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依皇祖南巡過濟南韻原文
昔曾一駐濟南城,過弗入徒餘恨生。
卌里近途祇嫌遠,世年別意未能平。
夏秋登以三農慶,婦子寧還百室盈。
何異向臨北闉見,華不直峙鵲山橫。
詩詞問答
問:七依皇祖南巡過濟南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七依皇祖南巡過濟南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七依皇祖南巡過濟南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六十七
2. 戊辰春駐濟南遘孝賢皇后於此疾遂至不起因不忍復至其地後蹕途屢經率皆徑過
參考注釋
濟南
山東省省會。位於山東省西部,南臨泰山,北臨黃河,面積4875平方公里,人口335萬,其中市區132萬。位於丘陵和平原交界地,泉水很多,素有“泉城”之稱。為山東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近途
猶捷徑。 漢 王符 《潛夫論·考績》:“凡南面之大務,莫急於知賢。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功。”
世年
猶言年代。《隋書·北狄傳·突厥》:“ 沙鉢略 稱雄漠北,多歷世年,百蠻之大,莫過於此。”
別意
(1).離情。 唐 李鹹用 《送別》詩:“別意説難盡,離盃深莫辭。” 宋 嚴仁 《鷓鴣天》詞:“請君看取東流水,方識人間別意長。”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好象一任曉風颭拂搖移,感慨有些別意,仿彿知道,這窗中人快要離他們遠去萬里了。”
(2).另外的意思。 清 李漁 《比目魚·揮金》:“他竟全然不理,想來沒有別意,一定是不肯零賣。”
秋登
(1).秋季穀物成熟。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至於露滋月肅,霜戾秋登,王於興言,闡肄威稜。”《南齊書·武帝紀》:“水旱成災,穀稼傷弊,凡三調眾逋,可同申至秋登。” 唐 薛稷 《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歷字》詩:“秋登華實滿,氣嚴鷹隼擊。”
(2).秋日登臨。 唐 杜荀鶴 《獻鄭給事》詩:“秋登岳寺雲隨步,夜宴江樓月滿身。”
三農
(1).古謂居住在平地、山區、水澤三類地區的農民。後泛稱農民。《周禮·天官·大宰》:“一曰三農,生九穀。”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三農,平地、山、澤也。” 唐 白居易 《賀雨》詩:“宥死降五刑,己責寬三農。” 清 侯方域 《代三省督府張公祈雨文》:“茲土而五月不雨,三農之失其業者,號呼之聲日徹於耳,某心竊憂焉。”
(2).指春、夏、秋三個農時。 漢 張衡 《東京賦》:“三農之隙,曜威中原。”《北史·薛辯傳》:“命立庠序,教以詩書,三農之暇,悉令受業。”
婦子
(1).妻與子。
(2).指妻子兒女。《詩·豳風·七月》:“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後漢書·孔融傳》:“初, 曹操 攻屠 鄴城 , 袁 氏婦子多見侵略。” 宋 王安石 《白日不照物》詩:“婦子夜號呼,西南漫為壑。”
百室
(1).一族或一族的人。《詩·周頌·良耜》:“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鄭玄 箋:“百室,一族也。” 朱熹 集傳:“百室,一族之人也。”一說指眾多的倉屋。參閱 高亨 《詩經今注》。
(2).指眾多房屋。 晉 左思 《蜀都賦》:“百室離房,機杼相和。” 晉 陸雲 《登台賦》:“深堂百室,層臺千房。” 宋 蘇轍 《游太山·初入南山》詩:“雲木散山阿,逆旅時百室。”
(3).百戶人家。百,舉成數。《左傳·成公十七年》:“ 施氏 之宰,有百室之邑。”《晉書·慕容德載記》:“而百姓因 秦 晉 之弊,迭相蔭冒,或百室合戶,或千丁共籍。”
何異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與某物某事沒有兩樣。 漢 賈誼 《鵩鳥賦》:“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 晉 張協 《七命》:“今公子違世陸沉,避地獨竄……愁洽百年,苦溢千歲,何異促鱗之游汀濘,短羽之棲翳薈。”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八:“歲暮等淪落,何異蒿與蓬?” 毛 * 《向 * 的十點要求》:“以此制憲,何殊官樣文章。以此行憲,何異 * 。”
不直
(1).不正;不公。《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使人上書告內史,內史治,言王不直。”《新唐書·嚴郢傳》:“天下以 郢 挾宰相報仇為不直。”《資治通鑑·後周太祖廣順二年》:“辛亥,敕:民有訴訟,必先歷縣州及觀使處決,不直,乃聽訟於臺省。”《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我自身也理不直,冤仇何時而報?”
(2).不以之為是;不信任。《漢書·韓延壽傳》:“上由是不直 延壽 ,各令窮竟所考。”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莊廷鑨》:“ 之榮 告諸大吏,大吏右 莊氏 ,不直 之榮 。” 林紓 《與姚叔節書》:“既而足下南歸,不居大學,有人言校長不直足下,尋校長亦不見直於學生,且不見直於司學之人,而校長行矣。”
(3).不值得。 宋 黃昇 《酹江月》詞:“作賦吟詩空自好,不直一杯秋露。”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馬僧》:“兩盜,雛耳,雖相伺而眼眜,誤赤金為錢鏹,故不直一下手。”
(4).不只;不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故知 季札 觀辭,不直聽聲而已。”《北齊書·高昂傳》:“父 翼 常謂人曰:‘此兒不滅我族,當大吾門,不直為州豪也。’”
鵲山
(1).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2).山名。在今 山東省 歷城縣 北 灤口鎮 。《魏書·地形志中》:“﹝ 齊州 東魏郡 ﹞領縣九…… 臨邑 。”註:“ 劉駿 置, 魏 因之。有 刀環水 、 鵲山 、 隰陰城 。” 金 元好問 《濟南雜詩》之四:“別有洞天君不見, 鵲山 寒食泰和年。” 清 劉富槐 《醉花陰》詞:“羈懷草草匆匆極,過 鵲山 寒食,遮莫上高樓。目斷平蕪,不似 江 南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