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沈周山水六幀即用其三原文
江翻石壁夕陽殷,耐可言歸拿艇還。
舉首遙看峰頂寺,山僧閉戶更高閒。
詩詞問答
問:題沈周山水六幀即用其三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沈周山水六幀即用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沈周山水六幀即用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刪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十五
參考注釋
石壁
有相當高度、表面呈垂直或懸垂的懸崖或峭壁
夕陽
傍晚的太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
耐可
(1).寧可;願得。 唐 劉長卿 《赴宣州使院留辭韋使君》詩:“耐可機心息,其如羽檄何!” 宋 薛嵎 《寄公袞舍弟》詩:“餘生百計拙,耐可事清吟。” 清 曹貞吉 《沁園春·贈柳敬亭》詞:“盪子辭家,羈人遠戍,耐可逢場作戲來。”
(2).怎得,安得。 唐 李白 《陪族叔曄及賈舍人至游洞庭》詩之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宋 敖陶孫 《上閩帥范石湖》詩:“騷人有幾登青竹,耐可同時欠執鞭。” 明 王世貞 《聞南中流言有感》詩之三:“偶然文字落塵寰,耐可爭名眼睫間。” 清 曹寅 《集余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游有感而作》:“頻年漫信能分別,耐可巡簷細討論。”
言歸
(1).回歸。言,助詞。《詩·周南·葛覃》:“言告師氏,言告言歸。”一說為我歸。 毛 傳:“言,我也。”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四·玄奘》:“ 奘 少離桑梓,白首言歸,訪問親故,零落殆盡。” 清 萬壽祺 《答武進劉十》詩:“亂瘼何畤已?言歸耕墓田。” 清 方文 《舟次三山》詩:“泊泊歲將暮,言歸尚未能。”
(2).《詩·周南·葛覃》有“言告言歸”之句,因以“言歸”指《詩·葛覃》篇。 宋 蘇軾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放隊》:“羽觴湛湛,方陳《既醉》之詩,鼉鼓淵淵,復奏‘言歸’之曲。”
舉首
(1).抬頭。《管子·形勢解》:“ 殷 民舉首而望 文王 ,願為 文王 臣。” 宋 蘇軾 《登雲龍山》詩:“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明 袁宏道 《宿西山碧雲寺水亭上》詩:“舉首見仙人,雲中捉松鼠。”
(2).被薦舉者中居首位的;科舉考試的第一名。《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論》:“ 漢 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乂,以廣儒墨, 弘 為舉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 漢文 中年,始舉賢良; 鼂錯 對策,蔚為舉首。” 宋 秦觀 《李狀元墓志銘》:“其詞奧衍,有 漢 唐 之遺風,進御一讀,遂為舉首。” 明 張居正 《答藩伯吳小江書》:“公以卓行清望,為天下舉首。”
(3).檢舉,告發。《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城內城外,挨戶查問女嬰。不拘死活,有撈取來獻者,賞布帛各三百疋;有收養不報者,鄰里舉首,首人給賞如數。” 清 林則徐 《速戒鴉片告示稿》:“惟有挨查牌甲,責令舉首。”
(4).首領。《續資治通鑑·元順帝至正十五年》:“ 遵道 知不能行其策,乃棄去,適 潁州 ,為紅軍(指紅巾軍)舉首。”
遙看
猶遙望。 南朝 陳 徐陵 《太極殿銘》:“ 甘泉 遠望,觀正殿之崢嶸, 函谷 遙看,美皇居之佳麗。” 北周 庾信 《詠畫屏風》:“上橋還倚望, 遙看 採菱船。” 唐 李白 《望廬山瀑布》詩之二:“日照 香爐 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峰頂
1.亦作"峰頂"。
2.山峰的頂端。
3.喻事物發展的頂點。
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臥疾窮愁》詩:“野老時相訪,山僧或見尋。” 唐 劉長卿 《尋盛禪師蘭若》詩:“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 元 李宗冽 《題岳溪禪林精舍》詩:“山僧四五人,屢訪期識面。”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七:“百覓 理安寺 ,始與山僧晤。”
(2).僧人自稱的謙詞。《五燈會元·法眼宗·羅漢琛禪師》:“眾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言。”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師曰:‘山僧過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閉戶
指人不預外事,刻苦讀書。《文選·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閉戶自精,開卷獨得。” 李善 注引《楚國先賢傳》:“ 孫敬 入學,閉戶牖,精力過人,太學謂曰‘閉戶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傳》:“下帷閉戶,投斧懸樑。” 清 張穆 《與陳頌南書》:“竊見先生年來日以招呼名士為事,苟有聞於世,必宛轉引為同類,從無閉戶自精、讀書味道之時。”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題沈周山水六幀即用其三原文_題沈周山水六幀即用其三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