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過示總督尹繼善巡撫愛必達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所過沮洳鄉,民嘆觸目是。

入疆覘田野,大都荒蕪矣。

高地縱種麥,或冀半收耳。

低地麥復澇,青黃將安恃。

翻犁播禾黍,復苦無種子。

官借雖有例,吏胥弊無已。

罪固孔距心,吾豈徒責已。

方伯日隨鑾,爾我同見此。

設更無實政,責又將誰委。

方面逮有司,如臂之使指。

其遍歷窮鄉,民瘼周詳視。

開倉貸谷種,加賑賙流徙。

惠必使遍沾,仍防蠹役技。

勖哉各盡心,庶俾瘡痏起。

詩詞問答

問:《所過示總督尹繼善巡撫愛必達》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二

參考注釋

沮洳

(1).低濕之地。《詩·魏風·汾沮洳》:“彼 汾 沮洳,言采其莫。” 孔穎達 疏:“沮洳,潤澤之處。”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記》:“ 零陵縣 東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汚塗。” 林紓 《記九溪十八澗》:“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渟蓄猶見沙石。”

(2).指低濕。 晉 左思 《魏都賦》:“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蕪穢。”《新唐書·韓全義傳》:“遇賊 廣利城 ,方暑,地沮洳,士皆病癘。”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初四日》:“昔城中沮洳之地頗多積水,自營此溝,而民不苦卑溼,穢氣亦有所渫,始少疾病。”

觸目

(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為觸目的特點是沒有樹

(2) 目光接觸到

觸目驚心

田野

野外,田地曠野

春日的田野開滿了鮮花

大都

中國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建設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荒蕪

因無人管理田地雜草叢生;無人耕種

由於缺乏勞力,大片土地荒蕪著

高地

(1) 離海較遠的比地平面高的地區

(2)

(3) 軍事上指地面上突起的部分

(4) 高出平地的一塊地方

山區高地

低地

比相鄰地區低的地面

青黃

(1).青色和黃色。《楚辭·九章·橘頌》:“緑葉素榮,紛其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王逸 註:“言橘葉青,其實黃,雜糅俱盛,爛然而明。” 宋 范成大 《晚步東郊》詩:“水墨依林寺,青黃負郭田。”

(2).又指黃中帶青。形容不健康的臉色。 張天翼 《仇恨》:“每張青黃的臉上沒了先前的興奮。”

(3).泛指色彩。 漢 王充 《論衡·別通》:“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凡摛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宋 蘇舜欽 《上執政啟》:“匠者得溝中之斷木,飾以青黃。”

(4).謂用彩色加以修飾。語出《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凡物之生,不願為材。犧尊青黃,乃木之災。” 宋 蘇軾 《謝中書舍人啟》:“溝中不願於青黃,爨下無心於宮徵。”

(5).指四時之樂。《漢書·禮樂志》:“靈安留,吟青黃。” 顏師古 註:“青黃,謂四時之樂也。”

(6).猶言是非、黑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卻奩》:“偏是咱學校朝堂,混賢奸不問青黃。”

禾黍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後漢書·承宮傳》:“後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 宮 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2).《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 清 周實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

種子

(1)

(2) 植物的胚發育而成的顆粒狀物,能萌發成新的植株

蔬菜種子

(3) 進行分組淘汰賽時,被安排在各組裡的實力較強的運動員,也指這樣的運動隊

種子隊

吏胥

地方官府中掌管簿書案牘的小吏

無已

(1) 沒有休止;不止

誅求無已

(2) 不得已

豈徒

難道只是;何止。《孟子·公孫丑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後漢書·杜喬傳論》:“夫稱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踐行,豈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葉適 《紀年備遺序》:“相與論舊事,追念愴然。然則 文昭 豈徒以博習自是而已哉!” 明 李東陽 《送王公濟歸武昌歌》:“豈徒文思比 唐 勃 ,應遣頌聲如 漢 褒。” 陳毅 《頤和園“五一”春遊紀盛》詩:“集體歡樂如海,豈徒車水馬龍!”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無實

(1).指植物不結子實。《禮記·月令》:“﹝孟秋之月﹞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五穀無實。”

(2).不真實;不誠實。《管子·明法解》:“以無實之言誅之,則姦臣不能無事貴重而求推譽,以避刑罰而受祿賞焉。”《楚辭·東方朔<七諫·自悲>》:“悲虛言之無實兮,苦眾口之鑠金。” 王逸 註:“讒言無誠,君不察也。” 金 元好問 《後飲酒》詩之二:“金丹換凡骨,誕幻若無實。”

(3).沒有實體。《史記·趙世家》:“乘飛龍上天不至而墜者,有氣而無實也。”

方面

(1) 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具有許多方面的一個問題

(2) 較大的行政區劃

受任方面

(3) 方向

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後漢書·張衡傳》

有司

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

陛下可將彼家屬送有司問罪。——《三國演義》

召有司案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諸葛亮《出師表》

授之於有司。——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使指

(1).使用手指。比喻天子、朝廷的指揮調度。語出 漢 賈誼 《治安策》:“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宋 王安石 《酬沖卿見別》詩:“朝倫孰與君材似,使指將如我病何?”

(2).謂天子、朝廷的意旨命令。《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欲諫,業已建之,不敢,乃著書,籍以 蜀 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宋 蘇轍 《張士澄通判定州告詞》:“爾昔以才敏,嘗奉使指,茲予命爾佐 中山 守。”

遍歷

普遍遊歷。 宋 陸游 《舟中曉賦》詩:“高檣健席從今始,遍歷三 湘 與五湖。” 清 戴名世 《<齊謳集>自序》:“自 燕 踰 濟 ,游於 渤海 之濱,遍歷 齊 魯 之境。” 郭沫若 《海濤集·神泉》:“隨著北伐軍由 廣東 出發,經過了八省的遍歷,現在又差不多孤影悄然地回到了 廣東 。”

窮鄉

荒遠的鄉村。《戰國策·趙策二》:“窮鄉多異,曲學多辨。” 宋 王安石 《瘧起舍弟尚未已示道原》詩:“窮鄉毉自拙,小市藥難求。”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余窮鄉鄙人,何所知!”

民瘼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周詳

周到細緻

周詳的計畫

流徙

(1).遷移;轉移。《管子·侈靡》:“廣其德以輕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史記·酷吏列傳》:“ 山 東水旱,貧民流徙。” 宋 蘇轍 《出山》詩:“ 漢 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漸變存語言。”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在流徙之際, 海嬰 忽染疹子,因居旅館一星期,貪其有汽爐耳。”

(2).指流離失所的人。 明 劉基 《北上感懷》詩:“維時連年歉,道路多流徙。”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燕九》:“念 西河 流徙,則持牒招來,全活不下三萬人。”

(3).流放。《後漢書·桓帝紀》:“流徙者使還故郡,沒入者免為庶民。”《南史·周弘正傳》:“後為平西 邵陵王 府諮議參軍,有罪應流徙,敕以賜 乾陁利國 。”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理藩院》:“理刑司掌 蒙古 諸刑名,自斬絞外,罪止鞭朴,不及流徙,而以牛馬作贖刑焉。”

(4).猶變遷。 明 王慎中 《游白鹿洞》詩:“景物易流徙,今古同俯仰。”

蠹役

亦作“蠧役”。害民的差役。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馭衙役》:“先是蠧役爭領頭批來迎,至是畏縮,更易新充蠢朴者……皆其平日所頤指使,諒不敢舉陳其過跡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夢狼》:“弟居數日,見其蠹役滿堂,納賄關説者,中夜不絶,流涕諫止之。”

盡心

為別人用盡心思

盡心盡力

瘡痏

(1).瘡瘍;傷痕。 漢 焦贛 《易林·噬嗑之益》:“斧斤所斫,瘡痏不息。” 晉 葛洪 《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塵於白珪,生瘡痏於玉肌。”《舊唐書·僖宗紀》:“豺狼貽朝市之憂,瘡痏及腹心之痛。”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洛中怪獸》:“ 西洛 市中忽有黑獸,髣髴如犬,或如驢,夜出晝隱。民間訛言能抓人肌膚成瘡痏。” 明 歸有光 《與沉敬甫》:“儘有一篇好者,卻排幾句俗語在前,便觸忤人。如好眉目,又著些瘡痏可惡。”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人有疥癬之疾則終日抑搔之,其瘡痏則日夜撫摩之。”

(2).指生瘡瘍。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小有蟆蚋、浮塵、蜘蛛、蛒蜂之類,皆能鑽嚙肌膚,使人瘡痏。”

(3).(民生)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坑穽殊深,瘡痏未復,縱得免死,莫不破家。” 張懷奇 《頤和園詞》:“下方瘡痏悽蒿目,鋭意還教興土木。”

(4).指災苦之民。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招輯逋逃,撫循瘡痏。” 唐 杜甫 《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喜王業再康,瘡痏蘇息。”

(5).禍害。《周書·文帝紀上》:“而舊將名臣,正人直士,橫生瘡痏,動掛網羅。”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 楊 與 李 。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 宋 蘇軾 《荔支嘆》詩:“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清 唐孫華 《虎丘即目》詩:“至今作瘡痏,流亡猶未復。”

(6).疵毀;貶抑。 唐 劉知幾 《史通·書事》:“ 班 馬 二史,鹹擅一家,而各自彈射,遞相瘡痏。”《舊唐書·陸贄傳》:“施一令則謗沮互起,用一人則瘡痏立成。”

詩詞推薦

所過示總督尹繼善巡撫愛必達原文_所過示總督尹繼善巡撫愛必達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