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道中同郁伯承賦

作者:朱國祚 朝代:明代

天台道中同郁伯承賦原文

游目覽層峰,攜手攀高嶺。

舉步若登天,畏塗復顧影。

喬柯聳白雲,深壑陷丹井。

落日猶半規,山色已先暝。

但愁寒虎嗥,不嫌老鶴警。

忽聞下方鍾,頓使千慮屏。

安得百丈厓,縋以兩修綆。

詩詞問答

問:天台道中同郁伯承賦的作者是誰?答:朱國祚
問:天台道中同郁伯承賦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選明詩卷三十

參考注釋

游目

放眼遠眺

游目蒼穹

層峰

層層重疊的山峰

攜手

手拉手

攜手並肩

攀高

(1).攀登高處。 南朝 梁 沉君攸 《採桑》詩:“摘駛籠行滿,攀高腕欲疲。”

(2).指攀登高位。《老殘遊記》第三回:“鄙人並非無志功名:一則,性情過於疏放,不合時宜;二則,俗説‘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輕些的意思。”

(3).攀附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參見“ 攀高接貴 ”。

舉步

邁步;走路

登天

(1).升天。《左傳·成公十年》:“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莊子·大宗師》:“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宋史·神宗紀一》:“ 嘉祐 八年侍 英宗 入居 慶寧宮 ,嘗夢神人捧之登天。”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九節:“ 秦國 西有 儀渠國 ,父母死,火燒遺體,稱為登天。”

(2).指登帝位。《素問·上古天真論》:“昔在 黃帝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人將失之耶?’” 王冰 註:“ 黃帝 後鑄鼎於 鼎湖山 ,鼎成而白日升天。” 清 俞樾 《內經辨言》:“成而登天,謂登天位也。《易·明夷》傳曰:‘初登於天,照四國也。’可説此經登天之義。故下文即云:‘迺問於天師。’迺者承上之詞,見 黃帝 既登為帝,乃發此問也。”

(3).指成仙。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

(4).比喻極難。《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金 元好問 《跋閒閒自書樂善堂詩》:“從善如登天,從惡如棄屣,而於趨舍乖,知之不審耳。”《水滸傳》第七二回:“花魁的風流聲價,播傳寰宇,求見一面,如登天之難,何況親賜酒食。”《紅樓夢》第十回:“你如今要鬧出了這個學房,再想找這么個地方兒,我告訴你説罷,比登天的還難呢!”

畏塗

亦作“ 畏途 ”。1.艱險可怕的道路。《莊子·達生》:“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 成玄英 疏:“塗,道路也。夫路有劫賊,險難可畏。” 唐 李白 《蜀道難》詩:“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金 蔡松年 《淮南道中》詩之一:“畏塗泥三尺,車馬真雞棲。” 清 金農 《送賀十五德輿之辰州》詩:“五月 沅陵 道,毒淫多畏途。”

(2).指危險可怕的地方。 宋 王安石 《次韻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之三:“醉鄉岐路君知否?不似人間足畏塗。” 清 袁枚 《新齊諧·黑眚畏鹽》:“ 殷家村 在城外,多古壙,舊傳壙中有怪物……里人相戒,視為畏途。”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 上海 到處都是商人氣……住得真不舒服,但 北京 也是畏途。”

(3).猶苦差。比喻可怕而難辦的事情。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能以草木之生死為生死,始可與言灌園之樂,不則一灌再灌之後,無不畏途視之矣。”《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因此上,自己一中進士就把這知縣看作了一個畏途。” 孫中山 《知難行易》:“﹝ 中國 人﹞以為行是難的,知是不難的,把極容易做的事,視為畏途,不去實行。”

顧影

亦作“ 顧景 ”。自顧其影。有自矜、自負之意。《後漢書·南匈奴傳》:“ 昭君 丰容靚飾,光明 漢 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 宋 王安石 《明妃曲》之一:“低迴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顏氏》:“女入房,巾服而出,曰:‘視妾可作男兒否?’生視之,儼然一顧影少年也。”

喬柯

高枝。 晉 陶潛 《雜詩》之十二:“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 逯欽立 校註:“喬柯,高枝。” 宋 曾鞏 《秋聲》詩:“喬柯與長谷,秀色故未浼。” 清 施閏章 《浮萍兔絲篇》詩:“兔絲附喬柯,裊裊復離披。”

白雲

(1).白色的雲。《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史記·封禪書》:“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唐 蘇頲 《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 河 汾 。”《文匯報》1983.10.12:“《蓬萊導遊圖》有幅照片,藍天之下,白雲之上,嵌著 蓬萊閣 主要建築,似仙山又似蜃樓。”

(2). 黃帝 時掌刑獄之官。後用作刑官的別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黃帝 雲師雲名” 顏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 黃帝 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唐 孫逖 《授裴敦復刑部尚書制》:“委之刑柄,俾踐白雲之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 胡武平 宿 ,賀 晏元獻 轉刑部侍郎啟云:‘紫詔疏恩,白雲登秩。’”

(3).指《白雲謠》。 唐 李白 《大獵賦》:“哂 穆王 之荒誕,歌《白雲》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 景耀月 《遠遊》詩:“翠華芝蓋入離鏡,《黃竹》《白雲》定古風。”參見“ 白雲謡 ”。

(4).喻思親。《舊唐書·狄仁傑傳》:“其親在 河陽 別業, 仁傑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開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雲之思,惻然悽動。”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 梁瑄 不歸, 璟 每見東南白雲即立望,慘然久之。” 清 黃遵憲 《感懷》詩:“下阻黃壚上九天,白雲望斷眼空懸。”參見“ 白雲篇 ”。

(5).喻歸隱。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唐 錢起 《藍田溪與漁者宿》詩:“一論白雲心,千里 滄州 趣。” 宋 張炎 《甘州》詞:“載取白雲歸去,問誰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贈余君》詩:“三年臥白雲,一醉撫流水。”

(6).特指 陳摶 。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陳摶 , 周世宗 常召見,賜號 白雲先生 。 太平興國 初,召赴闕, 太宗 賜御詩云:‘曾向前朝出 白雲 ,後來訊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7).指 白雲亭 。參見“ 白雲亭 ”。

深壑

很深的山溝或大坑

丹井

(1).丹石之井。 晉 王嘉 《拾遺記·晉時事》:“傍有丹石井,非人所鑿……續人髮以為繩,汲丹井之水,久久方得升之水。”

(2).煉丹取水的井。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謝靈運<游山>》:“乳竇既滴瀝,丹井復寥泬。” 唐 顧況 《山中》詩:“野人愛向山中宿,況在 葛洪 丹井西。” 清 吳偉業 《送楊懷湄擢臨安令》詩:“ 許椽 仙居丹井在, 謝公 游策碧雲深。”

落日

夕陽

半規

半圓形。有時借指太陽或月亮。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南亭》詩:“密林含餘清,遠峯隱半規。” 宋 楊萬里 《海門殘照》詩:“萬里長江白,半規斜日黃。” 陳毅 《泗宿道中》詩:“半規殘月照,鐵騎送長征。”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參 《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詩:“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館秋。” 宋 歐陽修 《朝中措·平山堂》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葉聖陶 《從西安到蘭州》:“一會兒出了隧道,又看見窗外的天光山色。”

鶴警

謂鶴性機警。語本《藝文類聚》卷九十引 晉 周處 《風土記》:“鳴鶴戒露,此鳥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宵汀鶴警,乘鼓吹而齊鳴;曉峽猿清,挾霜鐘而赴節。” 宋 朱敦儒 《鵲橋仙》詞:“曲終鶴警露華寒,笑濁世,饒伊做夢。”

下方

(1) 下邊;處於較低位置的

房檐的下方住著一窩燕子

(2) 指人間;下界

千慮

(1).反覆思考。 唐 張九齡 《荊州作》詩之一:“千慮且猶失,萬緒何其紛。”

(2).極言憂慮之多。 唐 高適 《人日寄杜二拾遺》詩:“自在南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百丈

(1).極言高、深或遠。 漢 枚乘 《七發》:“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 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墮,遊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其( 小月氏國 )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

(2).牽船的篾纜。《宋書·朱超石傳》:“時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雲,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方使得布帆,風略小些,便要扯著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稱“百丈禪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修綆

汲水用的長繩。 明 鄭若庸 《玉玦記·送行》:“鴻跡等浮萍,銀瓶怯修綆。” 清 唐孫華 《哭座主玉峰尚書徐公》詩之三:“大裘百丈遮寒士,修綆千尋援溺人。” 朱錫梁 《白門懷古》詩:“轆轤汲寒泉,修綆百丈過。”

詩詞推薦

天台道中同郁伯承賦原文_天台道中同郁伯承賦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