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六藝·其一·禮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詠六藝·其一·禮原文

咨岳重華典早傳,因心品秩莫斯先。

亨為嘉會動則合,謙以制宜靜欲專。

修五事還如五器,大三百更小三千。

設雲玉帛而已矣,脩已治人何有焉。

詩詞問答

問:詠六藝·其一·禮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六藝·其一·禮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六藝·其一·禮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九

參考注釋

重華

(1). 虞舜 的美稱。《書·舜典》:“曰若稽古帝 舜 ,曰 重華 ,協於帝。” 孔 傳:“華,謂文德。言其光文重合於 堯 ,俱聖明。”《楚辭·九章·涉江》:“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 重華 游兮瑤之圃。”一說, 舜 目重瞳,故名。《史記·五帝本紀》:“ 虞 舜 者,名曰 重華 。” 張守節 正義:“﹝ 舜 ﹞目重瞳子,故曰 重華 。”後亦用以代稱帝王。 宋 楊萬里 《寄題南城吳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倉》詩:“ 有虞 有宋 雙重華,兩聖一心民一家。”《說郛》卷二九引 宋 無名氏《朝野遺記》:“重華( 孝宗 )聞上( 光宗 )疾,自臨大內,撫視時,上噤不知人。”

(2).舊喻帝王功德相繼,累世昇平。 宋 李攸 《宋朝事實·真宗癸丑赦文》:“良民合歸厚之風,嘉穀茂重華之歲。”

(3).歲星的別稱。《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因心

謂親善仁愛之心。《詩·大雅·皇矣》:“維此 王季 ,因心則友。” 毛 傳:“因,親也。” 陳奐 傳疏:“因訓親,親心即仁心。”《舊唐書·孝友傳序》:“善於兄弟,必能因心廣濟。” 宋 岳珂 《桯史·南陵疏文》:“因心薦嚴,雖前無此比,亦不失臣子盡誠之誼。”

品秩

(1).官品與俸秩。《後漢書·皇后紀贊》:“其(公主)職僚品秩,事在《百官志》。” 唐 張喬 《送龐百篇之任青陽縣尉》詩:“品秩台庭與,篇章聖主聞。” 宋 蘇轍 《謝復官表》:“伏念臣憂患餘生,老病兼至;廢黜雖久,尚霑品秩之餘。”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御營制度》:“其次大小官員扈從人等,皆按旗分品秩安立行帳。”

(2).泛指等第、次序。《書·舜典》“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唐 孔穎達 疏:“品,謂品秩。一家之內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

嘉會

(1).謂眾美相聚。《易·乾》:“亨者,嘉之會也……嘉會足以合禮。” 孔穎達 疏:“言君子能使萬物嘉美集會,足以配合於禮,謂法天之亨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隱秀》:“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絶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

(2).歡樂的聚會。多指美好的宴集。 三國 魏 曹植 《送應氏》詩之二:“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後蜀 毛文錫 《浣溪沙》詞:“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嬌妬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漢 賈誼 《治安策》:“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牆。”《晉書·樂志上》:“嘉會置酒,嘉賓充庭。” 清 王韜 《淞隱漫錄·蓮貞仙子》:“生辭以量不能勝。女笑曰:‘嘉會甫始,必當盡醉。’”

(3).昌盛的際會。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博選良才,旌簡髦俊,設程試之科,垂金爵之賞,誠千載之嘉會、百世之良遇也。” 晉 潘岳 《西征賦》:“遭千載之嘉會,皇合德於乾坤。”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

制宜

謂區別不同的情況而制定適宜的方式方法。《漢書·武帝紀》:“稽諸往古,制宜於今。”《資治通鑑·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用兵有緩有急,當隨時制宜。”《清史稿·禮志二》:“禮貴制宜,孝當承志。”

五事

(1).指古代統治者修身的五件事,謂貌恭、言從、視明、聽聰、思睿。《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漢書·谷永傳》:“竊聞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 顏師古 註:“五事,貌、言、視、聽、思也。” 宋 蘇軾 《御試製科策》:“夫皇極者,五事皆得;不極者,五事皆失。非所以與五事並列,而別為一者也。”

(2).使國致富的五件事。《管子·立政》:“富國有五事。五事,五經也……山澤救於火,草木殖成,國之富也;溝瀆遂於隘,障水安其藏,國之富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地,國之富也;六畜育於家,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工事無刻鏤,女事無文章,國之富也。”

(3).決定戰爭勝負的五種因素。《孫子兵法·計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還如

恰似,好比。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一:“還如桃李發,更似鳳凰飛。” 南唐 李煜 《子夜歌》詞:“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牛小姐賞月》:“須信離合悲歡,還如玉兔,有陰晴圓缺。”《西遊記》第九六回:“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里施功。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

五器

(1).五等爵朝聘的禮器。《書·舜典》:“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五器,蓋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器也。”

(2).五木。 唐 范攄 《雲溪友議》卷三:“到府三日,詢鞫獄情,滌其冤濫,輕重之繫,僅三百餘人。其中一輩,五器所拘,偷視廳事。”參見“ 五木 ”。

三百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後以“三百”指代《詩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詩集>序》:“文士得三百之義者,莫如 杜子美 。”參見“ 三百篇 ”。

三千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後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晉書·謝尚傳》:“夫無後之罪,三千所不過。”《南史·孔琳之傳》:“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踴貴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數目之多。 三國 魏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 赤縣 ;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

玉帛

(1) 玉器和絲織品,古時用於祭祀,國與國間交際時用做禮物

(2) 泛指財物

已矣

(1)

(2) 語氣詞連用,加強語,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可譯成“啦”

(3) “已”為動詞,止,完結。“矣”為語氣詞“了”。“已矣”可譯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治人

(1).統治他人。《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宋 曾鞏 《思政堂記》:“正己而治人,故謂之政。” 王闓運 《<老子注>序》:“觀其詞意,務欲勝民、久國、治人、用道。”

(2).指治理國家的人才。《荀子·君道》:“有治人,無治法……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 宋 秦觀 《任臣上》:“ 李石 當國,薦弟 福 可任治人,繇監察御史為戶部侍郎。”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原法》:“有治法而後有治人。”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詩詞推薦

詠六藝·其一·禮原文_詠六藝·其一·禮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