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聽言原文

聽言豈易哉,能聽貴能斷。

昨以築河堤,踰年工未辦。

而每敗垂成,洪流益汗漫。

因命德成往,庶幾竭力贊。

一到即欲速,欲見長翻案。

召回息其事,面陳仍巧辯。

阿桂與德成,二人優劣判。

守侗及輝祖,亦過彼以半。

況三者閱久,豈遜一人算。

大工已逮成,更張益增亂。

法意斥其言,拒諫吾弗憚。

然彼究因公,寬之待功奠。

即今河已復,缺堤亦完繕。

挺險敗事徒,吏議詎宜逭。

為君實難乎,一端識非謾。

詩詞問答

問:聽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聽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

2. 上年十二月初儀封漫口又逮合龍而潰因久未蕆工德成尚略曉工程作法召見指示機宜令齎圖前往詢阿桂等並賜花翎原望共竭力贊襄成事豈意其因與阿桂不合挾私用一到即欲見長翻案因即召回

參考注釋

聽言

謂聽取諫勸之言。《詩·大雅·桑柔》:“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鄭玄 箋:“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 高亨 註:“言,指諫勸的話。”《韓非子·揚權》:“聽言之道,溶若甚醉。”《後漢書·申屠剛傳》:“臣聞 成王 幼少, 周公 攝政,聽言下賢,均權布寵,無舊無新,唯仁是親。” 宋 劉炎 《邇言》:“聽言用諫之道,惟 文帝 得之。”

河堤

沿河道兩岸用土或石壘成似牆的構築,防止河水溢出河床

修復運河河堤的計畫

垂成

事情將近成功

功敗垂成

洪流

(1) 巨大的水流

(2) 像巨大的水流一樣的力量

時代的洪流

汗漫

(1).廣大,漫無邊際。《淮南子·俶真訓》:“至德之世,甘暝於溷澖之域而徙倚於汗漫之宇。” 宋 文天祥 《酹江月·南康軍和東坡》詞:“空翠晴嵐浮汗漫,還障天東半壁。”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漢口後湖詩》:“後湖汗漫無際,賊舟楫未具,不得渡。”

(2).渺茫不可知。《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 高誘 註:“汗漫,不可知之也。”後附會為仙人的名字。 晉 張協 《七命》:“過 汗漫 之所不游,躡 章亥 之所未跡。” 唐 李白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先期 汗漫 九垓上,願接 盧遨 游太清。”

(3).漫無標準;不著邊際。《新唐書·選舉志上》:“因以謂按其聲病,可以為有司之責,捨是則汗漫而無所守。”《金史·高汝礪傳》:“內外百官所司不同,比應詔言事者不啻千數,俱不達各司利害,汗漫陳説,莫能詳盡。” 明 胡道 《<歸田詩話>序》:“﹝ 瞿佑 ﹞著《詩話》三卷,大略似野史,有抑揚可法之旨,非汗漫無稽之詞。” 魯迅 《熱風·估<學衡>》:“所以‘弁言’就是序,異於‘雜誌邇例’的宣言,並為一談,太汗漫了。”

(4).形容漫遊之遠。 唐 陳陶 《謫仙吟贈趙道士》:“汗漫東遊黃鶴雛, 縉雲 仙子住清都。” 明 張煌言 《冬懷》詩之八:“萬里孤槎真汗漫,十年長劍總蹣跚。” 清 戴名世 《種樹說》:“顧種樹又無其資,而客游汗漫不知所底。” 郁達夫 《迷羊》一:“在湖亭里蟄居了幾天,我就開始作汗漫的閒行。”參見“ 汗漫遊 ”。

庶幾

(1) 或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史記·秦始皇本紀》

(2) 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幾乎!

(3) 指賢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竭力

用盡全力;盡力

盡心竭力

一到

(1).到一次。 唐 劉禹錫 《再經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詩:“故池春又至,一到一傷情。” 宋 楊萬里 《憩懷古堂》詩:“朝來偶一到,又覺景特奇。”

(2).猶一來,一經來到。《朱子語類》卷八:“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許地山 《別話》:“一到樓口,那腳步又退後走,不肯下去。”

(3).一旦到了。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療病》:“一到疾痛無聊之際,勢必念及私愛之人,忽使相親,如魚得水,未有不耳清目明,精神陡健,若病魔之辭去者。”

見長

(1) 看得出來比原來增大或增多

一場春雨後,麥苗立刻見長了

(2) 另見 jiàncháng

翻案

(1) 推翻原來的判決、供詞,泛指推翻原來的處分、評價等

(2) 推翻前人的論斷,另立新說

召回

把人叫回來;調回來

召回大使

面陳

當面陳述

面陳時政得失

巧辯

詭辯

你錯了,再巧辯也沒有用

優劣

(1).優和劣。指強弱、大小、好壞、工拙等。 漢 班固 《 * 通·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後漢書·南匈奴傳》:“其餘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力優劣、部眾多少為高下次第焉。”《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才有優劣,位有通塞,運有富貧,此自然理,無足以相陵侮。” 宋 蘇軾 《寄周安孺茶》詩:“何嘗較優劣,但喜破睡速。” 明 胡應麟 《詩藪·內編·古體中》:“而 漢 詩自然, 魏 詩造作,優劣俱見。” 魯迅 《書信集·致方善境》:“蓋同是鋅版,亦大有優劣。”

(2).謂評定高下好壞等。 宋 王讜 《唐語林·品藻》:“ 祜 又有《觀獵》四句及《宮詞》, 白公 曰:‘ 張三 作獵詩以擬 王右丞 ,予則未敢優劣也。’”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二詞至今人不能優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太史則鑽揅經史,譔著裒然,楛菀一時,優劣千古。”

一人

(1).古代稱天子。亦為天子自稱。《書·太甲下》:“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孔 傳:“一人,天子。”《書·湯誥》:“王曰:‘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 孔 傳:“天子自稱曰予一人。” 漢 班固 《 * 通·號》:“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欲言己材能當一人耳。故《論語》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臣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書》曰:‘不施予一人。’” 宋 王禹偁 《待漏院記》:“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詩:“一人正位山河定,萬國朝元日月明。”

(2).一個人。《詩·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漢 枚乘 《上書諫吳王》:“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 明 李贄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然則今日之是非,謂予 李卓吾 一人之是非,可也。”

(3).猶一體。《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

(4).謂使全國之人齊心協力。《荀子·富國》:“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則不足以持國安身,故明君不道也。” 楊倞 註:“謂不能齊一其人,同力以拒大國也。”

大工

(1).舊時對工匠高手的敬稱。 元 貢師泰 《海歌》之七:“大工駕柁如駕馬,數人左右拽長牽。”此稱掌舵工。《警世通言·喬彥傑一妾破家》:“ 高氏 大喜,便到酒作坊里叫起 洪大工 來,大工走入後園。”此稱釀酒師傅。

(2).大工程。《明史·閹黨傳·崔呈秀》:“十月, 皇極殿 成,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仍督大工。”

更張

改施弓弦,重新張設,比喻變更或改革

竅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董仲舒《舉賢良對策》

法意

(1).法令的意旨。《晉書·杜預傳》:“今所注皆網羅法意,格之以名分。” 宋 蘇軾 《謝賜恤刑詔書表》之一:“申嚴法意,消盜賊於未萌。” 清 曾國藩 《送江小帆同年視學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縣有司不知三物為何事。”

(2).佛法的旨意。 明 高啟 《送曾恬歸靈隱》詩:“法意休多問,無言即是禪。”

拒諫

拒絕規勸。《後漢書·申屠剛傳》:“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飾非。” 宋 王安石 《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説,難任人,不為拒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詞曲·邱文莊填詞》:“ 邱 又謂 王 故彰先帝拒諫之失。”

即今

今天;現在。 唐 高適 《送桂陽孝廉》詩:“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宋 陸游 《連日有雪意戲書》詩:“壯歲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時,即今就去。”

完繕

修理;修繕。 漢 劉向 《新序·善謀下》:“ 宛 完繕弊甲,砥礪凋兵,而隨足下之後。”《舊唐書·忠義傳下·李憕》:“ 憕 與留臺御史中丞 盧奕 、 河南 尹 達奚珣 ,綏輯將士,完繕城郭,遏其侵逼。”

挺險

見“ 挺而走險 ”。

敗事

(1).失敗的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產 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事成,乃授 子大叔 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老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敗壞事情。《管子·霸言》:“彊國少,合少以攻大、以圖王……彊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

(3).失敗。《漢書·東方朔傳》:“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損耗五穀,是其不可一也。”《明史·史孟麟傳》:“即使敗事,亦罪有所歸。”

吏議

(1).謂官吏議事。《史記·李斯列傳》:“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聖天子赫然有意千載一時之治,刪棄文法,捐除科條,裁損吏議,親總其大綱 * ,以進退一世。”

(2).指司法官吏關於處分定罪的擬議。《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 李周翰 註:“有司以 遷 為誣罔,天子終從獄吏之議。”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五:“人有才能而無過,朝廷自套用之;若其實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議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則遂為廢人矣。”《清史稿·禮志十二》:“ 光緒 四年, 貴州 巡撫 黎培敬 為已革總督 賀長齡 請諡。詔以易名之典,不容冒濫,嚴切申儆,且下 培敬 吏議。”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 魯迅 《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

(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張友正 ﹞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飼。”

詩詞推薦

聽言原文_聽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