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明歸來圖原文
羲皇上人鄉里兒,田園將蕪非所思。
楚聲雖托絕怨懟,高情千古歸來辭。
歸來忽復河山移,忠憤意切語益微。
白雲遙遙望不極,東籬舊菊西山薇。
夷齊奚疑怨耶非,況乃貌此遺世姿。
文行圭璧照方冊,飄然髣髴空同時。
子云擬聖諸儒譏,法言美新吾誰欺。
考亭夫子春秋筆,昭然晉室日星垂。
詩詞問答
問:淵明歸來圖的作者是誰?答:尚野
問:淵明歸來圖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尚野的名句有哪些?答:尚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選元詩卷二十五
參考注釋
羲皇上人
羲皇 ,指 伏羲氏 。古人想像 羲皇 之世其民皆恬靜閒適,故隱逸之士自稱 羲皇 上人。 晉 陶潛 《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 羲皇 上人。」
里兒
指鄉里兒童。 宋 梅堯臣 《送周諫議知襄陽》詩:「里兒尚唱《銅鞮曲》,耆舊爭隨畫鹿車。」
田園
(1) 田地與園圃
(2) 農村;鄉下
(3) 描繪或表現村民生活的,尤其是以理想化和習俗化的手法
田園詩
田園文學
非所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 癸未,狀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楚聲
楚地的口音
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魏禧《大鐵椎傳》
怨懟
怨恨;怨望
高情
(1)
(2) 盛情
高情雅意
(3) 崇高的情意;深厚的情誼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河山
河流和山嶺,指國家疆土
大好河山
忠憤
忠義憤激。《魏書·刁沖傳》:「 沖 乃抗表極言其事。辭旨懇直,文義忠憤。」 宋 李如箎《東園叢說·書說》:「 唐 杜工部 更 天寳 之亂,作詩獨出忠憤,措意甚深,而用事不苟。」 明 楊慎 《歲享旌忠廟碑記》:「以身殉城,以死勤事,忠憤之氣,凜然千載。」 章炳麟 《雜感》詩之一:「羣公辛苦懷忠憤,尚憶『 揚州 十日』不?」
白雲
(1).白色的雲。《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史記·封禪書》:「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唐 蘇頲 《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 河 汾 。」《文匯報》1983.10.12:「《蓬萊導遊圖》有幅照片,藍天之下,白雲之上,嵌著 蓬萊閣 主要建築,似仙山又似蜃樓。」
(2). 黃帝 時掌刑獄之官。後用作刑官的別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黃帝 雲師雲名」 顏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 黃帝 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唐 孫逖 《授裴敦復刑部尚書制》:「委之刑柄,俾踐白雲之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 胡武平 宿 ,賀 晏元獻 轉刑部侍郎啟云:『紫詔疏恩,白雲登秩。』」
(3).指《白雲謠》。 唐 李白 《大獵賦》:「哂 穆王 之荒誕,歌《白雲》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 景耀月 《遠遊》詩:「翠華芝蓋入離鏡,《黃竹》《白雲》定古風。」參見「 白雲謡 」。
(4).喻思親。《舊唐書·狄仁傑傳》:「其親在 河陽 別業, 仁傑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開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雲之思,惻然悽動。」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 梁瑄 不歸, 璟 每見東南白雲即立望,慘然久之。」 清 黃遵憲 《感懷》詩:「下阻黃壚上九天,白雲望斷眼空懸。」參見「 白雲篇 」。
(5).喻歸隱。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唐 錢起 《藍田溪與漁者宿》詩:「一論白雲心,千里 滄州 趣。」 宋 張炎 《甘州》詞:「載取白雲歸去,問誰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贈余君》詩:「三年臥白雲,一醉撫流水。」
(6).特指 陳摶 。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陳摶 , 周世宗 常召見,賜號 白雲先生 。 太平興國 初,召赴闕, 太宗 賜御詩云:『曾向前朝出 白雲 ,後來訊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7).指 白雲亭 。參見「 白雲亭 」。
遙望
向遠處看;看遠方
遙望山頭的蒼松
不極
(1).不尋根究底。《禮記·儒行》:「過言不再,流言不極。」 鄭玄 註:「不極,不問所從出也。」
(2).不到極點;不到頂點。《漢書·天文志》:「冬至日南極,晷長南;不極則溫為害。夏至日北極,晷短北;不極則寒為害。」 明 劉基 《郁離子·天地之盜》:「是故天地之盜息,而人之盜起。不極,不止也。」
(3).不合中正的準則。《漢書·董仲舒傳》:「迺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極,枉於執事,書之不泄。」 顏師古 註:「極,中也。公卿執事有不忠直而阿枉者,皆令言之。」
(4).不急。《淮南子·精神訓》:「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 高誘 註:「資,時也,一曰性也;極,急也。喻道人不急求生也。」
(5).無窮;無限。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序》:「藍朱成彩,雜錯之變無窮;宮角為音,靡曼之態不極。」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 周穆 八荒意, 難皇 萬乘尊。淫樂心不極,雄豪安足論。」 宋 孫光憲 《河瀆神》詞:「獨倚朱欄情不極,魂斷終朝相憶。」 明 楊慎 《崤關行》:「曾陵高不極,脩坂回欝盤。」
東籬
(1).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因以指種菊之處;菊圃。 唐 楊炯 《庭菊賦》:「憑南軒以長嘯,坐東籬而盈把。」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陽》詞:「西風吹帽,東籬攜酒,共結歡游。」 明 馮惟敏 《南呂一枝花·送賈封君約庵來游上谷南還》套曲:「恰東籬勸插黃花,又南浦催斟緑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
(2).園圃名。 宋 陸游 《東籬記》:「 放翁 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南北七十五尺,東西或十有八尺而贏,或十有三尺而縮。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名之曰『東籬』。」 宋 陸游 《讀呂舍人詩追次其韻》:「言歸 鏡湖 上,日日醉 東籬 。」自註:「 東籬 ,予小圃名。」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隨》:「王用享於西山。」引申為日入處。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選·李密<陳情事表>》:「但以 劉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揚雄 《反騷》:「臨 汨羅 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陽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相傳 伯夷 、 叔齊 隱居於此。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八:「是以吞縱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節。」參見「 西山餓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縣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畫棟朝飛 南浦 雲,珠簾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為 岷山 主峰。也稱 雪嶺 。 唐 李白 《思邊》詩:「今歲何時妾憶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雲。」 唐 杜甫 《野望》詩:「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萬里橋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總稱。南起 拒馬山 ,西北接 軍都山 。有 百花山 、 靈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盧師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為京郊名勝地。
(6).山名。在 雲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稱 睡佛山 。有 華亭寺 、 太華寺 、 三清閣 、 龍門 諸勝和 聶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風景優美,有「睡美人」之稱。
(7).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為 太湖 中最大島嶼。有 縹緲峰 、 銷夏灣 、 林屋洞 諸名勝。
夷齊
伯夷 和 叔齊 的並稱。《孔叢子·陳士義》:「 夷 齊 無欲,雖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園吟》:「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 夷 齊 事高潔。」 廖仲愷 《有感》詩:「扣馬 夷 齊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傷時。」參見「 夷叔 」。
況乃
亦作「況乃」。亦作「況廼」。 1.恍若,好像。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赤石進帆海》詩:「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髮。」 唐 杜甫 《江邊星月》詩之一:「餘光隱更漏,況乃露華凝。」 唐 元稹 《和樂天秋題曲江》:「況乃江楓夕,和君《秋興》詩。」
(2).何況;況且;而且。《後漢書·王符傳》:「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臨海嶠初發彊中作與從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茲情已分慮,況廼協悲端。」 宋 王安石 《酬沖卿月晦夜有感》詩:「夜雲不見天,況乃星與月。」
遺世
遺棄人世之事。常說明人的離世隱居,修仙學道,有時也用作死亡的婉辭
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之者烏能輕舉而宅之?——孫綽《游天台山賦》
文行
(1).文章與德行。《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宋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始 潮 人未知學,公命進士 趙德 為之師,自是 潮 之士,皆篤於文行。」 明 劉基 《深居精舍記》:「上人名 允若 ,字 季衡 ,以文行聞於時賢。」 清 劉大櫆 《鄭氏節母傳》:「督學使者及郡守多重其文行。」
(2).謂僅有虛文下達。《宋書·武帝紀下》:「杖罰雖有舊科……若皆有其實,則體所不堪,文行而已,又非設罰之意。」
圭璧
(1).古代帝王、諸侯祭祀或朝聘時所用的一種玉器。《詩·大雅·雲漢》:「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 朱熹 集傳:「圭璧,禮神之玉也。」《周禮·考工記·玉人》:「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紙錢》:「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 明 唐順之 《送人上陵作》詩:「恭將圭璧朝羣帝,遙奉馨香薦 五陵 。」
(2).泛指貴重的玉器。《新唐書·陳子昂傳贊》:「 子昂 乃以王者之術勉之,卒為婦人訕侮不用,可謂薦圭璧於房闥,以脂澤污漫之也。」《隸續·米巫祭酒張普題字》:「此碑字畫放縱欹斜,略無典則,乃群小所書。以同時石刻雜之,如瓦礫之在圭璧中也。」 清 劉大櫆 《張俊生時文序》:「今之時文,號稱經義,以余觀之,如棲羣蠅於圭璧之上,有玷污而無洗濯。」
方冊
聖賢事業,俱在方冊。——韓愈《與孟尚書書》
飄然
(1) 形容飄搖的樣子
(2) 形容輕飄飄像要飛揚的樣子
飄然欲仙
(3) 形容心情輕鬆的樣子
髣髴
(1).隱約,依稀。《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洪興祖 補註:「《説文》云:髣髴,見不諟也。」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唐 李紳 《華山慶雲見》詩:「依稀來鶴態,髣髴列仙羣。」 宋 梅堯臣 《和王舍人<憶省中小桃>》:「髣髴物華先上苑,依稀歌吹下 昭陽 。」 清 唐孫華 《石鼓歌》:「蘚斑嚙蝕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2).約略的形跡。《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於 邯鄲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 晉 潘岳 《悼亡詩》:「帷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宋 蘇軾 《凌虛台記》:「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無復存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髣髴。」
(3).類似,好像。《文選·張衡<西京賦>》:「曾髣髴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 李善 註:「《説文》曰:彷彿,相似,見不諦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於是以 亮 為右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曹操 智計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孫 吳 。」 宋 蘇軾 《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詩:「近者戱作《凌雲賦》,筆勢髣髴《離騷經》。」 聞一多 《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髣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4).引申為比似,比並。 宋 蘇籀 《欒城先生遺言》:「 西漢 之文,後世莫能髣髴。」 明 方孝孺 《題褚遂良書<唐文皇帝哀冊>墨跡》:「觀 褚公 所書哀冊,豈後人所可髣髴哉!」
(5).仿照,模仿。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龜山不輕解易》:「嘗謂説《易》須髣髴聖人之意,然後可以下筆。」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上:「致畫師數輩,為言姿態折曲,髣髴追寫,卒不肖。」
(6).大約,幾乎。《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脊上縫箇服子,髣髴亦高五尺。」 唐 白居易 《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 東都 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髣髴獲緡二三千。」 宋 歐陽修 《晉祠》詩:「廢興髣髴無舊老,氣象寂寞餘山川。」
空同
(1).虛無渾茫。《關尹子·九藥》:「昔之論道者,或曰凝寂,或曰邃深,或曰澄澈,或曰空同。」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視空同而失貌,察倏忽而亡跡。」 明 馮惟敏 《粉蝶兒·五嶽遨遊》曲:「太極分兩儀,空同涵萬有。」
(2).亦作「 空桐 」、「 空峒 」。山名。即 崆峒 。在今 甘肅省 平涼市 西,險峻雄偉,山上道觀極盛。《莊子·在宥》:「 黃帝 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 廣成子 在於 空同 之上,故往見之。」《漢書·郊祀志上》:「上遂郊 雍 ,至 隴西 ,登 空桐 ,幸 甘泉 。」 宋 曾鞏 《冬暮感懷》詩:「坐思 空峒 間,負雪山千層。」 明 宋濂 《崆峒雪樵賦》:「伊 空同 之拔起兮,鎮 嶠 南之靈區。」
(3). 明 代文學家 李夢陽 號 空同子 ,亦簡稱「空同」。 明 李贄 《與管登之書》:「如 空同先生 與 陽明先生 同世同生,一為道德,一為文章。千萬世後,兩先生精光具在,何必更兼談道德耶?」
(4).複姓。 戰國 趙 有 空同 氏。見《史記·趙世家》。
擬聖
(1).比擬聖人。《莊子·天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於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
(2).仿效聖人。 漢 趙岐 《孟子題辭解》:「 孟子 退自 齊 梁 ,述 堯 舜 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聖而作者也。」
法言
(1).合乎禮法的言論。《孝經·卿大夫》:「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唐 楊炯 《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君升朝翊贊,道先王之法言;公府弼諧,對上天之休命。」 宋 王安石 《答韓求仁書》:「蓋序《詩》者不知何人,然非達先王之法言者,不能為也。」
(2).猶格言。《莊子·人間世》:「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 杜少陵 詩,自與造化同流,孰可擬議?若君子高處廊廟,動成法言,恨終欠風韻。」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法言云:侍坐則聽言,有酒則觀禮,何非學問之道。」
(3).指釋、道之經論。 南朝 宋 謝靈運 《曇隆法師誄》:「茹芝術而共餌,披法言而同卷者,再歷寒暑。」《雲笈七籤》卷九六:「若不信法言,胡為棲山林。」
美新
王莽 簒 漢 稱帝,國號 新 , 揚雄 作《劇秦美新》一文,稱頌 新 朝之美,以取悅於王莽。後因以「美新」為阿諛諂媚之典。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東林學案總論》:「清議熄,而後有美 新 之上言,媚奄之紅本。」 胡懷琛 《乙卯雜詩》:「千古美 新 留話柄, 西京 才子説 揚 劉 。」
考亭
在今 福建 建陽 西南。相傳 五代 南唐 時 黃子稜 築以望其父(考)墓,因名 望考亭 ,簡稱 考亭 。 南宋 朱熹 晚年居此,建滄洲精舍。 宋理宗 為崇祀 朱熹 ,於 淳祐 四年(公元1244年)賜名考亭書院。此後因以「考亭」稱 朱熹 。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先君之學,明白純正,以紹述 考亭 為己責,所志益深且遠。」 清 黃宗羲 《清谿錢先生墓志銘》:「 考亭 於釋老之學,亦必究其歸趣,訂其是非。」 姚瑩 《論詩絕句》之十二:「 考亭 異代真知己,特識曾推《感遇》工。」
夫子
(1) 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2) 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舊時稱自己的丈夫
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4) 稱呼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含譏諷意)
(5) 孔門的學生對孔子的稱呼
春秋筆
相傳 孔子 據史實修《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字寓褒貶,不佞不諛,使亂臣賊子懼。後遂以「春秋筆」指據事直書的史筆。 宋 劉辰翁 《讀社拾遺百憂集行有感》詩:「毀譽都忘月旦評,姓名不上《春秋》筆。」 清 褚人穫 《堅瓠九集·史館賦詩》:「老夫參秉《春秋》筆,不作諛詞取世譏。」 郁達夫 《青島雜事詩》之十:「諸君珍重《春秋》筆,好記遺民井底心。」
昭然
明明白白,顯而易見
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