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興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遣興原文

㷔灺春釭荔撒筵,每因靜致驗華年。

遠村底事猶鳴爆,淨幾聊堪一展編。

楊震四知何謂弗,帝堯三宥想當然。

園林懶涉韶光稚,卻是韶光稚可憐。

詩詞問答

問:遣興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遣興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遣興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十四

參考注釋

華年

青春年華。指青年時代。《魏書·王叡傳》:“漸風訓於華年,服道教於弱冠。” 唐 李商隱 《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金 元好問 《論詩》詩之十二:“ 望帝 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 魯迅 《送增田涉君歸國》詩:“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四知

《後漢書·楊震傳》:“當之郡,道經 昌邑 ,故所舉 荊州 茂才 王密 為 昌邑 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 曰:‘暮夜無知者。’ 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密 愧而出。”又《傳贊》:“ 震 畏四知。”後多用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舊唐書·良吏傳下·李尚隱》:“有懷金以贈 尚隱 者, 尚隱 固辭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亦作“ 四知金 ”。 唐 杜甫 《風疾舟中奉呈湖南親友》詩:“應過數粒食,得近四知金。” 清 趙翼 《入耳贓》詩:“四知金到雖麾去,已是人間入耳贜。”

何謂

(1)

(2) 什麼叫做;什麼是

何謂靈感?

(3) 指什麼;是什麼意思。用於詢問(後面常帶“也”字)

此何謂也?

三宥

(1).指古代對犯罪者可從輕處理的三種情況。《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宥曰不識,再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孔子家語·刑政》:“ 孔子 曰:‘成獄成於吏,吏以獄成告於正,正既聽之,乃告大司寇。聽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棘木之下,然後乃以獄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聽命而制刑焉。’” 王肅 註:“君王尚寬宥,罪雖以定,猶三宥之。”《隋書·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濫,弘三宥以開物。” 清 沉育 《皋陶祠》詩:“主德寬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寬恕三次之制。《禮記·文王世子》:“公族無宮刑,獄成,有司讞於公,其死罪,則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則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對,走出,致刑於甸人。”《後漢書·張酺傳》:“臣聞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義,過厚不過薄。”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趙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後制刑。”

(3).古代天子、諸侯勸食的禮儀。宥,同“ 侑 ”。《周禮·春官·大司樂》:“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鄭玄 註:“宥,猶勸也。” 南朝 梁 蕭子云 《雍雅》詩之二:“百禮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諸侯於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進食,稱大食。

想當然

憑主觀想像,以為事情應當是如此

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後漢書·孔融傳》

園林

專供人遊玩休息的種植了花草樹木的地方

園林藝術

韶光

(1) 美好的時光,多指美麗的春光

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紅樓夢》

(2) 比喻美好的青春年華

韶光一去不再來

可憐

(1) 值得憐憫

露出一副可憐相

(2) 數量少或質量壞得不值一提

可憐的家產

詩詞推薦

遣興原文_遣興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