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時享太廟述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孟冬時享太廟述事原文

質明徂位展虔思,職事天潢式禮儀。

追遠丕綿一脈瓞,靖遐耆定萬年基。

不遲廢徹回瞻廟,有肅冠裳列迓墀。

昔廁大宛今布露,延庥孰匪祖威貽。

詩詞問答

問:孟冬時享太廟述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孟冬時享太廟述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孟冬時享太廟述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八十一

2. 去歲哈薩克來朝今年布魯特繼至並以秋獮迴鑾攜入京師適當冬嘗大典於午門陪百官迎送

參考注釋

質明

天剛亮的時候。質,正

質明避哨竹林中。——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質明啟鑰。——清· 方苞《獄中雜記》

職事

(1) 職務

(2) 舊指職業

(3) 職務內的事情

勤於職事

天潢

(1).星名。《史記·天官書》:“王良策馬,車騎滿野。旁有八星,絶漢,曰天潢。”按,《漢書·天文志》作“天橫”。《晉書·天文志上》:“三柱一曰三泉……其中五星曰天潢。”

(2).即天河。 漢 張衡 《思玄賦》:“乘天潢之汎汎兮,浮雲漢之湯湯。”

(3).皇族,帝王后裔。 北周 庾信 《為杞公讓宗師驃騎表》:“憑天潢之派水,附若木之分枝。”

(4).古代作戰渡水用的大船。《六韜·軍用》:“以天浮張飛江濟大海,謂之天潢。一名天舡。”

禮儀

禮節和儀式

追遠

(1).祭祀盡虔誠,以追念先人。《論語·學而》:“慎終追遠。” 邢昺 疏:“追遠者,遠謂親終既葬,日月已遠也,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南史·后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又詔述太后恩慈,特齊衰三月,以申追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上一個‘祭’字是祭祖宗,是追遠的意思。”

(2).追念前賢。 漢 班昭 《東征賦》:“入 匡 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宋書·王僧達傳》:“生平素念,願閒衡廬,先朝追遠之恩,早見榮齒。”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聞之,使人追遠之心,油然而生。”

一脈

亦作“一脈”。1.河流或山脈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無塵飯柏林寺分題得栢字》:“勿輕一脈微,去漲萬頃澤。”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 太行 一脈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氣蹲。” 許地山 《換巢鸞鳳》:“ 和鸞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邊,屋後一脈流水,四圍都是竹林。”

(2).猶言一線,一縷。多用於連貫相承的事物。 元 張養浩 《秋日梨花》詩:“只知秋色千林老,爭信陽和一脈存。”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不知 孔子 教澤之遠,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萬萬世之同守斯文一脈者。” 清 萬玉卿 《瀟湘怨·撰誄》:“到今日呵,知他一脈情腸,兩下各千迴百折。”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嚴時亦嘗恢復殺頭,雖延國粹於一脈乎,而亦不可謂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親族、師弟、詩文等前後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娃娘 ﹞亦且認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脈,甜言軟語,更不羞澀。”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南門六家, 竹橫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雖遠,亦是一脈。” 清 阮元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是《四書》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

(4).中醫指一種脈象。《素問·陰陽別論》“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唐 王冰 註:“五陽謂五臟之陽氣也。五臟應時,各形一脈,一脈之內,包總五臟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

耆定

(1).達成。《詩·周頌·武》:“嗣武受之,勝 殷 遏劉,耆定爾功。” 毛 傳:“耆,致也。” 高亨 註:“定,成也。”《晉書·樂志上》:“纂 宣 之緒,耆定厥功。”

(2).平定。 宋 岳珂 《桯史·成都貢院》:“議以為 乾德 平僭偽,雖鸞輿不親幸,而耆定一方,實為雋功。” 章炳麟 《五無論》:“ 中國 之詩,《風》以道淫,《雅》《頌》以道殺。而言淫者,以‘窈窕’‘好逑’文之,言殺者,以‘神武’‘耆定’文之。”

萬年

極其久遠的年代

廢徹

(1).猶廢去。《詩·小雅·楚茨》:“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鄭玄 箋:“廢,去也。” 馬瑞辰 通釋:“《廣雅·釋詁》:‘發,去也。’‘廢’與‘發’聲近義同,故訓‘去’。”

(2).損毀。《漢書·元後傳》:“既至,見 孝元廟 廢徹塗地。”

回瞻

猶回望。 唐 韋應物 《酒肆行》:“迴瞻丹鳳闕,直視 樂游苑 。” 明 王世貞 《過維陽有懷子相》詩:“迴瞻 大江 水,極眺 黃河 流。”

冠裳

(1).指官吏的全套禮服。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 劉子澄 ﹞守 衡陽 日,以冠裳涖事,憲使 趙民則 嘗紫衫來見。 子澄 不脫冠裳肅之, 民則 請免冠裳。 子澄 端笏肅容曰:‘戒石在前,小臣豈敢。’ 民則 皇恐,退具冠裳以見。”

(2).指穿著官服。《宋史·范應鈴傳》:“夙興,冠裳聽訟,發擿如神。”

(3).指官宦士紳。 唐 高彥休 《唐闕史·虎食伊璠》:“冠裳農賈,挈妻孥潛跡而出者,不可勝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聲》:“今日冠裳雅會,就要演這本傳奇。”

(4).指官職。 宋 范成大 《胡宗偉罷官改秩作詩送之》:“萬境何如一丘壑,幾時定解冠裳縛。”

(5).指文明、禮儀制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智士趨時,必在取亂侮亡之會,況削爾父母毛髮,毀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詩之一:“臥榻事殊 南越 遠,可容鱗介溷冠裳。”

大宛

古國名。為 西域 三十六國之一,北通 康居 ,南面和西南面與 大月氏 接,產汗血馬。大約在今 蘇聯 費爾乾納 盆地。見《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因其地產名馬,後亦稱駿馬為“大宛”。 唐 白行簡 《李娃傳》:“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馳至。”

布露

公布;揭示;揭露。《三國志·蜀志·先主甘後傳》:“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 唐 柳宗元 《時令論下》:“今子發而揚之,使前人之奧祕布露顯明,則後之人而又何憚耶!” 許地山 《街頭巷尾之 * 》:“叔叔把他的侄兒怎么不孝順,得到錢自己花,有好東西自己吃的罪狀,都布露出來。”

詩詞推薦

孟冬時享太廟述事原文_孟冬時享太廟述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