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詩詞問答
問:《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的作者是誰?答:陸游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詞
問:陸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陸游名句大全
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擊築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雲都推開?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台,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注釋
秋波媚:詞牌名。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陝西)內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占領區的長安南山。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
角聲: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
烽火:古代邊防措施,於高峰處建台,鎮守士卒於敵炬,白晝舉煙,夜間置火,警視軍民作好防禦和迎敵準備。後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處指高興亭。
築:古代的一中弦樂器。
酹(lèi)酒: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
灞橋:在今陝西西安城東。唐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為唐代長安名勝。
曲江:池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為唐代以來的遊覽勝地。
應:應該。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
詩文賞析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城的西北,正對南山。憑高遠望,寫下這首詞。
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7月16日夜晚,長安南山頭,詩人登高遠望,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
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哀,首句一個“哀”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哀。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整首詞由“哀”到“興”,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
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興亭。《唐六典》說:“鎮戍每日 * ,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註:“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又《感舊》自註:“平安火併南山來,至山南城下。”又《頻夜夢至南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遊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雲不隔平安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築,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哀歌聲之悲,不是什麼憂鬱哀愁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並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於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把層層雲幕都推開了。這裡,也點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鄭以東的長安南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後進一步聯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台那些美麗的長安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應,應該。這裡用“應”字,特彆強調肯定語氣。
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說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像,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前景。這種想像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長者梢,深者底。宋濂、王褘《元史·列傳·卷二》
- 已向丹霞生淺暈,故將清露作芳塵。睦石《玉蘭》
- 雷雨窈冥而未半,皦日籠光於綺寮。
- 在善用,不在眾。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新唐書·列傳·卷三十六》
-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弟子《論語·季氏篇》
- 波光水鳥驚猶宿, 露冷流螢濕不飛。湯顯祖《江宿》
- 見樂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呂不韋《呂氏春秋·論·似順論》
-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丘明《左傳·襄公·襄公二十三年》
-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荀子《荀子·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