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雜言(二月廿六日)原文
清明幸無風,其夕乃微雨。
夜陰曉放霽,過午雲復吐。
時零三四點,優霈徒延佇。
依旬豈即茲,勞望意為楚。
今晨仍細霏,潤地祇寸許。
或陰或露晴,莫定心難處。
平心論今年,春膏稱順序。
而我不知足,於得思渥睹。
譬之以惠人,曰與而未與。
或反致其嗟,自咎此為憮。
詩詞問答
問:即事雜言(二月廿六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即事雜言(二月廿六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七十九
2. 二月廿六日
參考注釋
清明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節日裡人們掃墓和向死者供獻特別祭品
無風
(1).沒有風。 唐 韓愈 《南山詩》:“無風自飃簸,融液煦柔茂。”
(2).草名。薇銜的別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薇銜》:“按 酈道元 《水經注》云: 魏興 錫山 多生薇銜草,有風不偃,無風自搖。則吳風亦作無風。”參見“ 無風獨搖草 ”。
(3).氣象學上指零級風。風速每小時小於1公里,煙直上。
夜陰
夜色;黑夜。 南朝 梁 江淹 《清思》詩:“空閨饒遠念,虛堂生夜陰。”《魏書·崔巨倫傳》:“夜陰失道,惟看佛塔戶而行。” 郭沫若 《一隻手》:“就在今天晚上乘著夜陰襲擊各機關,各工廠,徹底與敵人戰鬥。”
過午
中午以後
現在是休息時間,你過午再來看看
三四
(1).猶言再三再四。《北齊書·崔邏傳》:“握手殷勤,至於三四。”
(2).表示為數不多。 宋 歐陽修 《歸自謠》詞:“春艷艷,江上晚山三四點。”
延佇
亦作“ 延竚 ”。1.久立;久留。《楚辭·離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王逸 註:“延,長也;佇,立貌。”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磵石摧絶無與歸,石逕荒涼徒延佇。” 清 曹寅 《書院述事三十韻》:“我懷寄淵澹,庭戶久延佇。”
(2).引頸企立。形容盼望之切。 晉 陶潛 《停雲》詩:“良朋悠邈,搔首延佇。”《魏書·宗欽傳》:“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五》:“眷言方岳,下及山林,豈無英奇,副我延佇。” 宋 葉適 《邵子文墓志銘》:“所至皆解榻延佇傾待之。” 清 吳偉業 《題河渚圖送胡彥遠南歸》詩:“想見君山中,相思日延竚。”
(3).指歸隱。 南朝 宋 沉約 《赤松澗》詩:“願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何時當來還,延佇青巖側。” 清 俞正燮 《黟縣山水記》:“﹝ 大周山 ﹞石壁幽峭,芳叢蘭坂,香潔靜明,延佇者忘疲矣。” 鄭澤 《雜詩五首答鈍庵》:“結廬金花巔,幽室聊延佇。”
(4).徘徊觀望,猶豫不決。 唐 孟郊 《宿空侄院寄澹公》詩:“明日策杖歸,去住兩延佇。”
(5).停留;逗留。 宋 朱松 《答林康民見和梅花》詩:“班荊勸客小延佇,酌酒賦詩相料理。” 明 無名氏 《畫眉序·西湖》套曲:“更無妨待月,片時延竚。” 李廣田 《冬景》:“他稍稍延佇了一會,聽到大門裡腳步聲趕來才拔步跑開。”
(6).拖延。 宋 葉適 《奉議郎鄭公墓志銘》:“ 洙 也不肖,不足以得,懷疑重請,延佇於今二十六年矣。”
望意
迎合在上者的意旨。《魏書·李彪傳》:“昔 光武 議為太子置傅,以問其羣臣,羣臣望意,皆言太子舅執金吾、 新陽侯 陰就 可。”
地祇
地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修禮地祇,謁款天神。”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余問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無一人知之者。” 唐 韓愈 《孟東野夫子》詩:“上呼無時聞,滴地淚到泉。地祇為之悲,瑟縮久不安。”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三:“公奏南方愚民不明大體,往往呼天為天老爺,天神地祇,無不老爺者。”
定心
內心安定;安心
他近來情緒不好,工作時也不定心
難處
困難的地方
這事自有他的難處
平心
(1) 除去成見,用心公平
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漢書·李廣蘇建傳》
(2) 心平氣和地
平心而察之。——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春膏
(1).指春雨。 唐 李鹹用 《春晴》詩:“簷滴春膏絶,憑欄晚吹生。良朋在何處?高樹忽流鶯。”
(2).紙名。參見“ 春膏紙 ”。
(3).春天肥沃的泥土。 元 任士林 《吉祥草賦》:“方其根移露本,盆壅春膏,擬紫莖之逞瑞,伉蘭蕙於亭皋。”
順序
(1) 次序,也指順著次序
排列順序
順序排列
(2) 適宜;和諧
風雨順序
(3) 〈方〉∶指平安順利
好好的日子,可別自找不順序
知足
知道滿足,滿足於已經得到的
知足常樂
譬之
謂把它比方作。《論語·子張》:“ 子貢 曰:‘譬之宮牆, 賜之 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譬之種樹,久則深固其根本,茂盛其枝葉。” 唐 韓愈 《太學生何蕃傳》:“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惠人
(1).施恩惠於他人的人;仁慈的人。《論語·憲問》:“或問 子產 ,子曰:‘惠人也。’” 漢 王充 《論衡·明雩》:“或賫酒食,請於惠人之前,未出其泣,惠人終不為之隕涕。”
(2).施恩於人。 郭沫若 《橄欖·<行路難>下篇三》:“山水惠人,原無厚薄, 柳州 被謫,未為非福。”
自咎
自己責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