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秦川原文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遠近山河淨,逶迤城闕重。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客有歸歟嘆,淒其霜露濃。
詩詞問答
問:望秦川的作者是誰?答:李頎
問:望秦川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李頎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頎名句大全
李頎望秦川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清晨,遙望遼闊的秦川大地,太陽剛剛從東面蒼涼的峰巒間隙中顯露出來。
天氣晴朗,遠處的山水明潔清淨,可清清楚楚地看見;長安城蜿蜒曲折,重重疊疊宏偉壯麗。
秋風吹起,家家戶戶的竹林颯颯作響,五陵松柏,微風吹動,松濤聲響,更給長安增添了幾分寒意。
我因為要歸隱,不由得產生嘆息,淒涼,艱難的條件讓我感到更加困苦重重。
注釋
秦川:泛指今秦嶺以北平原地帶。按此詩中意思指長安一帶。
炯:遙遠。
淨:明潔。
重:重疊。
五陵:長安城外漢代的五個皇帝的陵墓。
歸歟:歸去。
淒其:寒冷的樣子。
詩文賞析
這首詩,是李頎晚年辭官歸隱故鄉之前寫的。詩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長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帶,秋風蕭瑟、淒涼寥落的景象。詩的上四句寫景。旭日東升,登高一望,號稱八百里秦川盡呈眼底,正東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顯清晰。四周環顧,遠近層巒疊嶂,涇渭縱橫,山河互映,都顯得明亮潔淨,而長安都城則隨山勢而逶迤曲折,尤顯氣勢雄偉。這四句既寫出秦川的廣闊視野,又襯托出長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廣闊,山河明淨,正是秋高氣爽時節觀景的特點,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見。下四句即轉而著重寫秋。無數竹叢在寒風中搖曳,瑟瑟作響,一派秋聲,五陵蒼松翠柏,雖然不像其它樹木那樣黃葉凋零,但其森然凜冽,透露著濃重的寒意。寫秋亦全然由具體的景物來作渲染和襯托。詩中對秋景的描寫既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筆墨簡淡,線條清晰,猶如一幅蕭疏散淡的山水畫卷。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清晨,遙望遼闊的秦川大地,太陽剛剛從東面蒼涼的峰巒間隙中顯露出來,照得長安、渭水一片蒼翠。一個“迥”字,將渭河平原的遼遠開闊,準確地表現了出來。紅日東升,本是極其絢麗多彩的景色,但是由於詩人的心境不佳,這美景也隨著蕭瑟的秋風顯得肅穆蒼涼。
太陽升起來了,將大地照得十分清潔、明淨,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遠處山蔥草翠,近處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連綿的城闕正是帝都長安。這“遠近山河淨,逶迤城闕重”句中的“淨”字和“重”字,將長安城周圍的莊重肅穆,秋色的蒼勁淒清,傳神地點染出來。
接著,詩人進一步渲染秋的悲涼氣氛,“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五陵”, 指長安城北、東北、西北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長陵(高祖劉邦)、安陵(惠帝劉盈)、陽陵(景帝劉啟)、茂陵(武帝劉徹)、平陵(昭帝劉弗陵)。漢代豪門貴族曾聚居於此。這兩句是說,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風襲來,竹搖葉動,蕭蕭颯颯,五陵松柏,蓊鬱蒼翠,微風吹動,松濤聲響,更給長安增添了幾分寒意。
前面的詩句在著意渲染氣氛,結尾兩句則是要說明寫此詩的原意。詩人“望秦川”是因為“客有歸歟嘆,淒其霜露濃”。詩人才華出眾,為時人所推重,四十五歲中進士後,只任過新鄉縣尉那樣的小官,而且長期不得升遷,而現在就要返鄉,詩人鬱郁不得志而有“歸歟”之嘆。“客”是作者自指,因為當時在外作官是作客他鄉,辭官回鄉叫“歸”。“淒其”就是悽然,心情悲涼的樣子。“霜露濃”是比喻官場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風霜雨露那樣,萎靡不振失去生機。尾聯是全詩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辭官歸隱的決心。
這首抒情詩,對秋景的描述極為生動細緻的,它不但用悲涼的氣氛烘託了詩人的心境,而且將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獻在讀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詩篇。
標籤:寫景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 何處合成愁。
-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蔣捷《虞美人·梳樓》
- 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諸葛亮《將苑·卷一·智用》
- 重鑄鋤犁作斤,姑舂婦擔去輪官,輸官不足歸賣屋。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三思而後行。孔子弟子《論語·公冶長篇》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佚名《增廣賢文·上集》
- 寸寸微雲,絲絲殘照,有無明滅難消。賀雙卿《鳳凰台上憶 * ·寸寸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