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愁原文
來何容易去何遲,半在心頭半在眉。門掩落花春去後,窗窺殘月酒醒時。
柔如萬頃連天草,亂比千尋匝地絲。
除卻五侯歌舞地,人間何處不相隨。
詩詞問答
問:詠愁的作者是誰?答:石象之
問:詠愁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詠愁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來時潛移暗度,去時慢慢悠悠;一半掛在眉梢,一半藏在心頭。
春老花殘紅滿地,半掩房門淚暗流;殘月滿窗深夜裡,酒醒入去獨淹留。
似一望無邊的野草,風連浪續,細軟輕柔;像一團繞地的亂絲,糾纏凌亂,無尾無頭。
除了權勢人家,誰能無慮無憂?看人世問時時處處,無論哪裡都有憂愁!
注釋
“門掩”句:李煜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語,歐陽修有“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語,分別寫亡國哀愁和少婦悲愁。
窗涵:窗欞,窗格子。
連天草:王維《出塞作》有“白草連天野火燒”句。
千尋:形容絲長而多亂。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帀(zā)地絲:遍地的絲繩。帀,“匝”的異體字,遍地、滿地的意思。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稱五侯,這裡泛指達官貴人。
詩文賞析
曹植有一篇《釋愁文》,把“愁”說成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為了表現“愁”,就把它“物化”了,說他能“推”可“握”,能來能去,能多能少,但形象不夠鮮明。石象之的這首詩形象更鮮明,更生動。
首聯可以用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結尾來作注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就是來得快而去得慢的“愁”為什麼會“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原因。
頷聯是寫最容易產生“愁”的環境。“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的開頭可能就是根據出句所描繪的景象寫的。而對句則是依照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來概括的。
頸聯寫“愁”之多,採用了誇張加比喻的修辭手法。李叔同“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的歌詞恐怕就是按照出句來加工的。而這種誇張,使“愁”這種心境更加顯豁,更加感人。像唐宋詩詞中的“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落紅萬點愁如海”,“一水牽愁萬里長”等,都和這一句的表達效果一樣。而這種比喻,嚴格地說並不是一般意義的比喻,因為二者之間沒有相似點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
尾聯以“愁”之無處不在作結。除了達官貴人,終日燈紅酒綠,可能暫時沒有“愁”,每個人走到那裡,“愁”就跟隨身到那裡,頗富有普遍性意義。詩人化無形為有形, 構成詩中的愁情圖,這樣形象化地寫“愁”,自然生動有趣,能攝人魂,奪人魄,令人迴腸盪氣,產生共鳴。
標籤:詠物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重見金英人未見。相思一夜天涯遠。晏幾道《蝶戀花· * 開時傷聚散》
-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 半床落月蛩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
-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王永彬《圍爐夜話·第三十則》
- 茶為累也,亦猶人參。陸羽《茶經·一之源》
- 和氣迎人,平情應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時。王永彬《圍爐夜話·第一四二則》
-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孔子弟子《論語·微子篇》
- 自見之謂明。韓非及後人《韓非子·喻老》
- 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