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詩詞問答
問: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的作者是誰?答:王勃
問: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江亭夜月送別二首是什麼體裁?答:五絕
問:王勃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勃名句大全
王勃江亭夜月送別二首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在橫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雲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裡,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台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碧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裡大江與高在都顯得那么淒涼。
注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亘。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台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在:江水和高在。
詩文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 * 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麵點活,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於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里紅。
-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王昭君《怨詞》
- 桃花水到報平渠,喜動新流見躍魚。黃圖安《閒詠二絕》
-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 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韓非及後人《韓非子·顯學》
-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王永彬《圍爐夜話·第五七則》
-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