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昨歲夏秋旱被秦,恩應翼日早頒綸。
加分輕重一兩月,災視饑寒極次貧。
經理更頻飭畺吏,均沾要以逮窮民。
首春三接宴中外,西望安能念刻申。
詩詞問答
問:《降旨加賑昨歲西安被災各府州縣詩以志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七十七
2. 西安去京師較遠是以新正加賑恩旨於初二日即行頒發
參考注釋
夏秋
夏季與秋季;關於或見於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種類型的瘧疾
翼日
明日,次日。翼,通“ 翌 ”。《書·金縢》:“公歸,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瘳。” 孔 傳:“翼,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訶 成 。”
輕重
(1) 重量的大小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
這兩隻箱子輕重不一樣
(2) 情況嚴重程度的深淺,事情的主次
工作要分輕重緩急,不能一把抓
(3) 恰當或合適的性質或狀態;適當限度或分寸
小孩子說話不知輕重
(4) 意義的大小
輕重固何如哉。——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一兩
(1).計量單位。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為一兩,一兩為十錢。《淮南子·天文訓》:“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宋史·律曆志一》:“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 齊 師”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匹也。”《周禮·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唐 賈公彥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
(3).猶一雙。 明 劉績 《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 廣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數。《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晉書·紀瞻傳》:“然失之者億萬,得之者一兩耳。”《紅樓夢》第九回:“誰敢望‘請’,只求聽一兩句話就有了。” 老舍 《正紅旗下》二:“母親是不喜歡算計一兩文錢的人。”
一輛。《史記·貨殖列傳》“牛車千兩” 唐 張守節 正義:“車一乘為一兩。”
饑寒
飢餓和寒冷,多用於缺吃少穿的困難情況
他在饑寒交迫中死去
次貧
比赤貧貧窮的程度較低的
經理
(1) 某一商店、工商企業、飯店等的經營管理者
飯店經理
(2) 經營管理
(3) 治理
(4) 料理
均沾
大家平均享受(利益)
窮民
(1).指鰥、寡、孤、獨等無依無靠的人。《周禮·秋官·大司寇》:“以肺石達窮民。” 鄭玄 註:“窮民,天民之窮而無告者。” 孫詒讓 正義:“據《王制》文,謂孤、獨、矜、寡。”《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2).泛指貧苦百姓。《莊子·天道》:“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 成玄英 疏:“百姓之中,有貧窮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首春
指農曆正月。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陽、孟陬、上春、初春、開春、發春、獻春、首春、首歲、初歲、開歲、獻歲、肇歲、芳歲、華歲。” 宋 司馬光 《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一狀》:“臣竊見陛下自首春以來,聖體小有不康。”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韻見贈》:“首春上將西出師,蟻穴初開天宇空。”
三接
謂三度接見。語本《易·晉》:“晉, 康侯 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孔穎達 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後多以“三接”為恩寵優獎之典。 宋 范仲淹 《賢不家食賦》:“敦三接而何善不臻,達四聰而無遠勿訪。” 金 朱之才 《臥病有感二十韻》:“ 荀爽 歲九遷, 康侯 日三接。” 明 楊慎 《八月二日經筵紀事》詩:“晉晝延三接, 堯 旻達四聰。”一說,接讀為捷,“三接”即三捷。 高亨 註:“接讀為捷,戰勝曰捷。此乃 周 初故事, 康侯 出征異國,俘馬甚多,以獻於王。其戰也,一日三勝。”
謂數度交戰。三,言其數之頻繁。 晉 左思 《魏都賦》:“推鋒積紀,鋩氣彌鋭,三接三捷,既晝亦月。” 唐 符載 《保全鎮圖記》:“紅旗拉風,長戟如倚,晨暮三接,朱殷谿瀆。”
中外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