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烈女原文
黯黯愁雲結晝陰,墳頭煙雨草蕭森。
風戈不落青春膽,血刃難移白日心。
象海月沉珠有淚,泉台霜冷鶴無音。
青鸞已去英魂在,讀罷殘碑感慨深。
詩詞問答
問:蕭烈女的作者是誰?答:佘光裕
問:蕭烈女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蕭烈女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佘光裕的名句有哪些?答:佘光裕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參考注釋
黯黯
(1).光線昏暗;顏色發黑。 漢 陳琳 《遊覽》詩之一:“蕭蕭山谷風,黯黯天路陰。”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賦》:“水黯黯兮蓮葉動,山蒼蒼兮樹色紅。” 宋 王安石 《望淮口》詩:“白煙瀰漫接天涯,黯黯長空一道斜。”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二:“寒夢驚醒,黯黯的燭影,寂寂的風聲,車已停住,聽著窗外輕輕的一陣一陣雪花簌簌的飛轉。”
(2).隱藏不露,不顯揚。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陳上美》:“文稱功業黯黯,則未若腐草之有螢也。” 明 歸有光 《<戴楚望集>序》:“故黯黯以居,未敢列於當世儒者之林。” 清 戴名世 《再上韓宗伯書》:“ 田有 身在卑賤,有言不信,故不得不黯黯以居,默默以處。”
(3).沮喪憂愁貌。 唐 李商隱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寄獻尚書》詩:“ 江生 魂黯黯, 泉客 淚涔涔。” 清 洪昇 《長生殿·得信》:“黯黯愁難釋,綿綿病轉成。” 冰心 《寄小讀者》十五:“只覺得奇愁黯黯,橫空而來。”
愁雲
雲氣陰霾暗淡,比喻憂慮鬱悶的神情或淒涼的情景
愁雲滿面
晝陰
(1).白晝陰暗。 漢 司馬相如 《長門賦》:“浮雲鬱而四塞兮,天窈窕而晝陰。” 唐 王維 《賦得秋日懸清光》:“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唐 杜牧 《綠夢》詩:“秋色寄高樹,晝陰籠近山。”
(2).指天道反常,將有災異。參見“ 晝陰夜陽 ”。
墳頭
墳墓在地表部分,多為土堆,亦有磚石砌壘者
煙雨
像煙霧那樣的細雨
樓台煙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煙雨空ň。——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蕭森
(1).草木茂密貌。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蕭森。” 宋 司馬光 《又和董氏東園檜屏石床》:“密葉蕭森翠幕紆,蹔來猶恨不長居。” 明 何景明 《懷化驛芭蕉》詩:“孟夏日初赫,蕭森蔽炎光。”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燦爛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蕭森。”
(2).草木凋零衰敗貌。 唐 張九齡 《郡舍南有園畦雜樹聊以永日》詩:“江城何寂歷,秋樹亦蕭森。” 宋 陸游 《秋思絕句》:“一片雲深更作陰,東軒草樹共蕭森。”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國後園》詩之二:“天空遠水明秋岸,梧葉蕭森楓樹殘。” 魯迅 《無題》詩:“風波一浩蕩,花樹已蕭森。”
(3).陰森。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 巫峽 氣蕭森。” 寧調元 《游白雲歸感賦四律並柬同游諸子》:“夜氣蕭森十里堤,出門可有上天梯。” 徐遲 《入峽記》:“ 巫山 突然挺立兩側,何止十二峰。陽光被奪,氣象蕭森。”
不落
(1).不掉下;不墜入。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 梁朝 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祕書。’”《四遊記·華光皈依佛道》:“布施輪迴簿上,曾註汝父母生當受苦果,今日得汝皈依佛菩薩,該同往西方,不落輪迴之路。”
(2).不脫落。 唐 無名氏 《斑竹》詩:“殷痕苦雨洗不落,猶帶 湘娥 淚血腥。”
(3).不須,不用。 清 薛雪 《一瓢詩話》:“ 杜少陵 詩,止可讀,不可解。何也?……余謂:讀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將通之,不落言詮,自明妙理。” 錢鍾書 《圍城》五:“她靠掌柜坐著,算得不落言詮的好廣告。”
(4).酒器名,即鑿落。 宋 陶穀 《清異錄·器具》:“ 白樂天 《送春》詩云:‘銀花不落從君勸,’不落,酒器也。”
青春
(1) 青年時代
壯麗的青春
(2) 也用於比喻
百年老廠恢復了青春
(3) 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齡
青春幾何
(4) 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蔥色,所以春天稱青春
青春作伴好還鄉。——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血刃
(1).血沾刀口。謂殺戮。《荀子·議兵》:“兵不血刃,遠邇來服。”《漢書·吳王劉濞傳》:“發使赦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顏師古 註:“血刃,謂殺傷人而刃著血也。”《水滸傳》第一一九回:“三軍投降者,俱免血刃;抗拒者,全家斬首。”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實錄》:“當此之時,若得數百人於 正陽 、 宣武 、 天安 諸門間,奮臂狂呼,則不血刃而 北京 可得也。”
(2).引申指戰爭。 唐 羅鄴 《長城》詩:“謾役生民防極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白日
(1) 白天
(2) 太陽
白日依山盡。——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3) 泛指時光
浪費白日
海月
(1).海上的月亮。 唐 張說 《送王光庭》詩:“ 楚 雲眇羈翼,海月倦行舟。” 唐 白居易 《飲後夜醒》詩:“枕上酒容和睡醒,樓前海月伴潮生。” 明 何景明 《九月二十五日會曹汝學侍御於麓堂夜歸遂過侍御宅》詩:“菊院霜天靜,楓城海月遲。”
(2).海生動物名。亦稱窗貝。貝殼圓形,薄而透明,多用來嵌裝門窗或房頂,以透光線;肉可食。《文選·郭璞<江賦>》:“王珧海月,土肉石華。” 李善 注注《臨海水土物志》:“海月,大如鏡,白色,正圓,常死海邊,其柱如搔頭大,中食。” 宋 梅堯臣 《杜和州寄新醅》詩:“ 淮南 寄我玉醅酒,白蚶海月君家有。” 孫景瑞 《紅旗插上大門島》第七章:“頭上是瓦蓋的屋頂,在前檐鋪著的那四塊海月上面,迅疾地滾動著雨水。”
泉台
(1).台名。 春秋 魯莊公 築。在 泉宮 中。《春秋·文公十六年》:“毀 泉臺 。”《公羊傳·文公十六年》:“ 泉臺 者何? 郎臺 也。 郎臺 則曷為謂之 泉臺 ,未成為 郎臺 ,既成為 泉臺 。”
(2).墓穴。亦指陰間。 唐 駱賓王 《樂大夫輓辭》之五:“忽見泉臺路,猶疑水鏡懸。”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四折:“呀!這的是衙門從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寃哉,痛殺我嬌姿弱體閉泉臺。” 清 周亮工 《哭黃濟叔》詩:“海嶼書方寄,泉臺客不回。”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青鸞
(1).古代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赤色多者為鳳,青色多者為鸞。多為神仙坐騎。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乾魚啟》:“文鰩夜觸,翼似青鸞。” 唐 李白 《鳳凰曲》:“ 嬴 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 王琦 注引《藝文類聚》:“《決疑註》曰:……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二折:“跟著我騎白鶴,上青霄;跨青鸞,遠市朝。” 清 陳珮 《哭程夫人》詩:“忽駕青鸞返碧虛,瓊花吹折痛何如。”
(2).即青鳥。借指傳送信息的使者。 宋 趙令畤 《蝶戀花》詞:“廢寢忘餐思想徧。賴有青鸞,不必憑魚雁。” 清 納蘭性德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詞:“青鸞杳,碧天雲海音絶。”
(3).相傳 罽賓王 於 峻祁之山 ,獲一鸞鳥,飾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 南朝 宋 范泰 《鸞鳥詩序》。後因以“青鸞”借指鏡。 閩 徐夤 《上陽宮詞》:“妝臺塵暗青鸞掩,宮樹月明黃鳥啼。” 明 湯三江 《題唐玄宗還宮感舊·雙調夜行船序》套曲:“侍兒扶傍粧臺,懶把青鸞高照。”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三:“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常如見故人。”
(4).亦作“ 青鑾 ”。鑾鈴。天子之車衡上有鸞,鸞口銜鈴,故以“青鑾”借指天子車駕。 南朝 齊武帝 《耕藉詔》:“鳴青鸞於東郊,冕朱紘而蒞事。” 南朝 梁 江淹 《倡婦自悲賦》:“侍青鑾以雲聳,夾丹輦以霞飛。”
(5).指女子。 唐 王昌齡 《蕭駙馬宅花燭》詩:“青鸞飛入合歡宮,紫鳳銜花出禁中。” 宋 柳永 《木蘭花》詞:“坐中年少暗消魂,爭問青鸞家遠近。” 明 楊珽 《龍膏記·錯媾》:“偷看,分明舊識青鸞,卻做雙棲新燕。”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十八日生歸,見惟空室,悵悢若失,乃為詩曰:‘靈瑣知何處,青鸞杳不回。’”
已去
表示從現在起到將來的時間。“已”同“以”。可譯成“以後”
從此已去。——唐· 李朝威《柳毅傳》
英魂
對生前有傑出功績者的美稱。亦見“英靈”
殘碑
殘缺的碑石。 宋 王安石 《破冢》詩:“埋沒殘碑草自春,旋風時出地中塵。” 明 王偁 《黃陵廟》詩:“剝盡殘碑無可問,春山唯有鷓鴣啼。”
感慨
心靈受到某種感觸而慨嘆(感慨不已)
她不免感慨地想道:“……真是事變知人心啦!”——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孫文《<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