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園駐蹕原文
金川久逆命,有徵遣王師。
臨沖習古法,茲來閱熊羆。
子弟夙所稱,有勇方兼知。
肉薄無堅城,先聲諒在茲。
就近宿香山,名園號靜宜。
冬山雖寂寞,松竹餘丰姿。
谷風峭且寒,復陶猶不支。
嗟嗟我征夫,嚴冬將發輜。
人土非所利,善守在四夷。
是役豈得已,予心眾諒之。
敵愾藉人和,助順憑天時。
地利詎足守,擒虜夫何疑。
勖哉鷹揚旅,策勛竹帛垂。
詩詞問答
問:靜宜園駐蹕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靜宜園駐蹕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
2. 時命八旗軍士就西山所有舊碉習雲梯登城之技以為明年破賊用藝既成將屆出師故臨閱之且行賞焉
參考注釋
逆命
(1).接受命令。《儀禮·聘禮》:“宰命司馬戒眾介,眾介皆逆命不辭。” 鄭玄 註:“逆,猶受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 公之 使速殺之。” 杜預 註:“執 夜姑 之有司,欲迎受殺生之命。”
(2).違抗命令。《左傳·昭公四年》:“ 慶封 唯逆命,是以在此,其肯從於戮乎?” 杜預 註:“逆命,謂性不恭順。”《南史·宋建安王休仁傳》:“尋諸方逆命, 休仁 都督征討諸軍事。” 清 王筠 《菉友肊說》:“即 三苗 當既格之後,似不當復竄,然在中國為逆命之頑,在西夷則是曾經近光之人也。”
(3).叛逆者的命令。 唐 白居易 《唐贈尚書工部侍郎吳郡張公神道碑銘》:“ 安祿山 陷覆 洛京 ,以偽職淫刑脅劫士庶,公與同官 范陽 盧巽 潛遁於 陸渾山 ,食木實、飲泉水者二年,訖不為逆命所污。”
(4).指叛逆者的職位。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吳元濟》:“ 少陽 據 蔡 五年不朝, 憲宗 元和 九年卒。子 元濟 僭襲逆命,卻略近郡邑千餘里, 關 東大恐。”
王師
天子的軍隊;國家的軍隊。《詩·周頌·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蠻夷猾夏……拒逆王師。” 唐 杜甫 《新安吏》詩:“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宣和遺事》前集:“王師問罪固能道,天子蒙塵爭忍言?” 郁達夫 《聞楊雲史先生之訃》詩:“最憐家祭傳遺訓,猶盼王師滅 賀蘭 。”
臨沖
古代的兩種戰車。《詩·大雅·皇矣》:“與爾臨衝,以伐 崇 墉。” 孔穎達 疏:“臨者,在上臨下之名;衝者,從傍衝突之稱,故知二車不同,兵書有作臨車衝車之法,《墨子》有備衝之篇,知臨衝俱是車也。”《六韜·軍略》:“攻城圍邑則有轒輼臨衝。”參見“ 臨車 ”、“ 衝車 ”。
古法
(1).舊法;古代刑法律令。《史記·吳王濞列傳》:“今 吳王 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八:“ 邦昌 在古法當誅,今貸與之生足矣。”
(2).古代法度規範。《漢書·諸侯王表》:“姍笑三代,盪滅古法。” 晉 陶潛 《桃花源》詩:“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唐 戴叔倫 《懷素上人草書歌》:“ 楚 僧 懷素 工草書,古法盡能新有餘。”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及三代衰,聖人之製作盡壞,千餘年之間學有存者,亦非古法。”
(3).傳統的法術或方法。 宋 陳師道 《五言賀雨》詩:“引咎青章設,為壇古法修。”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中國 古時候雖然曾有‘貓鬼’,近來卻很少聽到貓的興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經失傳,老實起來了。”如:中藥材應依古法炮製。
熊羆
(1).熊和羆。皆為猛獸。因以喻勇士或雄師勁旅。《書·牧誓》:“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書·康王之誥》:“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 唐 楊炯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勝殘去殺,上馮宗廟之威;禁暴戢姦,下藉熊羆之用。” 元 朱守諒 《秋夜偶成》詩:“暫止熊羆消大暑,秋深雲合殄妖氛。” 黃燮清 《黃天盪懷古》詩:“八千勁旅走熊羆,曾斷 金 人十萬師。”
(2).指生男之兆。語本《詩·小雅·斯乾》:“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三國志·魏志·高柔傳》:“而頃皇子連多夭逝,熊羆之祥,又未感應羣下之心,莫不悒戚。” 唐 李群玉 《哭小女痴兒》詩:“平生未省夢熊羆,稚女如花墜曉枝。” 明 謝讜 《四喜記·大宋畢姻》:“更須夸蘭玉祥開,何必慮熊羆占緩。”
(3).指帝王得賢輔。典出《史記·齊太公世家》:“ 西伯 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 周 西伯 獵,果遇 太公 於 渭 之陽,與語大説……載與俱歸,立為師。” 西伯 ,指 周文王 。 唐 杜甫 《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 燕王 買駿骨, 渭老 得熊羆。” 宋 王安石 《送鄆州知府宋諫議》詩:“舟檝 商巖 命,熊羆 渭水 占。”
(4).比喻貪殘的人。《楚辭·劉向<九嘆·愍命>》:“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羆羣而逸囿。” 王逸 註:“熊羆,猛獸,以喻貪殘也。”
子弟
(1) 子與弟;亦泛指子侄輩
職工子弟
閼氏子弟在。——《漢書·李廣蘇建傳》
(2) 又
單于子弟發兵。
有子弟十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泛指年輕的後輩
此必洄曲子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子弟素健者。——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與子弟角。——《聊齋志異·促織》
(4) 指嫖客
肉薄
(1).兩軍迫近,以徒手或短兵器搏鬥。《宋書·臧質傳》:“虜乃肉薄登城,分番相代,墜而復升,莫有退者。”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時無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平 霍邑 。”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拾遺》卷一:“肉薄攻城,或以肉薄為肉袒,或以肉薄為逼之使若魚肉,然皆非是。肉薄,大抵謂士卒身相帀,如肉相迫也。” 清 錢謙益 《五芳井歌》:“肉薄登城踏積屍,麗譙漂血巷流脂。” 梁啓超 《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今也吾儕處此無政府之國,為無政府之民……如師陷重圍,敵軍肉薄而無其旗鼓。”
(2).指拼搏、搏鬥。 魯迅 《野草·希望》:“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
堅城
堅固的城池。《韓非子·五蠹》:“萬乘之國,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而使強敵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術也。” 宋 文天祥 《平原》詩:“一朝 漁陽 動鼙鼓, 大河 以北無堅城。” 清 倪瑞璿 《過凌城廟謁古戴二公忠義冢》詩:“所過無堅城,蒼生任凌暴。”
先聲
指發生於某一重大事件以前的類似的有相同性質的事件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聲
就近
在附近(不上遠處)
就近上學
香山
(1).山名。(1)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龍門山 之東。 唐 白居易 曾在此築石樓,自號 香山居士 。(2)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相傳 吳王 種香處。下有采香徑。(3) 北京市 西郊 西山 山嶺之一。主峰 鬼見愁 ,形勢峻拔。名勝古蹟有 碧雲寺 、 靜宜園 、 雙清別墅 、 香山寺 、 朝陽洞 等。園林清幽,景色宜人。為京郊遊覽勝地。
(2). 洛陽 龍門山 上 香山寺 的省稱。 唐 白居易 《修香山寺記》:“ 洛 都四郊,山水之勝, 龍門 首焉; 龍門 十寺,觀游之勝, 香山 首焉。”參見“ 香山寺 ”。
寂寞
(1) 冷清孤單;清靜
寂寞難耐
(2) 靜寂無聲
松竹
(1).松與竹。亦以喻節操堅貞。 南朝 梁元帝 《與劉智藏書》:“山間芳杜,自有松竹之娛;巖穴鳴琴,非無薜蘿之致。”《南史·張沖傳》:“ 房長渝 謂 孜 曰:‘前使君忠實昊天,操愈松竹。’” 唐 白居易 《得辛氏夫遇盜而死遂求殺盜者而為之妻或責其失貞行之節不伏》:“ 辛氏 姑務雪寃,靡思違禮。勵釋憾之志,將殄雚蒲;蓄許嫁之心,則乖松竹。”
(2).喻節操堅貞的賢人。《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潛魚擇淵,高鳥候柯;赫赫三雄,並迴乾軸,競收杞梓,爭采松竹。” 呂向 註:“松竹,貞堅也,並比於賢人也。”
丰姿
豐度姿態
玠之舅也,俊爽有風姿。——《晉書·衛玠傳》
谷風
(1).東風。《詩·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爾雅·釋天》:“東風謂之谷風。” 邢昺 疏引 孫炎 曰:“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風者,生長之風也。” 漢 焦贛 《易林·坤之乾》:“谷風布氣,萬物出生;萌庶長養,華葉茂成。”
(2).山谷中的風。《淮南子·天文訓》:“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雲屬。”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果毅輕斷,虎步谷風。” 清 嚴允肇 《穆陵關》詩:“蕭梢谷風起,岧嵽林光含。”
(3).《詩》篇名。(1)《邶風·谷風序》:“《谷風》,刺夫婦失道也。” 清 錢謙益 《外製七·妻鄭氏贈安人》:“不徒息《谷風》之刺,庶幾歌《伐木》之詩。”(2)《小雅·谷風序》:“《谷風》,刺 幽王 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絶焉。” 唐 孟浩然 《送張子容進士赴舉》詩:“無使《谷風》誚,須令友道存。”
谷風,東風。《爾雅·釋天》:“東風謂之谷風。” 邢昺 疏引 孫炎 曰:“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風者,生長之風也。”《漢書·王莽傳下》:“其夕穀風迅疾,從東北來。” 顏師古 註:“穀風,即谷風。”
復陶
1.用毛羽製成的御風雪的外衣。 2.主管衣服之官。《左傳.襄公三十年》:"與之田,使為君復陶,以為絳縣師,而廢其輿尉。"杜預注:"復陶,主衣服之官。"一說,陶,通"繇",謂免役。楊伯峻注:"下文'為絳縣師'則不能兼為晉君主衣服之官。蓋縣師在郊,主衣官在公宮……為君復陶者,為君辦理免役之事,因而為絳縣師。"詳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晉復陶春復陶說》。 3.即蝝。不支
不能支撐。謂力量不夠。《新唐書·郭震傳》:“ 烏質勒 之將 闕啜忠節 與 娑葛 交怨,屢相侵,而 闕啜 兵弱不支。”《明史·俞通海傳》:“遇於 康郎山 ,舟小不能仰攻,力戰幾不支。”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四章第三節:“ 鵬程 剛抵 保全門 附近亦遇敵軍,不支而退。”
嗟嗟
(1).嘆詞。表示招呼。《詩·周頌·臣工》:“嗟嗟臣工,敬爾在公。”
(2).嘆詞。表示感慨。《楚辭·九章》:“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 唐 李頎 《行路難》詩:“薄俗嗟嗟難重陳,深山麋鹿可為鄰。” 明 張煌言 《長鯨行》:“嗟嗟長鯨爾何愚,如彼異類空屈節。”
(3).嘆詞。表示讚美。《詩·商頌·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鄭玄 箋:“重言嗟嗟,美嘆之深。”《漢書·韋賢傳》:“嗟嗟我王, 漢 之睦親,曾不夙夜,以休令聞!” 明 陳烈 《重刻誠意伯劉公文集後序》:“嗟嗟樹開國之勛猷,昭傳世之文章。”
(4).象聲詞。猶濺濺。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今惟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里。”
征夫
(1) 行人
問征夫以前路。——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 出征的兵將
將軍白髮征夫淚。——宋· 范仲淹《漁家傲》
嚴冬
極冷的冬天
非所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 癸未,狀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善守
(1).善於防守。《孫子·虛實》:“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吳梅 《題天香石硯室棋譜》詩:“頗聞棋訣在善守,心細如髮才如斗。”
(2).善於守職;善於守成。《國語·魯語上》:“ 孟孫 善守矣,其可以蓋 穆伯 而守其後於 魯 乎!”《史記·樂書》:“ 成王 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
四夷
(1).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含有輕蔑之意。《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鹹賴。” 孔 傳:“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髮左衽之人,無不皆恃賴三君之德。”《後漢書·東夷傳》:“凡蠻、夷、戎、狄總名四夷者,猶公、侯、伯、子、男皆號諸侯雲。”
(2).泛指外族、外國。 清 魏源 《<聖武記>敘》:“不憂不逞志於四夷,而憂不逞志於四境。”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 中國 之在天下,見夫四夷之則效上國,革面來賓者有之;或野心怒發,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誠足以相上下者,蓋未之有也。”
得已
(1).謂得以了結。《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 嘗有 櫟陽 逮,乃請 蘄 獄掾 曹咎 書抵 櫟陽 獄掾 司馬欣 ,以故事得已。”
(2).謂出於自己的意願。 唐 王昌齡 《箜篌引》:“何用 班超 定遠侯 ,史臣書之得已不?”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今者欲奉親數千里而歸先生,會須就州學,欲入太學,則日已迫,遂棄而不顧,則望以充父母養者,無所勉從,此豈得已哉?”《元典章·兵部一·逃亡》:“隨路民戶,或困於公役,或逼於私債,逃竄失業,諒非得已。”
敵愾
對敵人的憤恨
同仇敵愾
人和
指人心歸一,上下團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天時
(1) 自然運行的時序
天時有愆伏。——宋· 沈括《夢溪筆談》
今天時順正。——清· 方苞《獄中雜記》
(2) 指有利於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必有得天時。
是天時不如地利。
(3) 天命
非為天時。——《三國志·諸葛亮傳》
(4) 時候
當時大家錢盡,天時又有一點多鐘,只好散了。——《老殘遊記》
我見天時尚早,便到外面去閒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
地利
(1) 地理的優勢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2) 土地有利於種植作物的條件
鷹揚
(1).威武貌。《詩·大雅·大明》:“維師 尚父 ,時維鷹揚。” 毛 傳:“鷹揚,如鷹之飛揚也。”《後漢書·陳龜傳》:“臣無文武之才,而忝鷹揚之任。” 元 薩都剌 《威武曲》:“當年意氣何鷹揚,手扶天子登龍牀。” 清 孫枝蔚 《苦雨雜詩》之四:“ 呂尚 釣 磻溪 竟展鷹揚志。”
(2).武事的代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乾王洪寶制》:“況我真聖主文武同科,鹿鳴與鷹揚並重。”
(3).逞威;大展雄才。《後漢書·劉陶傳》:“羣小競進,秉國之位,鷹揚天下,烏鈔求飽,吞肌及骨,並噬無猒。”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昔 仲宣 獨步於 漢 南, 孔璋 鷹揚於 河 朔 。” 唐 胡曾 《鴻門》詩:“ 項籍 鷹揚六合晨, 鴻門 開宴賀亡 秦 。” 明 沉鯨 《雙珠記·並拜榮陛》:“虎奮三軍,鷹揚千里,可信是青雲器。”
(4).古代武官名號。《北史·隋紀下·煬帝》:“壬辰, 雁門 賊帥 尉文通 ,聚眾三千,保於 莫壁谷 ,遣鷹揚 楊伯泉 擊破之。” 唐 劉禹錫 《武夫詞》:“借問胡為爾?列校在鷹揚。”參見“ 鷹揚府 ”。
策勛
見“ 策勛 ”。
亦作“ 策勛 ”。記功勳於策書之上。《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 杜預 註:“既飲置爵,則書勳勞於策,言速紀有功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夏四月,大司馬 吳漢 自 蜀 還京師,於是大饗將士,班勞策勛。” 李賢 註:“其有功者,以策書紀其勛也。”《古詩源·木蘭詩》:“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彊。” 唐 劉禹錫 《平蔡州》詩之一:“策勛禮畢天下泰,猛士按劍看 常山 。” 明 唐順之 《詠俞虛江參將》詩之一:“此日渠魁當授首,策勛早見上麒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天子深居九重,如見策勛太易,必至好大喜功。”
竹帛
(1).竹簡和白絹。古代初無紙,用竹帛書寫文字。《墨子·天志中》:“又書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後世子孫。”
(2).引申指書籍、史乘。《史記·孝文本紀》:“然後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於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名著於景鍾,名稱垂於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 唐 韓愈 《送文暢師北游》詩:“相公鎮 幽 都,竹帛爛勛伐。”《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似先生這等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廊廟,垂名於竹帛。” 梁啓超 《讀孟子界說》:“故《春秋》有大義,有微言,皆口授弟子,俟數傳乃著竹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