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嘉靖雕漆碗原文
刻鏤盡精奇,皇壇乃用之。
斷紋雖舊泯,完器至今貽。
翔翥二靈衛,琳琅七寶披。
青詞誰所撰,多半出分宜。
詩詞問答
問:詠嘉靖雕漆碗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嘉靖雕漆碗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嘉靖雕漆碗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
2. 嘉靖好道今之欽安大高光明諸殿皆其建皇壇修醮處也
參考注釋
刻鏤
(1) 雕刻
門窗刻鏤精緻
(2) 銘刻;銘記
那種情狀,深深地刻鏤在他的心頭
精奇
精緻奇妙
精奇的工藝品
斷紋
亦作“ 斷文 ”。裂紋。多指古琴的裂紋。 宋 趙希鵠 《洞天清祿集·古琴辨》:“凡漆器無斷紋,而琴獨有之者,蓋他器用布漆,琴則不用,他器安閒,而琴日夜為弦所激。” 宋 周密 《志雅堂雜鈔·諸玩》:“ 仲山 有 宣和 內府一琴,絶佳……其製作斷文,皆非常琴可擬。”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琴呵……今夜這一場大功,都在你這神品、金徽、玉軫、蛇腹、斷紋、嶧陽、焦尾、冰絃之上。”《紅樓夢》第八九回:“你看這斷紋,不是牛旄似的么?所以音韻也還清越。” 清 王韜 《淞隱漫錄·鶴媒》:“最後抵一軒,幾置一琴,斷紋斑駁,色澤殊古。”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翔翥
飛翔。 三國 魏 曹植 《神龜賦》:“感白龍之翔翥,卒不免乎 豫且 。” 唐 李群玉 《蒙恩授官二十四韻》:“幽鳥事翔翥,斂翼依蒿蓬。” 明 張居正 《再謝御書疏》:“卓然雲漢之昭回,矯若鳳鸞之翔翥。” 清 曾國藩 《復陳右銘太守書》:“使其氣若翔翥於虛無之表,其辭跌宕俊邁,而不可以方物。”
二靈
指牽牛、織女二星。 唐 劉憲 《奉和七夕宴兩儀殿應制》詩:“秋吹過雙闕,星仙動二靈。”
琳琅
精美的玉石,比喻美好珍貴的東西
七寶
(1).佛教語。七種珍寶。佛經中說法不一,如:《法華經》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為七寶;《無量壽經》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為七寶;《大阿彌陀經》以黃金、白銀、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硨磲為七寶;《恆水經》以白銀、黃金、珊瑚、白珠、硨磲、明月珠、摩尼珠為七寶。
(2).佛教語。七種王者之寶。《輪王七寶經》:“其王出時有七寶現。何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摩尼寶、女寶。如是七寶隨王出現。” 唐 寒山 《詩》之二六一:“我見轉輪王,千子常圍繞。十善化四天,莊嚴多七寶。”《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太后又自加號 金輪 聖神皇帝 ,置七寶於廷:曰金輪寶、曰白象寶、曰女寶、曰馬寶、曰珠寶、曰主兵臣寶、曰主藏臣寶,率大朝會則陳之。”
(3).泛指多種寶物。《西京雜記》卷三:“有琴長六尺,安十三絃,二十六徽,皆用七寶飾之,銘曰‘璠璵之樂’。” 唐 李嶠 《床》詩:“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寶粧。”《宋史·輿服志一》:“ 東都 舊制,輦飾以玉,裙網用七寶,而滴子用真珠。”
(4).用以形容用多種寶物裝飾的器物。《西京雜記》卷二:“ 武帝 為七寶牀。”《隋書·高祖紀下》:“己卯,突厥遣使獻七寶盌。”《隋唐演義》第八二回:“ 玄宗 命設七寶文幾於御座之旁。” 葉玉森 《印度故宮詞》:“箕踞曾瞻七寶冠,笙歌更逐群魔舞。”
(5).比喻卓異傑出的人物。 唐 黃滔 《南海韋尚書》:“伏惟尚書,象外三山,人間七寶,體天地方圓之製,法陰陽昇伏之機。”
(6).指七種特殊的功用。《小五義》第二六回:“皆因他(指‘七寶刀’)有‘四絶’‘三益’之妙:一決勝負,二防賊盜,三誅刺客,四避神邪,謂之四絶;切金、斷玉、吹毛髮,謂之三益……這‘四絶’‘三益’,俗呼謂之‘七寶’。”
(7).稱以各種佐料合成之物。參見“ 七寶茶 ”、“ 七寶五味粥 ”、“ 七寶羹 ”。
青詞
亦作“ 青辭 ”。1.道士上奏天庭或徵召神將的符籙。用朱筆書寫在青藤紙上,故稱。又稱綠素。 唐 李肇 《翰林志》:“凡 太清宮 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 前蜀 杜光庭 《皇太子為皇帝修金籙齋詞》:“青詞奏御,俾金慧以韜光;丹表通真,致珠囊之葉度。”
(2).為一種文體。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四:“青詞主意,不過謝罪、禳災,保佑平安而已。”《明史·顧鼎臣傳》:“詞臣以青詞結主知,由 鼎臣 倡也。” 清 元璟 《題屈翁山詩集》詩:“欲與 重華 語,青辭何處陳。”
多半
(1) 超過一半或超過半數;大半;大部分
戲票多半都發出去了,就這幾張了
(2) 大概;很可能
他多半不來了
分宜
(1).縣名。屬 江西省 。 宋 雍熙 年,分 宜春 等十一鄉置縣,故名“分宜”。參閱《太平寰宇記·袁州》。
(2). 明 奸相 嚴嵩 , 江西 分宜 人。世多以“分宜”代稱之。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上:“ 鄭端簡公 為大司寇時,知 分宜 必敗,不欲以一名刺留其記室。” 清 吳學濂 《楊椒山公祠》:“階前請鑄 分宜 像,斫地行人共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