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劉昆傳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讀劉昆傳原文

劉昆列儒林,善政人稱美。

因致虎渡河,斯事吾疑矣。

所謂儒者何,守正弗奇詭。

虎負子避去,奇詭失正軌。

而況人與物,各有其類耳。

相感必以類,虎豈人類比。

尹不能格桀,比干諫紂死。

然猶臣與君,其勢為難爾。

堯之于丹朱,舜則商均是。

二豈非父乎,並不能格子。

桀紂丹朱均,惡較虎差已。

而聖父賢臣,猶不能格彼。

顧謂一縣令,善政方百里。

格惡獸之虎,應必無是理。

詩詞問答

問:讀劉昆傳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讀劉昆傳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六

參考注釋

儒林

儒家學者之群

政人

執政的人。《書·康誥》:“惟弔茲,不於我政人得罪。” 孔 傳:“惟人至此,不孝不慈,弗友不恭,不於我執政之人得罪乎?”

稱美

(1).稱述美德。《禮記·祭統》:“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

(2).稱讚,讚美。《北史·曹世表傳》:“侍中 崔光 ,鄉里貴達,每稱美之。”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九:“稱美宰輔,必曰 伊 周 。”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秀才》:“ 正倫 一家有三秀才,甚為當時稱美。”

渡河

通過江河

所謂

(1) 所說的

它就是幾十年人們絞盡腦汁找尋的所謂“死光”。——《奇特的雷射》

(2) 某人所說的,包含不承認的意思

現代資產階級所謂民主、自由已經成為對這些尊貴字眼的諷刺。

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一件小事》

儒者

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書的人。 漢 以後泛指一般讀書人。《墨子·非儒下》:“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史記·淮陰侯列傳》:“ 成安君 ,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沉孟端》:“ 沉孟端 先生 方學 ,雖本世醫,而通知古今,有儒者風。”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然而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們……一到圓形的地球,卻什麼也不知道。”

守正

(1).恪守正道。《史記·禮書》:“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唐 皮日休 《鄙孝議下》:“有守正者,雖大孝不録;為非者,雖小道必旌。則聖人之制,後何法焉?” 宋 曾鞏 《責帥制》:“有苟簡姑息之心,無守正奉公之誼,閫外之事朕孰賴哉!” 清 龍啟瑞 《陳平周勃論》:“ 高帝 之與 呂氏 論相也,首 王陵 ,次 平 勃 ,豈不陰識 陵 之守正,而欲二子有以佐之歟!”

(2).指防守城門的官員。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橋西錄》:“﹝賊﹞突至城下急攻西南二門,箭集城垛如飛蝗。公與東門守正戶部主事 耿應昌 、南門守正廩員 盧爾惇 、巡簡司 郭上學 砲矢並發。”

奇詭

奇特,詭異。《新唐書·陸贄傳》:“權以紓難,暫以應機,事有便宜,謀有奇詭。” 宋 葉適 《漳浦縣聖祖殿記》:“近人而奇詭不常如此,非止以禽獸草木為廣大也。”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塞上六歌》:“詩亦荒怪奇詭,無襞積之痕。” 魯迅 《書信集·致宋崇義》:“南方學校現象,較此間似尤奇詭。”

負子

(1).謂背棄子民。《史記·魯周公世家》:“史策祝曰:‘唯爾元孫 王發 ,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 旦 代 王發 之身。’”《後漢書·隗囂傳》:“然後還師振旅,櫜弓臥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庶無負子之責。” 李賢 註:“百姓襁負流亡,責在君上。既安其業,則無責也。” 段玉裁 《古文尚書撰異·金縢》:“ 隗囂 告州牧部監等曰‘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庶無負子之責’,蓋謂民安其所,乃無背棄子民之咎。負者,背也。”

(2).諸侯有病的自謙之詞。 漢 班固 《 * 通·雜錄》:“天子病曰不豫,言不復豫政也。諸侯曰負子,諸侯子民也,言憂民不復子之也。”參見“ 負茲 ”。

(3).蟲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蟲篇》:“負子,水蟲也,有子多負之。”

避去

避開;離去。 漢 焦贛 《易林·隨之訟》:“逐兔驅狼,避去不祥。”《宋史·王旦傳》:“其廨舊傳有物怪憑戾,居多不寧。 旦 將至前夕,守吏聞羣鬼嘯呼云:‘相君至矣,當避去。’自是遂絶。” 明 袁宏道 《靈岩》:“余笑謂僧曰:‘此美人環珮釵釧聲,若受具戒乎?宜避去。’”

正軌

正常的發展途徑

步步走在人生的正軌上

而況

連詞。何況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宋· 蘇軾《石鐘山記》

相感

相互感應。《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楚辭·九章·悲迴風》:“聲有隱而相感兮,物有純而不可為。”《漢書·蒯通傳》:“然物有相感,事有適可。”《說郛》卷十三引 宋 晁說之 《晁氏客語》:“人心動時言語相感。”

類比

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徵上的相似,推論出它們在其他特徵上也有可能相似。用這種推理方法推出的結論是或然性的,是否正確還有待實踐證明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比干

商代貴族,紂王叔父,官少師。相傳因屢諫紂王,被剖心而死

伍子逢殃兮, 比干菹醢。——《楚辭·屈原·涉江》

為難

(1) 難以應付

為難的事

(2) 使人難應付

丹朱

(1).硃砂。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七:“燒鉛錫成胡粉,猶類也。燒丹朱成水銀,則不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履脫及地,化為石燕,色紅于丹朱,內外瑩澈,若水精然。”

(2).赤色,或指赤色顏料。《禮記·郊特牲》:“繡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禮也。” 孔穎達 疏:“丹朱,赤色。”《後漢書·東夷傳·倭》:“並以丹朱坋身,如中國之用粉也。” 清 《秋懷》詩:“惡少數羣丸赤白,好官平日轂丹朱。” 老舍 《駱駝祥子》九:“金碧的牌坊,丹朱的城門……都靜悄悄的。”

(3). 堯 子名。《史記·五帝本紀》:“ 堯 知子 丹朱 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 舜 。”

(4).傳說中的齒神名。 明 孫瑴 《龍魚河圖》:“齒神名 丹朱 。”

商均

舜 之子。相傳 舜 以 商均 不肖,乃使伯 禹 繼位。事見《孟子·萬章上》、《史記·五帝本紀》。常與 堯 子 丹朱 並用為不肖子之典實。《韓非子·說疑》:“其在記曰:‘ 堯 有 丹朱 ,而 舜 有 商均 。’” 宋 蘇洵 《上田樞密書》:“ 堯 不得以與 丹朱 , 舜 不得以與 商均 ,而 瞽叟 不得奪諸 舜 。”

豈非

難道不是…?用於反問

豈非咄咄怪事?

格子

(1)

(2) 方形的空欄或框子

鐵格子

(3) 方格圖案

格子圖案的花布

(4) 為了規整田地而用橫豎線劃成的方格

桀紂

桀和紂,相傳都是暴君,後泛指暴君

聖父

(1).對太上皇的尊稱。《宋史·樂志十三》:“既尊聖父,亦燕壽母。”

(2).“上帝聖父”(GodtheFather)的簡稱。基督教基本信條三位一體中的第一位。

賢臣

賢明的臣子。《東周列國志》第二回:“君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家空虛,社稷不保。”

縣令

官名,舊時一縣的行政長官

今之縣令。——《韓非子·五蠹》

會縣令攝篆。——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縣令遣媒。——《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善政

(1).妥善的法則。《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2).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後漢書·臧宮傳》:“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南史·垣護之傳》:“木連理,上有光如燭,鹹以善政所致。” 明 唐順之 《廷試策》:“要之,官得其人,則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唐順宗 即位,下令蠲免民間對官府的各種舊欠……這些,在當時都是善政。”

(3).良好的政績。《新五代史·雜傳·史圭》:“﹝ 史圭 ﹞為 寧晉 、 樂壽 縣令,有善政,縣人立碑以頌之。” 明 宋濂 《碧崖亭辭》:“﹝先生﹞學問富而德行脩,踐揚中外,其善政蓋章章雲。”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場:“他們說,自從 馬老爺 入閣拜相,善政流傳,真是民之父母。”

(4).泛指良好的管理。《紅樓夢》第六八回:“﹝ 尤二姐 ﹞又見 周瑞 家等媳婦在傍邊稱揚 鳳姐 素日許多善政。”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詩詞推薦

讀劉昆傳原文_讀劉昆傳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