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原文
塞山寒作霧,明晦半峰分。
沾袂渾疑雨,飛空似布雲。
隔溪尋略彴,近樹辨榆枌。
能遲嚴霜信,農家想樂聞。
詩詞問答
問:霧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霧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霧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六
參考注釋
明晦
(1).明暗;晴陰。 南朝 梁武帝 《擬明月照高樓》詩:“相去既路迥,明晦亦殊懸。” 宋 曾鞏 《擬峴台記》:“若夫雪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暘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 清 徐昂發 《雁門關》詩:“嵐光自摩盪,巖壑遞明晦。”
(2).人世與陰間。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盧僕射從史》:“吾已免離,下視湯火,豈復低身而臥其間乎?且夫據其生死,明晦未殊,學仙成敗,則無所異。吾已得鍊形之術也。”
飛空
飛入空中。 唐 儲光羲 《詠山泉》:“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宋 王安石 《送吳顯道》詩之一:“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可望不可攀。飛空結樓臺,影動杳裊沖融間。”
略彴
小木橋。《漢書·武帝紀》“初榷酒酤” 唐 顏師古 註:“榷者,步渡橋,《爾雅》謂之石杠,今之略彴是也。”《舊五代史·唐書·周德威傳》:“去賊咫尺,限此一渠水,彼若早夜以略彴渡之,吾族其為俘矣。” 宋 陸游 《閉門》詩:“獨木架成新略彴,一峰買得小嶙峋。”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至小橋,山人呼之曰略彴。”
榆枌
(1).榆樹。枌,白榆。 唐 劉太真 《房州刺史杜府君神道碑》:“滯修鱗於污瀆,棲逸翮於榆枌。” 元 馬祖常 《北行》詩:“家家收棗栗,處處種榆枌。”
(2).指故鄉。 宋 范成大 《判命坡》詩:“早晚北窗尋噩夢,故應含笑老榆枌。” 清 朱彝尊 《送毛檢討奇齡還越二十四韻》:“空林憶猿鶴,舊社返榆枌。” 李光 《題亞子分湖舊隱圖》詩:“低徊松菊感榆枌,夏屋秋墳記見聞。”參見“ 枌榆 ”。
嚴霜
(1) 寒冷的霜
嚴霜過後,葉子逐漸落下來
(2) 一種溫度低到足以凍殺大部分露天園田草木和果實蓓蕾的霜
嚴霜結庭蘭。——《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冬與嚴霜爭。——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農家
1.田家,從事農業的人家。 2.戰國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派別。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霧原文_霧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