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題德壽寺禪房原文
境古煩囂遠,窗虛爽氣侵。
篆香飄道味,洪鐘空客心。
寂寂樾蔭嘉,杳杳精藍深。
文竹引清籟,好鳥發幽吟。
稍憩方丈室,坐對三秋岑。
泠泠功德水,堪以濯塵襟。
詩詞問答
問:再題德壽寺禪房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再題德壽寺禪房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
參考注釋
煩囂
亦作“ 煩嚻 ”。喧擾;嘈雜。 唐 宋之問 《靈隱寺》詩:“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宋 曾鞏 《擬峴台記》:“因而為臺,以脫埃氛,絶煩囂。” 明 唐寅 《題畫》詩:“沿溪結屋上居幽,煩嚻不到林木稠。” 王西彥 《鄉下朋友》:“自己一直深陷在都市生活煩囂苦重的泥淖里。”
篆香
(1).猶盤香。 宋 李清照 《滿庭芳》詞之一:“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 明 劉基 《喜遷鶯》詞:“畫角斷,篆香清,斜月淡疎櫺。” 清 納蘭性德 《酒泉子》詞:“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
(2).香屑或香灰。《剪燈餘話·胡媚娘傳》:“﹝ 尹公 ﹞取丹砂、蟹黃、篆香與 裕 服,而拂袖歸山。”
道味
(1).佛道教義之真意。《世說新語·方正》“昔嘗與 元 明 二帝、 王 庾 二公周旋” 劉孝標 注引《高逸沙門傳》:“ 晉 元 明 二帝,游心玄虛,託情道味。” 唐 崔融 《報李少府書》:“夕飽儒珍,朝充道味。” 宋 周邦彥 《汴都賦》:“上方咀嚼乎道味,斟酌乎聖澤,而意猶未快,又欲浮槎而上,窮日月之盈昃,尋天潢之流派。”
(2).超凡出世的情志。 唐 李乂 《送沙門弘景道俊玄奘還荊州應制》詩:“ 漢 珠留道味, 江 璧返真源。” 元 楊載 《題廣寒龍先生詩卷》詩之三:“古來聞有列仙儒,棲宿巖巒道味腴。”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故世味不澹者,道味不濃;熟處不生者,生處不熟。”
(3).指文章的內容與文辭的色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附會》:“贊曰:篇統間關,情數稠疊。原始要終,疎條布葉,道味相附,懸緒自接。”
洪鐘
大鐘
聲如洪鐘
客心
(1).旅人之情,遊子之思。 漢 王粲 《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詩:“ 沮 漳 自可美,客心非外奬。常嘆詩人言,式微何由歸。” 南朝 齊 謝朓 《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 大江 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反路長。” 唐 韓翃 《和高平朱參軍思歸作》:“一雁南飛動客心,思歸何待秋風起。” 金 元好問 《永寧南原秋望》詩:“烽火苦教鄉信斷,砧聲偏與客心期。” 趙朴初 《木蘭花慢·科倫坡海濱旅館聽潮》詞:“一夜客心如水,波濤萬里鄉情。”
(2).與本心相對之心。 清 唐甄 《潛書·法王》:“是故古人之心,如鏡蒙塵;今人之心,如珠投海。本心既亡,客心篡入而為之主;嗜慾內膠,人己外隔。”
寂寂
形容寂靜
寂寂人定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庭院寂寂。——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寂寂荒山
樾蔭
(1).林蔭。 宋 王安石 《游北山》詩:“客坐苔紋滑,僧眠樾蔭清。”
(2).《淮南子·人間訓》:“ 武王 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而天下懷其德。” 高誘 註:“ 武王 哀暍者之熱,故蔭之於樾下。”後因以“樾蔭”為蔭庇。《紅樓夢》第九九回:“雖隔重洋,尚叨樾蔭。”
杳杳
(1).昏暗貌。《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宋 歐陽修 《和徐生假山》:“陰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陽兮載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長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遠貌。《楚辭·九章·哀郢》:“ 堯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興祖 補註:“杳杳,遠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詩:“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體變》:“若後之變者,則萬年浩蕩,杳杳無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測之矣。”
(3).猶渺茫。 唐 許渾 《韶州驛樓宴罷》詩:“簷外千帆背夕陽,歸心杳杳鬢蒼蒼。”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美人何杳杳,良夜獨漫漫。”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我現在正在整理《小約翰》的譯稿,至快須下月初頭才完,倘一間斷,就難免因此放下,再開手就杳杳無期了。”
(4).猶隱約,依稀。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予以上清之樂……其曲楚楚動人,杳杳在耳。” 宋 蘇軾 《伏波將軍廟碑》:“自 徐聞 渡海適 朱崖 ,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聲杳杳人何處,日色銜山我也行。”
精藍
佛寺;僧舍。精,精舍;藍,阿蘭若。 宋 高翥 《常熟縣破山寺》詩:“古縣滄浪外,精藍縹緲間。” 元 戴表元 《題東玉師府所藏<瀟湘圖>》詩:“今日精藍方丈地,倚窗眠看 洞庭山 。” 清 吳偉業 《代具師答贈》詩:“早得此賢開講席,便圖作佛住精藍。”
文竹
(1).即斑竹。 漢 蔡邕 《筆賦》:“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絲之纏束。” 唐 元稹 《鶯鶯傳》:“兼亂絲一絢,文竹茶碾子一枚……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 宋 趙令畤 《侯鯖錄》卷五:“珮玉綵絲文竹器,願君一見知深意。”參見“ 斑竹 ”。
(2).一種可供盆栽觀賞,或為瓶花襯葉的多年生竹。莖細弱,枝纖細呈葉狀水平開展。花小白色。漿果球形,黑色。也稱雲片竹。 金明 《文竹冬春分枝好》:“在自己的居室里,放置一盆幽雅的文竹,能給您增添生活的情趣。”
清籟
猶清響。 唐 戴叔倫 《聽霜鍾》詩:“虛警和清籟,雄鳴隔亂峯。” 宋 柳永 《女冠子》詞:“動清籟,蕭蕭庭樹。” 明 屠隆 《曇花記·尼僧說法》:“瓶水初澄,爐香正裊,簷角風篁清籟。” 聞一多 《春光》:“忽地深巷裡迸出了一聲清籟:‘可憐可憐我這瞎子,老爺太太!’”
方丈室
(1).一丈見方之室。極言室之狹小。 唐 元稹 《歸田》詩:“冬修方丈室,春種桔槔園。”
(2).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唐 綦毋潛 《宿龍興寺》詩:“燈明方丈室,珠繫比丘衣。”
三秋
(1) 指秋收、秋耕、秋播
(2) 指秋季的三個月
(3) 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4) 指三年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李白《江夏行》
泠泠
(1) 形容清涼;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聲。借指清幽的聲音
功德水
即八功德水。佛教謂西方極樂世界中,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其水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飲時除饑渴,能增益種種殊勝善根。 唐 孟浩然 《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詩:“願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 唐 錢起 《夢尋西山準上人》詩:“覺來纓上塵,如洗功德水。”《老殘遊記》第九回:“引作園 * 德水,一齊都種曼陀羅。”參閱《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塵襟
世俗的胸襟。 唐 黃滔 《寄友人山居》詩:“茫茫名利內,何以拂塵襟。” 元 王德信 《集賢賓·退隱》套曲:“ * 香下簾清坐久,閒把那絲桐一奏,滌塵襟消盡了古今愁。” 謝無量 《春日寄懷馬一浮》詩:“願持千里意,聊為豁塵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