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作者:志南 朝代:宋代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詩詞問答
問: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的作者是誰?答:志南
問: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拐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春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春風輕輕吹拂人面,帶著清新的楊柳氣息。
譯文二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
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譯文三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
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注釋
系(xì):聯接。短篷:有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指拐杖。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詩文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讚賞。
標籤:古詩三百首,寫風,寫雨,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鮮矣。左丘明《左傳·隱公·隱公三年》
-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 幸災不仁,乘危不武張廷玉《明史·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七律·到韶山》
-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佚名《逸周書·卷九·芮良夫解》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老子·德經·第七十六章》
- 修竹傍林開,喬松倚岩列。德隱《新秋晚眺》
- 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