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原文
五更軍書至,雲速六百里。
宵衣急披閱,乃知報捷喜。
呢嗎已俘獲,並系其妻子。
去歲重猖獗,禍魁實曰此。
札努噶爾卜,倡和如魚水。
執魁訊厥蹤,雲亦就拘矣。
乃因彼中亂,操戈同室里。
達瓦及渾齊,縛獻贖罪已。
先是我北軍,早擒巴雅爾。
亂首大半殲,所餘惟二耳。
哈薩克錫拉,組頸期可指。
阿睦爾撒納,喙息尚逃死。
斯實魍魎渠,亦失三窟恃。
佇待白練牽,絕域兵草弭。
詩詞問答
問:五更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五更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四
2. 二台吉名
參考注釋
五更
(1) 舊時把一夜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2) 指第五更
夜夜達五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起五更,睡半夜
軍書
軍中的公文
軍書十二卷。——《樂府詩集·木蘭詩》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宵衣
(1).天不亮就穿衣起身。舊時多用以稱頌帝王勤於政事。 南朝 陳 徐陵 《陳文皇帝哀冊文》:“勤民聽政,昃食宵衣。” 唐 許渾 《秋日早朝》詩:“宵衣應待絶更籌,環珮鏘鏘月下樓。”《舊唐書·懿宗紀》:“況荷十七聖之鴻休,紹三百年之慶祚,將求理本,敢忘宵衣。” 宋 王禹偁 《獻轉運使雷諫議》詩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國,君王無事免宵衣。”參見“ 宵衣旰食 ”。
(2).黑色的絲服。古代婦女助祭時所穿。宵,通“ 綃 ”。《儀禮·士昏禮》:“姆纚笄宵衣在其右。” 鄭玄 註:“宵,讀為《詩》‘素衣朱綃’之綃;《魯詩》以綃為綺屬也;姆,亦玄衣;以綃為領,因以為名,且相別耳。”《儀禮·特牲饋食禮》:“主婦纚笄宵衣,立於房中,南面。” 鄭玄 註:“宵,綺屬也。此衣染之以黑,其繒本名宵……凡婦人助祭者同服也。”
披閱
翻看;展卷閱讀
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出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紅樓夢》
報捷
報告勝利的訊息
俘獲
(1)
(2) 作戰中,俘虜的敵方人員和繳獲的裝備、物資、馬匹、檔案等的統稱
(3) 原子核與基本粒子(如中子、電子)的聚合,可釋放γ射線或產生核裂變
妻子
(1) 男子的正式配偶
(2) 妻子和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卻看妻子愁何在。——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
去歲
去年
猖獗
(1) 兇惡而放肆
外受流言,沉迷猖獗。——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舊時中國猖獗多年的天花,後來滅跡了
(2) 失敗;傾覆
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三國志·諸葛亮傳》
魁實
壯實。 王士美 《鐵旋風》第一部第一章一:“十九年的風雨陽光,滋潤得他的身姿多么魁實、威武。”
倡和
(1).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應答。語出《詩·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禮記·樂記》:“倡和清濁。” 孔穎達 疏:“先發聲者為倡,後應聲者為和。”
(2).指以詩詞相酬答。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五:“﹝ 陳後主 ﹞與倖臣各製歌詞,極於輕盪,男女倡和,其音甚哀。”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三折:“全憑著花月為媒,共佳人倡和傳杯。”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趙 以寒士,而留余仍住 王公 舊屋,供饔飱,彼此倡和。”
(3).一人提出主張,他人附和,以相呼應。《左傳·昭公十二年》:“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 杜預 註:“不相違也。”《新唐書·宦者傳下·田令孜》:“宰相 盧攜 素事 令孜 ,每建白,必阿邑倡和。” 清 薛福成 《選舉論中》:“其後上無明君,朝無是非,諸名士乃爭相倡和,樹朋黨,然上下知畏清議, 漢 之賴以維持者數十年。”
(4).猶倡隨。特指夫唱婦和。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 河 北人事,多由內政……倡和之禮,或‘爾’‘汝’之。”
魚水
魚和水的融洽關係,比喻雙方相處很好,關係密切
彼中
猶那裡。 宋 范仲淹 《與中舍書》之四:“彼中有屋,賣時請商量。”《元典章·戶部八·鹽課》:“今後前去上流販鹽船隻,須由彼中批驗。”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四:“ 漳州 龍嶼 出布,寬一尺六寸,冬不冰體,夏不蔽風。彼中 角尾 地方,出棉花,其大如樹,以此花織成,故與他產異。”
操戈同室
謂兄弟相殘或內部紛爭。 孫中山 《大總統勸告北軍將士書》:“以 滿 人竊位之私心,開 漢族 仇殺之慘禍,操戈同室,貽笑外人。”參見“ 同室操戈 ”。
渾齊
猶混同。《弘明集·正誣論》:“夫佛經自謂得道者,能玄同彼我,渾齊脩短。”《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渾萬象以冥觀” 唐 李善 註:“妙悟玄宗,則蕩然都遣,不知己之是己,不見物之為物,故渾齊萬象以冥觀。”
贖罪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認為人類有“原罪”,故人生來皆負有罪孽。其後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即代表流其寶血為世人贖罪,使世人免去其原罪;又指以功勞抵免刑責
立功贖罪
先是
在此以前。多用於追述往事之詞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先是貝勒統軍。——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北軍
(1). 漢 代守衛京師的屯衛兵。 未央宮 在京城西南,其衛兵稱南軍; 長樂宮 在京城東面偏北,其衛兵稱北軍。 文帝 時合南北軍,其後宮室日增,南軍名沒,而北軍名存。 東漢 沿之,置北軍中候,掌監五營,稱為北軍五校。《史記·呂太后本紀》:“七月中, 高后 病甚,迺令 趙王 祿 為上將軍,軍北軍; 呂王 產 居南軍。”《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帝疑其 光 ,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後至。舍於北軍,給床褥,太官朝夕進膳。”參閱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漢南北軍義》。
(2).指 唐 代皇帝的北衙禁軍。 唐 張說 《潁川郡太夫人陳氏神道碑》:“ 神龍 三年七月五日,北軍作難, 西華 失守,騎入宮壼,兵纏御樓。公孤劍 * ,羣凶奪氣,倉促之際,安危是屬。”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自 叔文 歸第, 伾 日詣中人並 杜佑 ,請起 叔文 為相,且總北軍。”《資治通鑑·德宗貞元十九年》:“ 建中 初,敕京城諸使及府縣繫囚,每季終委御史巡按,有寃濫者以聞;近歲,北軍移牒而已。” 胡三省 註:“宦官勢橫,御史不敢復入北軍按囚。”
(3).指北洋軍閥的軍隊。 魯迅 《書信集·致蔡元培》:“近知 江 北一帶,頗有散兵,半是北軍舊屬。” 郭沫若 《北伐途次》一:“車是普通的三等客車,因為車上的電燈設備被北軍破壞了還沒有復元,車廂中只點著幾盞馬燈。”
亂首
(1).禍亂的開端。《老子》:“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漢書·刑法志三》:“今不正其本,而置 廷平 以理其末也,政衰聽怠,則 廷平 將招權而為亂首矣。”
(2).作亂的頭子。《文子·道德》:“夫失道者,奢泰驕佚……作難結怨,為兵主,為亂首。” 馬王堆 漢 墓帛書《十六經·順道》:“不為亂首,不為宛謀(怨媒)。”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三二回:“ 川 督勒令交出亂首,方準代為調停。”
(3).頭髮散亂。《晏子春秋·諫下十五》:“被髮亂首,南面而立,傲然。” 三國 魏 應璩 《與崔援書》:“豈有亂首抗巾以入都城,衣不在體而以適人乎?”
大半
(1) 很可能
他大半不來了
(2) ,大概
喙息
(1).有口能呼吸者。代指人和一切動物。《史記·匈奴列傳》:“元元萬民,下及魚鱉,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司馬貞 索隱:“蟲豸之類,或企踵而行,或以喙而息。”《漢書·公孫弘傳》:“跂行喙息,鹹得其宜。” 顏師古 註:“喙息,謂有口能息者也。” 明 唐寅 《柱國少傅守溪先生七十壽序》:“在物則翾飛喙息,草夭木喬……無不蒙其福音。”
(2).猶喘息。短暫的休息。 嚴復 《原強》:“當是之時,哀哀黔首,衽革枕戈,不得喙息,蓋幾靡有孑遺,耗矣!”
逃死
逃避災禍或致死的危險。《國語·楚語下》:“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夏馥》:“一人逃死,禍及萬家。”《明史·申佳胤傳》:“君父有難,焉逃死?”
魍魎
傳說中的一種鬼怪
三窟
三個洞穴。《戰國策·齊策四》:“ 馮諼 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後以喻多種圖安避禍的方法。 三國 魏 吳質 《答東阿王書》:“深蒙 薛公 折節之禮,而無 馮諼 三窟之效。” 宋 蘇軾 《再用前韻寄莘老》:“君不見 夷甫 開三窟,不如 長康 號痴絶。”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但他得救之後,無非以為占了便宜,何嘗改悔;並且因為是早已營就三窟,又善於鑽謀的,所以不多時,也就依然聲勢赫奕,作惡又如先前一樣。”
白練
(1).白色熟絹。 唐 張籍 《涼州詞》:“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 安西 。”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我不如白練套頭兒尋個自盡。”《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又走到山頂上,望著城內萬家煙火,那 長江 如一條白練。”
(2).喻指像白絹一樣的東西。 唐 莊南傑 《雁門太守行》:“跨下嘶風白練獰,腰間切玉青蛇活。” 明 袁宗道 《題瘦馬卷》詩:“時去黃金 燕 市空,瘦來白練 吳門 短。” 唐 孟郊 韓愈 《秋雨聯句》:“簷垂白練直,渠漲清 湘 大。” 茅盾 《子夜》十七:“船頭激起的白浪有尺許高,船左右捲起兩條白練,拖得遠遠的。”
絕域
極其遙遠的地方(多指國外)
願從谷吉,效命絕域。——《後漢書·班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