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唄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梵唄原文

人言梵唄原無解,會解翻嫌費譯思。

剝盡蕉芽心莫得,尋窮鹿角夢方知。

全提可識由來半,三點還他祗是□。

咨汝衣黃偏袒輩,文殊成所作奚為。

詩詞問答

問:梵唄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梵唄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梵唄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一

2. 梵語自天竺譯為烏斯藏語即今唐古忒也其地多喇嘛而蒙古等最重之以有資設教故亦習其語天竺語則不甚解然不出烏斯藏所譯也

參考注釋

人言

人們的評論,別人的議論

梵唄

佛教謂作法事時的歌詠讚頌之聲。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經師論》:“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 陳思 。” 宋 陸游 《游臥龍寺》詩:“君不見 天童 徑山 金碧浮虛空,千衲梵唄層雲中。” 清 納蘭性德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詞:“空山梵唄靜,水月影俱沉。” 朱自清 《看花》:“大殿上正做晚課,送來梵唄的聲音。”參閱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六。

無解

(1).無從理解。《荀子·非十二子》:“案往舊造説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説,閉約而無解。”

(2).謂不能消除。 漢 王符 《潛夫論·交際》:“恩有所結,終身無解。”《通典·食貨九》:“今鑄二銖恣行,新細於官,無解於乏,而人姦巧大興。”

會解

(1).猶領悟。 唐 鄭谷 《峽中》詩:“獨吟誰會解,多病自淹留。”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凡人之心,無不有詩,如詩人作詩,詩不為詩人獨有,凡一讀其詩,心即會解者,即無不自有詩人之詩。”

(2).集解,集注。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會解乃 明 烏程 潘基慶 良耜 氏之所集,以內七篇為宗,取諸家之注,總注於每篇之後。”

莫得

(1).不得;休要。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劉尹 在郡臨終綿惙,聞閣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 元 白樸 《梧桐雨》第二折:“寡人親捧盃玉露甘寒,你可也莫得留殘。”《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莫得入去,官府知道,引惹事端帶累我。”

(2).沒有。《儒林外史》第四回:“現今奉旨禁宰耕牛,上司行來牌票甚緊。衙門裡都也莫得吃。”《小說選刊》1981年第2期:“的確,要不是那雙皮鞋,他恐怕莫得理由跟人家女娃娃搭話,更莫得理由給她賠償雞蛋的錢。”

鹿角

雄鹿的角。亦指為阻止敵軍前進而設定的樹枝、荊棘之類的障礙物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三點

(1).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御牀,五更三點入鵷行。” 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羅謎字型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點,後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c”字形,故稱“三點”。佛教藉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係,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會三點於真原,淨六塵於人境。”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二門三點,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空、假、中是。”

偏袒

(1) ∶偏護一方

法官偏袒被告

(2) 解衣袒露一臂,解衣露肉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戰國策·燕策》

文殊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 的左脅侍,與司“理”的 普賢菩薩 相對。 中國 傳其說法道場為 山西省 五台山 。 晉 殷晉安 《文殊象贊》:“ 文殊 淵睿,式昭厥聲。”《四遊記·唐三藏被難得救》:“願佛慈悲,早見 文殊 金身,賜我真經,留傳東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相傳山上徧地皆黃金, 觀音 、 文殊 猶生。”

詩詞推薦

梵唄原文_梵唄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