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楊傑的《望仙曲》
全文:
麻姑王蔡跡已往,望仙亭在孤峰上。
朝見五雲飛,暮見五雲歸。
雲飛雲歸自今古,仙來仙去誰可知。
勿望仙,望仙目眩徒茫然。
白石可煮誰能言,不愛插翼沖青天。
玉池且酌太和酒,一醉壽同天地久。
陶陶與物任浮沉,肯顧霞衣雲組綬。
參考注釋
玉池
(1).沼澤名。《文選·張衡<南都賦>》:“於其陂澤,則有 鉗盧 、 玉池 、 赭陽 、 東陂 。貯水渟洿,亘望無涯。” 李周翰 註:“皆陂澤名。”
(2).仙池。 晉 傅玄 《擬楚篇》:“登 崑崙 ,漱玉池。”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嵇康<言志>》:“朝食琅玕實,夕飲玉池津。”
(3).池沼美稱。 南朝 宋 鮑照 《學劉公幹體》詩之四:“彪炳此金塘,藻耀君玉池。” 宋 歐陽修 《荷葉》詩:“採掇本芳陂,移根向玉池。”
(4).道教語。指口。《黃庭外景經·上部經》:“玉池清水灌靈根。” 務成子 註:“口為玉池太和宮。” 宋 蘇軾 《菜羹賦》:“登盤盂而薦之,具匕筴而晨飱;助生肥於玉池,與五鼎其齊珍。” 宋 陸游 《親舊見過多賀強健戲作此篇》詩:“偶向人間脫駭機,玉池中夜自生肥。”肥,指積聚的唾液。
(5).裱褙書畫用語。指書畫卷首貼綾的地方。 明 陶宗儀 《輟耕錄·蘭亭集刻》:“《蘭亭》一百一十七刻,裝褫作十冊,乃 宋理宗 內府所藏,每版有內府圖書鈐縫玉池上。” 明 楊慎 《丹鉛總錄·珍寶》:“古裝裱捲軸之引首後,以綾帖褚曰贉…… 唐 人謂之玉池。”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楊傑名句,望仙曲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