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乘珠原文
昔者齊魏田於郊,魏問齊亦有寶否。
爾時威王實善對,正言告之曰無有。
梁王誇有徑寸珠,照車十二乘前後。
威王乃曰與王異,有臣四人境兮守。
諸侯皆來不為寇,道不拾遺盜避走。
是則可以照千里,梁王不懌自覺醜。
寶人寶物固不同,賢愚倍蓰奚待剖。
徑寸之珠世實無,況十枚焉騰妄口。
馬遷好奇每傳訛,韓詩別紀齊宣久。
詩詞問答
問:照乘珠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照乘珠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六十三
參考注釋
昔者
(1).往日;從前。《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孔穎達 疏:“據今而稱上世,謂之昔者也。” 唐 韓愈 《贈崔立之》詩:“昔者十日雨, 子桑 苦寒飢。”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所以昔者古典主義者和羅曼主義者相罵,甚而至於相打,他們並不都成為丑角。”
(2).昨天。《孟子·公孫丑下》:“昔者辭以病,今日弔,或者不可乎……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趙岐 註:“昔者,昨天也。”
(3).昨夜。《晏子春秋·雜下四》:“有梟昔者鳴。” 王念孫 《讀書雜誌·內篇雜下》:“ 盧 曰:‘者字衍。昔鳴,夜鳴也。’案, 盧 説非也。古謂夜曰昔,或曰昔者。《莊子·田子方篇》曰‘昔者夢見良人’是也。”
爾時
猶言其時或彼時。《左傳·襄公十三年》“使 士匄 將中軍,辭曰: 伯游 長,昔臣習於 知伯 ,是以佐之,非能賢也” 晉 杜預 註:“ 罃 代將中軍, 士匄 佐之。 匄 今將讓,故謂爾時之舉,不以己賢。”
言告
訴訟;控告。《元典章新集·刑部·雜例》:“諸人言告官吏人等取受不公,已有招伏。”參見“ 告言 ”。
無有
沒有
“有在者乎?”曰:“無有。”——《戰國策·趙策》
無有礙矣。——唐· 李朝威《柳毅傳》
無有不過而拜。——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絕無有。——清· 方苞《獄中雜記》
果無有。
梁王
指 漢 梁孝王 劉武 。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歲將暮,時既昬,寒風積,愁雲繁, 梁王 不悅,游於 兔園 。迺置旨酒,命賓友,召 鄒生 ,延 枚叟 。 相如 末至,居客之右。”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寄賀遷拜之什》詩:“白首青衫誰比數,相憐只是有 梁王 。” 宋 黃庭堅 《寄懷公壽》詩:“好賦 梁王 在日邊,重簾復幕鎖神仙。” 明 何景明 《送雷長史》詩:“十年亭閣 淮西 宴,腸斷 梁王 雪夜樽。”參見“ 梁苑 ”。
徑寸珠
直徑一寸的大珠。《韓詩外傳》卷十:“若寡人之小國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無寳乎?”《三國志·魏志·蘇則傳》:“前破 酒泉 、 張掖 ,西域通使, 敦煌 獻徑寸大珠,可復求市益得不?”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其重寳,則有徑寸之珠,方尺之璧。”
照車
照耀車輛。《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後以代稱照乘珠。 南朝 宋 謝莊 《孝武宣貴妃誄》:“照車去 魏 ,聯城辭 趙 。”參見“ 照乘珠 ”。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記·高祖本紀》:“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 齊 得十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禮·地官·載師》:“凡任地……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賈公彥 疏:“皆無過十二者……皆無過十而稅二。”《漢書·貢禹傳》:“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 顏師古 註:“若有萬錢為賈,則獲二千之利。”
(3).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齊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雲氣出表里。”參見“十二分。”
前後
(1) 早於或遲於某一特定時間的一段時期
冬之望日前後。——清· 林覺民《與妻書》
春節前後
(2) 大約在特定的時間
在1969年前後
(3) 指時間上從開始到結束
全場演出前後用了兩小時
(4) 總共
她前後來過四次
(5) 某一地點的前面和後面
宅院前後都已綠化
(6) 正面和背面
前後受敵
四人
四民。 唐 李白 《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公酌以釣道,和之琴心,於是安四人,敷五教。”《資治通鑑·後唐明宗天成四年》:“農於四人之中,最為勤苦。” 胡三省 註:“士農工商,是謂四民。 唐 避 太宗 諱,率謂民為人。”詳“ 四民 ”。
諸侯
古時帝王所轄各小國的王侯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宋· 蘇洵《六國論》
不為
(1).不做;不乾。《詩·衛風·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2).謂收成不好。《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 王念孫 《讀書雜誌·墨子六》:“‘歲不為’,猶《玉藻》言年不順成也。”《淮南子·本經訓》:“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 高誘 註:“不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夫璿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先破後承,始開終結,內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為不嚴矣。”
(1).不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 堯 存,不為 桀 亡。”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彥 《浣溪沙》詞:“不為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 長安 。”
(2).不為了。《漢書·揚雄傳下》:“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顏師古 註:“言憂百姓也。”
道不拾遺
無人撿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嚴峻,無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風廉直,社會安寧
為長陵令,道不拾遺。——《漢書·何並傳》
避走
(1).因迴避而走開。《晏子春秋·外篇上一》:“ 晏子 避走,立乎門外。公令人糞灑改席,召 晏子 ,衣冠以迎。”
(2).因避害而逃跑。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七:“婢驚怖返走,人狗亦隨婢後,至家庭中,舉家避走。”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二折:“ 智伯 攻圍甚急,某避走 晉陽 。” 清 趙紹祖 《宿田家書所見》詩:“老翁急避走,入門肆督促。”
是則
雖則;雖然。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二七出:“是則無妻我身自不由己,須有爹媽在家鄉尤未知。”《宋元戲文輯佚·王祥臥冰》:“是則冒寒途路遙,順父母顏情,怎敢辭勞。”
可以
(1) 表示可能或能夠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表示許可
現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壞;還好
她的英文還可以
(4) 很;厲害
這真閒得可以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不懌
(1).不悅;不歡愉。《史記·五帝本紀》:“﹝ 堯 ﹞召 舜 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 舜 讓於德不懌。” 裴駰 集解:“謂辭讓於德不堪,所以心意不悅懌也。” 唐 元稹 《鶯鶯傳》:“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明史·錢士升傳》:“帝雖優旨報聞,意殊不懌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寄生》:“初, 鄭子僑 卻聘, 閨秀 頗不懌。”
(2).謂病不愈。《書·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 孔 傳:“ 馬 本作不釋。云:不釋,疾不解也。” 宋 岳珂 《桯史·三忠堂記》:“時 周益公 在里居,春秋七十有九矣,是歲多不懌,稍謝碑版之請,不肯為。”《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太子侍疾無憂色,上不懌,遣太子先還。”
自覺
(1) 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
自覺地遵守紀律
(2) 自己感覺到;自己有所察覺
疾病的個人自覺症狀
寶物
寶貴的物件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所習不同,所務各異,言勢殊也。” 前蜀 韋莊 《關河道中作》詩:“往來千里路長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二:“他們想問題做事情的方法,他們的歷史習慣,跟我們不同。”
(2).不同意。《宋書·張邵傳》:“太尉長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還都。”《南齊書·鄱陽王鏘傳》:“殿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夾輔號令, 粲 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同?”
(3).不和。《後漢書·孔融傳》:“﹝ 融 ﹞與中丞 趙舍 不同,託病歸家。”
倍蓰
亦作“ 倍屣 ”。亦作“ 倍徙 ”。謂數倍。倍,一倍;蓰,五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條例》:“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訛中》:“要之策士浮談,視丹書敬義之規,何啻倍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齊天大聖》:“後輦貨而歸,其利倍蓰。” 王闓運 《羅季子誄》:“ 龔生 之夭,倍徙君年。”
徑寸
(1).徑長一寸。常用以形容圓形物之細小。 漢 張衡 《南都賦》:“酒則九醖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徑寸,浮蟻若蓱。” 晉 左思 《詠史》詩之二:“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2).指徑寸之木。比喻微才,小才。含有自謙意。 宋 蘇軾 《葉公秉王仲至見和次韻答之·再和》:“誰惜異材蒙徑寸,自慚枯枿借凌霄。”
妄口
亂開口;信口。《紅樓夢》第七七回:“我不是妄口咒人,今年春天已有兆頭的。”《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不借給這張彈弓,又有甚么使不得?他何必妄口説這大話?”
好奇
(1) 流露或顯示出好奇的(尤指對他人之事)
明亮而好奇的眼睛
(2) 對還不了解的新鮮事物有興趣的
大多數活潑和好奇的有癖好者需要指導
傳訛
亦作“ 傳譌 ”。傳聞非實。 元 吳師道 《九月二十三日城外紀游》詩:“瑤池 漢 殿語茫昧,遂使世俗猶傳訛。”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序》:“著《扶風傳信録》一卷,非敢效《睽車》幽恠之所為,庶不致傳譌於後世云爾。”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然而從此更傳訛下去。”
韓詩
《詩》今文學派之一。指 漢 初 燕 人 韓嬰 所傳授的《詩經》。 西漢 初傳《詩》者有 魯 、 齊 、 韓 、 毛 四家。“韓詩”創立者 韓嬰 , 文帝 時為博士官,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 西晉 時,“韓詩”雖存,無傳者; 南宋 以後《內傳》亡失,僅存《外傳》。今本《韓詩外傳》已非原書,有一部分已經後人修改。《後漢書·李恂傳》:“ 李恂 字 叔英 ……少習《韓詩》,教授諸生常數百人。” 李賢 註:“ 韓嬰 所傳《詩》也。” 羅惇曧 《文學源流》:“《魯詩》亡於 西晉 ,《齊詩》亡於 曹魏 ,《韓詩》亡於 北宋 。”
別紀
正史外記錄遺聞佚事所成之書。 姚華 《論文後編》:“紀始於《呂氏春秋》,而帝紀興於《史記》, 呂 書紀言, 遷 書紀事……餘若外紀、別紀之屬,都成著書。”參見“ 別傳 ”。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兩磨山出色,風約水成文吳龍翰《歸途績溪界喜見十里岩》
- 一見林中客,閒知州縣勞
- 危條槁飛,抽恨咿咿
- 至道非凡要審知,當仁不必用遲疑宋太宗《緣識》
- 西風一夜與晴期,紅日當天燒陸離潘牥《晴》
- 素業承家了,離筵去國歡顧非熊《成名後將歸茅山酬群公見送》
- 休驚雙鬢二毛加,且喜東君發物華喻良能《次韻季直弟春日雪》
- 何人知此計,複議出長安許棠《留別故人》
- 道人慣看客,撥火治短檠趙蕃《與成父弟自嚴礲同入城晚宿黃岩》
- 窈窈綠雲春一塢,遊絲飛絮弄新晴吳錫疇《荷葭塢呈秋崖方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