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博平自古號名區,通漕長河帶郭隅。
且斥前旌嚴警蹕,遂教緩轡歷街衢。
樓梯百級步徒拾,窗戶八方目望鋪。
不必更尋東北角,無時岳氣此中無。
詩詞問答
問:《登光岳樓即事疊舊作韻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虞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九十七
2. 東昌府志載樓在府城中而一統志又稱望岳樓在聊城縣東北隅今名光岳蓋是別為一處歲久無存即以在城中者當之望與光相近傳訛耳乙酉過此曾為訂正因有光望為同為異區之句
參考注釋
自古
(1).從古以來。《詩·小雅·甫田》:“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宋 歐陽修 《定風波》詞:“任是好花須落去,自古。”
(2).泛指從前。 清 劉大櫆 《送張福清序》:“昔在自古, 閩 粵 不齒於上國。”
號名
標誌;稱謂;位號。《周禮·夏官·大司馬》:“羣吏撰車徒,讀書契,辨號名之用。” 鄭玄 註:“讀書契,以簿書校録軍實之凡要。號名者,徽識,所以相別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 唐 韓愈 《原道》:“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為聖一也。” 清 方苞 《書周官大司馬四時田法後》:“大司馬前期命修戰法,茇舍、治兵,所辨號名旗物,畿以內毋漏焉。”
通漕
謂開通漕運河道。《後漢書·鄧訓傳》:“ 永平 中,理 虖沱 、 石臼河 ,從 都慮 至 羊腸倉 ,欲令通漕。” 李賢 註:“水運曰漕。” 宋 蘇舜欽 《漣水軍新牐記》:“蓋精思者緣古而作,興於近世,通漕最為便,惜乎無所述焉。” 清 張永銓 《河上紀事》詩:“自 元 開此河,通漕在 淮 泗 。”
長河
(1) 大河。特指黃河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 王維《使至塞上》
(2) 銀河
(3) 比喻漫長的歷程
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相對真理
帶郭
繞城外郭;近城郭。《史記·貨殖列傳》:“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鍾之田。” 前蜀 韋莊 《齊安郡》詩:“傍村林有虎,帶郭縣無官。”
前旌
(1).帝王官吏儀仗中前行的旗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行漏抱刻,前旌載鳶。” 唐 孟浩然 《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詩:“衣冠列祖道,耆舊擁前旌。” 清 吳敏樹 《己未上曾侍郎書》:“ 敏樹 於湖上瞻望前旌有日矣。”
(2).借指前軍,前線。 唐 劉長卿 《行營酬呂侍御時尚書問罪襄陽軍次漢東境上侍御以州鄰寇賊復有水火迫於徵稅詩以見喻》:“不敢 淮南 臥,來趨 漢 將營。受辭瞻左鉞,扶疾往前旌。”
嚴警
嚴密警戒。《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賴宗廟之靈, 沉 業 即馳語大將軍,得先嚴警。” 唐 杜甫 《故武衛將軍輓詞》詩之一:“嚴警當寒夜,前軍落大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佟襄毅伯》:“故當時禁籞嚴警,有終身列部曹而不識 乾清門 者。”
緩轡
謂放鬆韁繩,騎馬緩行。《三國志·蜀志·郤正傳》:“盍亦綏衡緩轡,回軌易塗。”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一:“﹝ 陳亞 ﹞每擁騎自衙庭出,或由 鑑湖 緩轡而歸。”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賺將》:“ 宛 馬嘶風緩轡來, 黃河 水上北門開。” 魯迅 《故事新編·鑄劍》:“待到上午,清道的騎士才緩轡而來。”
街衢
通衢大道。《文選·班固<西都賦>》:“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 李善 註:“《説文》曰:‘街,四通也……’《爾雅》曰:‘四達謂之衢。’” 唐 楊巨源 《賀田僕射子弟榮拜金吾》詩:“街衢燭影侵寒月,文武珂聲疊曉天。” 李大釗 《“五一”May Day運動史》:“直到正午,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可是警探已竟布滿了街衢。”
樓梯
架設在樓房兩層之間供人上下台階的設備
窗戶
(1) 窗和門
(2) ( chuānghu)
(3) 房屋牆上通氣透光的裝置
方目
(1).相傳仙人 偓佺 因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數寸,兩目變方,能飛行逐走馬。事見 漢 劉向 《列仙傳·偓佺》。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 偓佺 以松實方目。”後多以“方目”形容眼睛呈方形,大而有神,為神仙或同類中翹楚者之特徵。 漢 王粲 《游海賦》:“魚則橫尾曲頭,方目偃額,大者若山陵,小者重鈞石。” 宋 蘇轍 《服茯苓賦》:“顏如處子,緑髮方目,神止氣定,浮游自得。” 宋 蘇舜欽 《先公之愛馬以病寄他廄今死矣》詩:“方目照 代 夜,拳毛刷 渭 津。”
(2).方形之孔。《三國志·吳志·張昭傳》:“﹝ 孫權 ﹞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閒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
(3).水鳥名。
不必
無須,不一定,沒有必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唐·韓愈《師說》
東北
(1) 指中國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
(2) 泛指東北方向
無時
(1).不定時,隨時。《儀禮·既夕禮》:“哭晝夜無時。” 鄭玄 註:“哀至則哭,非必朝夕。” 唐 杜甫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火雲無時出,飛電常在目。”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賈魯河改道》:“今屢濬屢塞,而 黃河 又衝決無時,侵逼益甚。”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於時,我更起居‘無時’,不是游息的‘無時’,而是勞作的‘無時’。”
(2).不知何時。 漢 劉向 《九嘆·憂苦》:“山脩遠其遼遼兮,塗漫漫其無時。”
(3).沒有一刻;無有一時。《漢書·王莽傳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無時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為天下厚 劉氏 也。” 唐 岑參 《送鄭堪歸東京氾水別業》詩:“因悲宦遊子,終歲無時閒。”《<艾青詩選>自序》:“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無時不在閃耀著形象思維的光輝。”
(4).不逢時會。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弔》:“或有志而無時,或美才以兼累,追而慰之,併名為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