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寺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法藏寺原文

法藏緣何名,蓋以三乘萃。

而茲山寺中,僧無一識字。

問律律不守,問禪禪弗會。

似此名實乖,披衲為何事。

尋思色與空,萬物本自備。

擺脫律和禪,或即第一義。

詩詞問答

問:法藏寺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法藏寺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四十六

參考注釋

法藏

(1).佛教語。謂法性含藏的無量功德。《無量壽經》卷上:“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無量壽經》卷上:“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2).佛教語。佛所說的教法。佛法含藏無量妙義,故稱“法藏”。《法華經·寶塔品》:“假使有受持,八萬諸法藏,班宣如所説,以示億千人。” 唐 王維 《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詩:“蓮花法藏心懸悟,貝葉經文手自書。”

緣何

因何;為何。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王粧梳,忽見 玉 ,驚愕悲喜,問曰:‘爾緣何生?’” 宋 梅堯臣 《郭之美忽過雲往河北謁歐陽永叔沉子山》詩:“問我此蟠桃,緣何結子遲。”《警世通言·喬彥傑一妾破家》:“你船中是甚么客人?緣何有宅眷在內?” 歐陽予倩 《搶傘》:“你是何人到此地,緣何將奴乳名提?”

三乘

三乘車。每乘四馬。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禮記·少儀》:“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鄭玄 註:“此蓋 殷 制也。”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雲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山寺

山中寺院。 北周 庾信 《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內史》:“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 唐 韋應物 《游靈岩寺》詩:“始入松路永,獨忻山寺幽。” 元 何中 《南居寺》詩:“峰峰看不足,山寺已鳴鐘。”

識字

認識文字

律律

山高峻貌。《詩·小雅·蓼莪》:“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王先謙 《詩三家義集疏》:“律律, 王安石 以為山之崒嵂。”

問禪

猶參禪。 宋 蘇軾 《送杜介歸揚州》詩:“採藥會須逢 薊子 ,問禪何處識 龐翁 。” 宋 陸游 《次韻范參政書懷》:“插花醉舞春風裡,不學 龐翁 更問禪。”

名實

名稱與實際:名實相符|深察名實。

披衲

披僧衣。謂出家為僧。 唐 賈島 《題童貞上人》詩:“誓從五十身披衲,便向三千界坐禪。”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尋思

想;思考

萬物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物生光輝。——《樂府詩集·長歌行》

善萬物之得時。——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反側於萬物。——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萬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自備

自己準備或具備

自備午餐

自備車輛

擺脫

(1)

(2) 衝破束縛和障礙而獲得自由

擺脫家庭的束縛

(3) 採取不同的路線;離開

擺脫了舊的傳統

(4) 終止關係、聯繫、協定或協定

擺脫傳統

第一義

(1).佛教語。指最上至深的妙理。也稱第一義諦、真諦、勝義諦。與世諦、俗諦或世俗諦對稱。《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壇經·付囑品》:“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唐 杜甫 《謁文公上方》詩:“願聞第一義,迴向心地初。”

(2).泛指最為重要的道理。 明 羅洪先 《論學書》:“力行是 孔 門第一義。”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五》:“我有一位朋友說得好:‘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

詩詞推薦

法藏寺原文_法藏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