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六十年前里巷游,北歸重此接朋儔。
據鞍矍鑠誇朱紱,把酒慇勤勸白頭。
況是三春同對景,何妨一笑自忘憂。
閒中歲月非難遣,須仗新詩共唱酬。
詩詞問答
問:《昨日漢公承議見召與二三老友談笑退而為詩少謝勤意》的作者是誰?答:呂陶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呂陶的名句有哪些?答:呂陶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2. 原作遺,據文淵、文津閣本改
參考注釋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里巷
街巷;胡同
這本小說的故事全是這個裡巷的平凡小事
歸重
(1).猶推重。 宋 葉適 《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始公以盛名,天下歸重。”
(2).猶借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科道爭為主考》:“倘有姦獘,誰為糾察?即京差不便,總必歸重內簾,當使甲科就教者,復以行取,以備主考。”
朋儔
朋輩;伴侶。《世說新語·品藻》“不得稱詣,政得謂之朋耳”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 謝 王 於理,相與為朋儔也。” 唐 唐彥謙 《和陶淵明貧士》之七:“健者道路間,什百成朋儔。” 元 薩都剌 《無題》詩:“時有山禽呼姓字,或從海鳥作朋儔。” 清 姚鼐 《次韻答朱二亭》:“風雨 白門 尋史傳,邱山黃土想朋儔。” 吳梅 《莫更二首和小洲》之一:“濁世文章增涕淚,中年絲竹動朋儔。”
據鞍
跨著馬鞍。亦借指行軍作戰。《後漢書·馬援傳》:“ 援 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 援 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周書·儒林傳·樊深》:“朝暮還往,常據鞍讀書,至馬驚墜地,損折支體,終亦不改。” 宋 劉克莊 《軍中樂》詩:“將軍貴重不據鞍,夜夜發兵防隘口。” 清 錢謙益 《貴州布政使司右參政陳府君墓志銘》:“師還之日,磨厓染翰,沾沾自喜,庶幾有據鞍裹革之志焉。” 俞鍔 《醉歌行》:“據鞍矍鑠空餘子,掀髯一飲話滔滔。”
矍鑠
形容老人目光炯炯、精神健旺
矍鑠哉,是翁也。——《後漢書·馬援傳》
精神矍鑠
朱紱
(1).古代禮服上的紅色蔽膝。後多借指官服。《易·困》:“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無咎。” 程頤 傳:“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漢書·韋賢傳》:“黼衣朱紱,四牡龍旂。”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黑貂朱紱,王侯滿筵。” 唐 杜牧 《書懷寄中朝往還》詩:“朱紱久慚官借與,白頭還嘆老將來。” 宋 王安石 《致仕虞部曲江譚君輓辭》:“它日白衣霄漢志,暮年朱紱水雲身。”
(2).指做官。 唐 陳子昂 《暉上人房餞齊少府使入京府序》:“青霞路絶,朱紱途遙。”《古今小說·吳保全棄家贖友》:“臣今幸沾朱紱,而 保全 子 天祐 ,食藿懸鶉,臣竊愧之。”
(3).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紅色絲帶。《文選·曹植<責躬>詩》:“冠我玄冕,要我朱紱。” 李善 註:“《禮記》曰:‘諸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蒼頡篇》曰:‘紱,綬也。’” 唐 康駢 《劇談錄·狄惟謙請雨》:“特頒朱紱,俾耀銅章。”
把酒
拿著酒杯
把酒問青天。——宋· 蘇軾《水調歌頭》
勤勸
謂以身之勤勞勸勉別人。《三國志·魏志·王昶傳》:“ 昶 斫開荒萊,勤勸百姓,墾田特多。” 唐 於邵 《劍南東川節度使鮮于公經武頌》:“拉彼群逋,輯我游闕,躬之先之,不日不月,七載勤勸,三軍克振, 龍安 之役,伐 原 示信。”
白頭
(1) 白頭髮,多指年老
少白頭
白頭到老
(2) 老年
(3) 不署名的
白頭帖子(不署名的字帖兒)
白頭材料
三春
(1).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漢 班固 《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唐 李白 《別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壺 《鬥鵪鶉·踏青》套曲:“嬌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帶青山。” 劉大白 《春盡了》詩:“算三春盡了,總應該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唐 岑參 《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詩:“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別同館諸君》詩:“三春紅藥熏衣上,兩度槐黃落硯前。”
(3).三個春天,即三年。 晉 陸機 《答賈謐》詩:“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將還京洛》詩:“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原註:“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對景
(1).對著眼前景物。 南唐 李煜 《浪淘沙》詞:“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元 耶律楚材 《河中游西園》詩:“對景怕看紅日暮,臨池羞照白頭新。”
(2).比喻兩相符合;對路。《紅樓夢》第三三回:“ 襲人 聽了這兩件事都對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大家説這戲唱得對景。”
何妨
(1) 為什麼不
何妨一試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妨
你何妨試一試
忘憂
(1).忘卻憂愁。《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一:“夫酒忘憂,故能消之也。” 唐 張說 《喜度嶺》詩:“見花便獨笑,見草即忘憂。”
(2).萱草的別名。 唐 陳子昂 《魏氏園林人賦一物得秋亭萱草》詩:“忘憂誰見賞,空此北堂中。”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本草經》云:萱,一名忘憂。” 元 錢抱素 《瑣窗寒·題玉山草堂》詞:“書帶生香,忘憂弄色,四窗虛悄。” 清 黃宗羲 《小園記》:“因買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忘憂、含笑。”
歲月
年月日子;時間
歲月如流
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非難
指摘;責備
無可非難
新詩
(1).新的詩作。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良朋貽新詩,示我以游娛。” 唐 杜甫 《解悶》詩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清 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
(2).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 毛 * 《關於詩的一封信》:“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寫新詩,我填舊詞,也是個詩人高唱的時代。”
唱酬
亦作“唱酧”。亦作“ 唱詶 ”。以詩詞相酬答。 唐 白居易 《<因繼集>重序》:“足下雖少我六七年,然俱已白頭矣……而又未忘少年時心,每因唱酬,或相侮謔。” 金 元好問 《論詩》詩之二一:“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無復見前賢。” 明 唐寅 《送行》詩:“此日傷離別,還家足唱詶。” 清 吳偉業 《送山東耿中丞青藜》詩:“幕中壯士爭超距, 稷下 高賢共唱酬。”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吟詩填詞,那是所謂唱酬,也算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