺通天臨中野。”原註:“頭為高臺。”
獨舞
(1) 即以最小的舞蹈單位——單獨的個人進行表演的舞蹈。其最擅長表現特定舞蹈形象內部和外界的各種特徵及個性;可以是某種特定情感的直接外化,也可以是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此外,獨舞最易發揮舞蹈者在表演與舞技上的獨家功夫和獨特風格
(2) 單人表演的舞蹈或舞蹈片段
金縷
(1).指金縷衣。 三國 魏 曹丕 《營壽陵詔》:“喪亂以來, 漢 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 前蜀 韋莊 《清平樂》詞:“雲解有情花解語,窣地繡羅金縷。”
(2).指金絲。 唐 白居易 《秦中吟·議婚》:“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 清 陳維崧 《採桑子·為汪蛟門題畫冊》詞之四:“玉樹宮牆,金縷鞋幫,膽怯潛提出洞房。”
(3).金屬製成的穗狀物。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幢號摩尼,旛懸金縷。” 唐 溫庭筠 《定西番》詞:“雙鬢翠霞金縷,一枝春艷濃。” 華鍾彥 註:“金鏤,釵穗也。”
(4).曲調《金縷曲》、《金縷衣》的省稱。 唐 羅隱 《金陵思古》詩:“綺筵《金縷》無訊息,一陣征帆過 海門 。”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舉大白,聽《金縷》。” 明 唐寅 《題桑》詩:“娉婷紅粉歌《金縷》,歌與桃花柳絮聽。” 清 李漁 《玉搔頭·呼嵩》:“常慮韶光同逝水,《金縷》一日歌千遍。”
(5).指柳條。 唐 戴叔倫 《長亭柳》詩:“雨搓金縷細,煙褭翠絲柔。” 唐 溫庭筠 《楊柳枝》詞:“金縷毿毿碧瓦溝,六宮眉黛惹香愁。” 華鍾彥 註:“金縷,柳條也。”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夏公命將》:“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金縷。”
多少
(1) 指量度或數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你有多少錢
(2) 或多或少;未特別指出的或未確定的東西(如數量或價格)
按多少錢一里收費
(3) 稍微
天氣多少有些變化
(4) 疑問代詞
(5) 問數量
正不曾問得你多少價錢。——《水滸傳》
(6) 表示不定的數量
最後終於寫出來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歡樂,只有這位業餘作者才知道
窮愁
窮困憂愁;窮苦而憂傷
臨風
迎風;當風。《楚辭·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唐 杜甫 《與嚴二郎奉禮別》詩:“出涕同斜日,臨風看去塵。”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水滸傳》第三九回:“不覺酒湧上來,潸然淚下,臨風觸目,感恨傷懷。” 蘇曼殊 《寄調箏人》詩:“偷嘗仙女脣中露,幾度臨風拭淚痕。” 冰心 《寄小讀者》五:“我想起我的母親,不覺憑在甬道的窗邊,臨風偷灑了幾點酸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