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瀛洲亭畔靜階除,匼匝槐枝亞碧虛。
池面輕風迎散帙,檐牙初日照幡書。
共知定本推前輩,未敢傳鈔付小胥。
東觀從容參典校,騊駼載筆愧庸疏。
詩詞問答
問:《奉詔增修皇輿表院中即事次韻顧書宣前輩·其一》的作者是誰?答:王式丹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式丹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式丹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參考注釋
瀛洲
亦作“ 瀛州 ”。1.傳說中的仙山。《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萊 ……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史記·秦始皇本紀》:“ 齊 人 徐市 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萊 、 方丈 、 瀛洲 ,僊人居之。”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海客談 瀛洲 ,煙濤微茫信難求。”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鄒林遊學》:“ 瀛洲 同泛濟川船,伊吾共仗屠龍劍。”
(2).借指 日本 。 章炳麟 《獄中贈鄒容》詩:“ 鄒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 。” 魯迅 《集外集·<題三義塔>詩》:“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 瀛洲 。”
(3). 唐太宗 為網羅人才,設定文學館,任命 杜如晦 、 房玄齡 等十八名文官為學士,輪流宿於館中,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典籍。又命 閻立本 畫像, 褚亮 作贊,題名字爵里,號“十八學士”。時人慕之,謂“登瀛洲”。事見《新唐書·褚亮傳》。後來的詩文中常用“登瀛洲”、“瀛洲”比喻士人獲得殊榮,如入仙境。 宋 王禹偁 《病起歸思》詩之二:“四十為郎非不偶,況曾提筆直 瀛州 。” 明 沉鯨 《雙珠記·廷對及第》:“朝登 瀛洲 ,暮賜蓮炬。” 清 陳夢雷 《楊椒山先生祠》詩:“釁開馬市英魂恨,廟煥 瀛洲 俎豆香。”參見“ 登瀛洲 ”。
階除
台階。 漢 蔡邕 《傷故栗賦》:“樹遐方之嘉木兮,於靈宇之前庭。通二門以征行兮,夾階除而列生。” 唐 杜甫 《南鄰》詩:“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蕭七》:“疑送客時遺落途間,執燈細照階除,都復烏有,意頊頊不自得。”
匼匝
亦作“ 匼帀 ”。周匝環繞。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紵舞歌辭》之二:“象牀瑤席鎮犀渠,雕屏匼匝組帷舒。” 唐 白居易 《仙娥峰下作》詩:“參差樹若插,匼匝雲如抱。” 宋 周密 《武林舊事·放春》:“ 蔣苑使 有小圃,不滿二畝,而花木匼帀,亭榭奇巧。” 葉玉森 《風雪過夾山關感觸賦此》詩:“匼匝亂山峯,雄關扼要衝。”
碧虛
(1).碧空;青天。 南朝 梁 吳均 《詠雲》:“飄飄上碧虛,藹藹隱青林。” 唐 張志和 《玄真子·碧虛》詞:“碧虛冥茫,飄輪斡乎乾,湫盤浮乎坤。” 宋 王禹偁 《寄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詩:“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映門閭。” 趙朴初 《臨江仙·飛行中作》詞:“忽見碧虛開下界,白雲朵朵芙蓉。”
(2).指綠水。 唐 張九齡 《送宛句趙少府》詩:“修竹含清景,華池澹碧虛。” 唐 李賀 《釣魚詩》:“斜竹垂青沼,長綸貫碧虛。” 王琦 匯解:“碧虛,水也。”
輕風
(1)
(2) 氣象學上指2級風:人的臉感覺有風,樹葉有些微響,旗幟開始飄動
(3) 泛指輕微的風;小風
輕風拂面
散帙
打開書帙。亦借指讀書。《文選·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凌澗尋我室,散帙問所知。” 劉良 註:“散帙,謂開書帙也。” 唐 王維 《丁寓田家有贈》詩:“開軒御衣服,散帙理章句。” 明 唐時升 《南翔里有八老人為社日相娛樂詩以紀之》:“南村翳翳桑榆日,出共持杯歸散帙。” 清 納蘭性德 《生查子》詞:“散帙坐凝塵,吹氣幽蘭並。”
檐牙
檐際翹出如牙的部分。 唐 杜牧 《阿房宮賦》:“廊腰縵迴,簷牙高啄。”一本作“ 檐牙 ”。 宋 張元乾 《青玉案·燕趙端禮堂成》詞:“天涯相遇鞭鸞鳳,老去堂成更情重。月轉簷牙雲遶棟。”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從征》:“喜鵲噪簷牙,好事來門下。” 清 方文 《禾塘訪麻孟璿村居》詩:“僕夫歸渡口,林藹拂簷牙。”
檐際翹出如牙的部分。 唐 杜牧 《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檐牙壓肩樓腳搖,驚起穴棟千年鴞。” 許地山 《黃昏後》:“門前底海潮音,後園底蟋蟀聲,加上檐牙底鐵馬和樹上底夜啼鳥,這幾種聲音直像強盜一樣,要從門縫窗隙間闖進來搗亂他們底夜談。”
初日
剛升起的太陽。 南朝 梁 何遜 《曉發》詩:“早霞麗初日,清風消薄霧。” 唐 虞世南 《初晴應教》詩:“初日明燕館,新溜滿梁池。”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七》:“當初日東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則滿崖浮彩騰躍,煥然奪目。”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初日上,征塵起。”
定本
(1).著作經過編排、整理,最後確定或準備刊印的本子。《晉書·孫盛傳》:“《晉陽秋》詞直而理正,鹹稱良史焉…… 盛 寫兩定本,寄於 慕容儁 。”《魏書·孫惠蔚傳》:“臣今依前丞臣 盧昶 所撰《甲乙新録》,欲裨殘補闕,損併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 宋 朱熹 《答呂伯恭書》:“聞所著已有定本,恨未得見,亦可示及否?” 郭沫若 《<孔雀膽>的潤色》:“現在的 莎士比亞 的劇本是經過好些次的演出、改版、增刪,然後才成為定本的。”
(2).有固定套語格式的樣本、底本。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士大夫涖職之初,通親舊書有‘積弊後良費料理’之語,亦為定本。”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吏文可笑》:“吏文行移,只用定本,故有絶可笑者。”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雜識》:“太一宮四立月祝文,舊用定本。 紹定 二年十二月始命學士院撰述。”
(3).固定不變的原則。《朱子全書》卷五:“聖人教人有定本……夫子對 顏淵 曰:‘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皆是定本。” 明 李贄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然,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雖使 孔子 復生於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罰賞哉!”
(4).指 定武 《蘭亭》帖。 宋 米芾 《書史》:“ 錢塘 關景仁 收 唐 石本《蘭亭》,佳於 定 本,不及余家板本也。” 元 揭佑民 《題玉版蘭亭》詩:“忽憶昔年觀 定 本,絶勝枕臼與梅花。”參見“ 定武石刻 ”。
前輩
(1) 年歲大的人
前輩之風俗。——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我的前輩
(2) 較老的一代
革命前輩
(3) 生活在先前時代的人
(4) 一個團體或組織的著名的資格較老的成員
(5) 具有共同遺產的早期的人,不一定能追溯到血緣關係
(6) 在職務或進程上走在別人前面的人
克卜勒是 牛頓的前輩
傳鈔
見“ 傳抄 ”。
小胥
(1).古代官名。樂官之屬。《周禮·春官·小胥》:“小胥掌學士之徵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正樂縣之位。”《禮記·王制》:“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於大樂正,大樂正以告於王。” 鄭玄 註:“大胥、小胥皆樂官屬也。”
(2).舊時官府中的低級官員。《宋史·姚祐傳》:“縣有小胥造冢逼其先墓者, 祐 疑為厭己,請解官持服。”
(3).猶鈔胥。舊時專任謄寫的小吏,或稱被雇用的抄寫者。 唐 杜甫 《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乞米煩佳客,鈔詩聽小胥。” 清 郭振基 《<楝亭別集>序》:“ 楝亭 刪詩者,公手自刊落不欲付梓,命小胥鈔録藏諸篋衍者也。”
東觀
(1). 東漢 洛陽 南宮內觀名。 明帝 詔 班固 等修撰《漢記》於此,書成名為《東觀漢記》。 章 和 二帝時為皇宮藏書之府。後因以稱國史修撰之所。 南朝 陳 徐陵 《謝敕賚燭盤賞答齊國移文啟》:“臣職居南史,身典東觀,謹述私榮、傳之方策。” 唐 劉禹錫 《送分司陳郎中祗召直史館重修三聖實錄》詩:“遠取南朝貴公子,重修東觀帝王書。”
(2).稱宮中藏書之所。 北周 庾信 《皇夏樂》:“南宮學已開,東觀書還聚。” 唐太宗 《賦尚書》詩:“ 崇文 時駐步,東觀還停輦。輟膳玩《三墳》,暉燈披《五典》。” 清 錢謙益 《<董文敏公遺集>序》:“故其題識賞鑒之文,區明雅俗,別裁真偽,東觀輸其博,南宮遜其精。”
從容
(1) 悠閒舒緩
聽小子從容的表白出來。——《初刻拍案驚奇》
從容應付
(2) 充裕;寬裕
時間從容
(3) 休息
神僧且從容一日。——《西遊記》
典校
(1).謂主持校勘書籍。 漢 班固 《答賓戲》:“ 永平 中為郎,典校秘書,專篤志於儒學,以著述為業。” 清 方苞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經傳諸子,皆 周 人之書,遭 秦 火而始出於 漢 ,故使 歆 典校,卒 向 之業。”
(2).指校書之官。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案《蜀志》稱 王崇 補 東觀 , 許蓋 掌禮儀,又 郤正 為秘書郎,廣求 益部 書籍。斯則典校無闕,屬辭有所矣。”
騊駼
良馬名。《逸周書·王會》:“ 禺氏 騊駼。” 孔晁 註:“騊駼,馬之屬也。”《爾雅·釋畜》:“騊駼,馬。” 郭璞 注引《山海經》:“ 北海 內有獸,狀如馬,名騊駼,色青。” 唐 權德輿 《奉和許閣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見寄》:“方看簪獬豸,俄嘆縶騊駼。” 明 孫柚 《琴心記·給管求文》:“雙鳳花袍來廣漢,都看仙仗迴旋;交螭團扇聽騊駼,盡訝神儀閃爍。” 清 鄂爾泰 《昭陵石馬歌恭和御製元韻》:“ 文皇 雙馬特超絶,騊駼騄駬堪齊蹤。”
載筆
(1).攜帶文具以記錄王事。《禮記·曲禮上》:“史載筆,士載言。” 鄭玄 註:“筆,謂書具之屬。” 孔穎達 疏:“史,謂國史,書録王事者。王若舉動,史必書之;王若行往,則史載書具而從之也。” 南朝 齊 謝朓 《始出尚書省》詩:“趨事辭宮闕,載筆陪旌棨。” 清 張廷璐 《恭和御製秋蒐雜 * 韻》:“從知蒐獵關戎政,載筆還須付 馬 枚 。”
(2).借指史官。《新唐書·褚遂良傳》:“對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載筆,君舉必書。’” 宋 蘇軾 《賜翰林學士中大夫兼侍讀趙彥若辭免國史修撰不允詔》:“卿學世其家,宜居載筆之地;官宿其業,已奏殺青之書。” 章炳麟 《信史上》:“近古之載筆者,固未有若 遷 固 者矣。”
南 北朝 時,韻文稱文,散文稱筆。後以載筆指史傳、制疏、表奏一類文字。《梁書·任昉傳》:“ 昉 雅善屬文,尤長載筆。” 明 徐賁 《送曾伯滋赴西河將幕》詩:“知公能載筆,草檄報邊聲。” 劉師培 《論說部與文學之關係》:“然艸野載筆,黑白混淆,優者足補史冊之遺,下者轉昧是非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