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慍書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解慍書屋原文

書屋取朴不取華,墨壺琴薦本一家。

數日弗雨炎正熾,薰風習習入窗紗。

入窗雖薰亦覺爽,既靜而深虛且朗。

書史外無別可娛,循名便以興遐想。

遐想虞帝歌南風,茅茨詎比精室同。

猶然敕幾欽夙夜,撫此豈不慚深衷。

深衷景仰明有在,欲從末由所以乃。

操縵安弦之未能,固知民慍其奚解。

詩詞問答

問:解慍書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解慍書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七十四

參考注釋

書屋

供讀書的房子

不取

不贊成;不採取。《漢書·文帝紀》:“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 顏師古 註:“不取,猶言不用此為善也。” 明 何景明 《擬與藩司論救荒書》:“竊於執事有不取焉。” 茅盾 《子夜》五:“如果這大規模計畫本身是建築在空虛的又一大規模計畫上,那也是他所不取的。”

一家

(1).一個家族;一戶人家。常用以謂無分彼此,如家人之相親。《管子·霸言》:“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理;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理也。”《淮南子·說林訓》:“一家失熛,百家皆燒。”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兄弟》:“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一家和睦,吉事有祥。” 陳毅 《乘車過雪峰》詩:“明日 拉薩 會親友, 漢 藏 一家敘別情。”

(2).指一人。《禮記·大學》:“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鄭玄 註:“一家、一人,謂人君也。” 漢 班固 《 * 通·正論》:“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謹敬謙讓之至也。”《宋史·道學傳·程顥》:“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有五個防土庫的,在那裡喫酒 * ,一家當一更。”

(3).一家學說;一個流派。《荀子·解蔽》:“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晉書·荀崧傳》:“ 向 歆 ,漢之碩儒,猶父子各執一家,莫肯相從。” 唐 劉知幾 《史通·采撰》:“何嘗不徵求異説,採摭羣言,然後能成一家,傳諸不朽。” 宋 蘇軾 《莊子祠堂記》:“其論天下道術,自 墨翟 、 禽滑釐 、 彭蒙 、 慎到 、 田駢 、 關尹 、 老聃 之徒,以至於其身,皆以為一家。”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 蘇 張 縱橫之辨、 髠奭 稷下 之談,其論無當於宏旨,其義不主於一家。”參見“ 一家言 ”、“ 一家書 ”。

(4).古時生產活動的一個單位。三夫為一家。《管子·乘馬》:“邑成而制事:四聚為一離,五離為一制,五制為一田,二田為一夫,三夫為一家,事制也。”

(5).表數量。常用於工商企業等。如:一家百貨商店;一家紡織廠。

炎正

指 漢 朝。《後漢書·光武帝紀贊》:“炎正中微,大盜移國。” 李賢 註:“ 漢 以火德王,故曰炎正。”

風習

風俗習慣。 清 吳偉業 《送宛陵施愚山提學山東》詩:“風習使之然,詩書狥然諾。” 清 吳敏樹 《書毛西垣<黔苗竹枝詞>後》:“﹝ 毛西垣 ﹞客游 貴陽 時,取 黔中 苗 俗事,以其族類舉之,各為詠歌,成《竹枝》百首,多言男女配合可嗤笑事,而其他風習皆具焉。”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三章:“在而今的 雒家莊 上,那套相沿多年的風習全都改了。”

窗紗

窗戶上安的紗布、鐵紗等

深虛

深遠沖淡。《南史·袁粲傳》:“﹝ 袁粲 ﹞嘗著《妙德先生傳》以續 嵇康 《高士傳》後以自況曰:‘有 妙德先生 , 陳國 人也。氣志深虛,姿神清映,性孝履順,棲沖業簡,有 舜 之遺風。’”

書史

(1).記事的史官。亦指掌文書等事的吏員。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穆王》:“ 穆王 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有書史十人,記其所行之地。”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故 唐 人無不善書,遠至邊裔書史、里儒,莫不書字有法。” 宋 文天祥 《<集杜詩·蕭資>序》:“閤門路鈴 蕭資 ,本書史也。”

(2).典籍,指經史一類書籍。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揆日粲書史,相都麗聞見。”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窗戶忽已涼。”《醒世恆言·劉小官雌雄兄弟》:“ 劉奇 對 對方 道:‘賢弟如此美質,何不習些書史?’”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昌齡藏書》:“﹝ 昌齡 ﹞性耽書史,築 謙益堂 ,丹鉛萬卷。”

遐想

超越現實作高遠的想像

南風

從南邊吹來的風

茅茨

亦作“茆茨”。1.茅草蓋的屋頂。亦指茅屋。《墨子·三辯》:“昔者 堯 舜 有茅茨者,且以為禮,且以為樂。”《韓非子·五蠹》:“ 堯 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唐 錢起 《早渡伊川見舊鄰作》詩:“村落通白雲,茆茨隱紅葉。” 清 侯方域 《明東平州太守常公墓志銘》:“公歸而無居,乃居余之北村,茆茨數椽,意泊如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英》:“乃於園中築茅茨,擇美婢往侍。”

(2).指簡陋的居室。引申為平民里巷。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下》:“不慕榮宦,身安茅茨。” 宋 蘇軾 《內中御侍以下賀太皇太后年節詞語》:“求賢審官,拔士茆茨之下。”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籤·華察》引 陳臥子 曰:“ 子潛 清儉,似茅茨下人。”

(3).用以謙稱自己的家。 唐 清晝 湯衡 《懷李司直縱聯句》:“幽獨何以慰,友人顧茅茨。” 宋 王安石 《寄闕下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詩:“但願一門皆貴仕,時將車馬過茆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忽叨盛饌,於理不當。茅茨不遠,可便下榻。”

猶然

(1).舒遲貌。《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逸周書·官人》:“喜色猶然以出。” 朱右曾 校釋:“猶然,舒和貌。”

(2).微笑自得之貌。《莊子·逍遙遊》:“ 宋榮子 猶然笑之。” 陸德明 釋文:“ 崔 李 云:‘猶,笑貌。’”

(3).尚且。《史記·遊俠列傳》:“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

(4).尚且如此。 清 方文 《胡母節壽詩》:“世變節義如輕塵,男子猶然況婦人。”

(5).仍然。《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張勝 的心,死後猶然相從。”《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一對料絲燈﹞今已六十餘年,猶然簇新。”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一部分一:“至今四十多年了,這幅畫景,猶然清清楚楚的擺在腦際。”

(6).仍然如此。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唐 世士人宴聚,盛行葉子格, 五代 、國初猶然,後漸廢不傳。”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關鎮雜記·秦皇島》:“﹝ 秦皇 ﹞下馬拜,荊皆垂首向地,如頓伏狀。至今猶然。”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 明 季士大夫投刺率稱某某拜,開國猶然,近人多易以‘頓首’二字。”

夙夜

朝夕,日夜。指天天、時時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出師表》

豈不

難道不…?怎么不…?

豈不容易?

深衷

內心;衷情。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劉參軍》:“頌酒雖短章,深衷自此見。” 唐 高適 《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詩:“光祿經濟器,精微自深衷。” 宋 范仲淹 《讓觀察使第三表》:“伏奉聖旨,以臣上表陳讓 邠州 觀察使事,當體深衷。” 清 陸嵩 《贈龔藍生照琪大令》詩:“相逢一語感相許,便與深衷吐款款。”

景仰

敬佩尊重;仰慕

末由

無由。《論語·子罕》:“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偽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讀之閎肆沉雄,浩乎 司馬 之氣矣。而左規右矩,一字增損末由也。” 魯迅 《花邊文學·法會和歌劇》:“《時輪金剛法會募捐緣起》中有這樣的句子:‘……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操縵

操弄琴弦。《禮記·學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陳澔 集說:“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學者手與絃未相得,故雖退息時,亦必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安於絃也。” 北周 庾信 《<趙國公集>序》:“若使言乖節目,則曲臺不顧;聲止操縵,則成均無取。” 清 張岱 《陶庵夢憶·絲社》:“ 越中 琴客不滿五六人,經年不事操縵,琴安得佳?”一說,操縵即今之和弦。 清 黃生 《義府》卷上:“《禮記·學記》‘不學操縵,不能安弦’注,以‘縵’為琴瑟之弦,非也。《周禮》‘磬師’‘教縵樂’注,謂雜聲之和樂者也。疏雲‘雜弄調和’。按繒無文曰縵,此雲雅聲,雲雜弄,皆謂無文耳。《學記》之‘操縵’即今之和弦。”

詩詞推薦

解慍書屋原文_解慍書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