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

作者:王漸逵 朝代:明代

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原文

未堪雙眼致身孤,今古豪雄敢厚誣。

座上春風程伯子,空中樓閣邵堯夫。

欲將定性從頭注,擬續先天第二圖。

卻怪諸賢多意見,漫生同異論鵝湖。

詩詞問答

問: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的作者是誰?答:王漸逵
問: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漸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漸逵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虞韻

2. 越秀山中

參考注釋

致身

《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原謂獻身。後用作出仕之典。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之七:“ 長安 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今古

(1).現時與往昔。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 宋 蘇軾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共誰交臂論今古,只有閒心對此君。”

(2).謂古往今來,從古到今。

(3).過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時間。《北史·薛辯傳》:“汝既未來,便成今古,緬然永別,為恨何言!” 唐 王昌齡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詩:“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元 趙孟頫 《聞搗衣》詩:“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時始惘然。”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詞:“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雄敢

勇猛無畏。《陳書·周鐵虎傳》:“誠節梗亮,力用雄敢,王業初基,行閒累及。”

厚誣

(1).謂深加欺騙、蒙蔽。《左傳·成公三年》:“賈人曰:‘吾無其功,敢有其實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誣君子。’”《明史·高瑤傳》:“迨先帝復辟,貪天功者遂加厚誣。” 清 任安上 《與吳拜經書》:“非 止翁老人 親筆記載,世且謂 河 汾 贋鼎為 商 周 法物,未免厚誣。”

(2).謂深加誣衊。 唐 皇甫枚 《綠翹》:“鍊師欲求三清長生之道,而未能忘解珮薦枕之歡;反以沉猜厚誣貞正。 翹 今必斃於毒手矣!” 陳獨秀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余以 康先生 此說誠得儒教之真,不似前之宗教說厚誣 孔子 也。” 郭沫若 《“民族形式”商兌》:“要說新文藝的形式是舶來品,老百姓根本不懂或者不喜歡,那是有點厚誣老百姓的。”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伯子

(1).古代弟為兄卜葬時,祝辭中對兄長的稱呼。《禮記·雜記下》:“祝稱卜葬虞,子孫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孔穎達 疏:“若兄弟相為,其弟為兄則祝辭云:某卜葬兄伯子某;若兄為弟則云:某卜葬其弟某。” 孫希旦 集解:“伯子,謂其居長者也。”

(2).伯父。《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沒有姪兒叫個伯子來家看鵝之理!” 王古魯 註:“ 吳 語稱‘伯父’‘叔父’‘姪兒’做‘伯子’‘叔子’‘姪子’。”

(3).長子。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詩集>序》:“先生為今相國 容齊公 之伯子。”

丈夫的哥哥。《初刻拍案驚奇》卷四:“伯子不良,把言語調戲我,我正色拒之。” 王古魯 註:“此處指‘丈夫的哥哥’。”

空中樓閣

(1) 懸於半空之中的城市樓台

(2) 比喻虛構的事物或不現實的理論、方案等

邵堯夫( 雍)猶空中樓閣。——《二程全書·遺書七》

定性

(1) 確定錯誤或罪行的性質

(2) 測定物質包含的成分和性質

從頭

(1) 從開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 * 《憶秦娥·婁山關》

(2) 重新

先天

自出生即存在的或自出生開始的

先天畸形

二圖

另作打算,另有圖謀。《左傳·襄公七年》:“ 楚 人執 公子黃 矣!君若不來,群臣不忍社稷宗廟,懼有二圖。”

意見

(1) 見解;主張

各陳意見

(2) 對人對事不滿意的想法

有意見就提嘛

(3) 識見;看法或想法

交換意見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鵝湖

亦作“鵞湖”。1.山名。亦為書院名。 江西省 鉛山縣 北 荷湖山 ,有湖,多生荷。 晉 末有 龔氏 者,畜鵝於此,因名 鵝湖山 。 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與 呂祖謙 、 陸九淵 兄弟講學 鵝湖寺 ,後人立為四賢堂。 淳祐 中賜額“文宗書院”, 明 正德 中徙于山巔,改名“鵝湖書院”。 唐 張演 《社日村居》詩:“ 鵝湖山 下稻粱肥,豚穽雞棲對掩扉。”《宋史·儒林傳四·陸九淵》:“ 九淵 嘗與 朱熹 會 鵝湖 ,論辨所學,多不合。” 清 查慎行 《淳如招游蓮花洞》詩之四:“指點 鵞湖 榛莽路,講堂片席待重開。”參閱《嘉慶一統志·廣信府·鵝湖山鵝湖書院》。

(2).指 宋 淳熙 二年 朱熹 與 陸九淵 在 鵝湖寺 的辯論。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 新建 良知之説,自謂千古不傳之祕,然 孟子 諄諄教人孝弟,已拈破此局矣,況又 鵝湖 之唾餘乎?”

詩詞推薦

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原文_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六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