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無差

作者:釋清遠 朝代:宋代

物我無差原文

青山是我身,流水為我命。

養之以四時,蕭然自條正。

覆育諸眾生,六度自修省。

栽花種菩提,拂石要安靜。

不見楊柳飛,自有蒲萄影。

玩之且不厭,去亦無冤競。

一性一切性,娑婆大圓鏡。

詩詞問答

問:物我無差的作者是誰?答:釋清遠
問:物我無差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清遠的名句有哪些?答:釋清遠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參考注釋

青山

長滿綠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我身

我自己;我這個人。 唐 韓愈 《贈張籍》詩:“我身蹈 丘 軻 ,爵位不早綰。” 唐 白居易 《我身》詩:“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

流水

(1) 流動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銷售額

流水收入

(3) 立即;趕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說

為我

戰國 時期 楊朱 主張的“損一毫利天下不與,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學說。《孟子·盡心上》:“ 楊子 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四時

(1).四季。《易·恆》:“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前蜀 韋莊 《晚春》詩:“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2).指一年四季的農時。《逸周書·文傳》:“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墯四時,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淮南子·本經訓》:“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3).指一日的朝、晝、夕、夜。《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樂舞名。 漢文帝 作。《漢書·禮樂志》:“ 孝文廟 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武德》興乎 高祖 ,《四時》廣於 孝文 。”參見“ 四時舞 ”。

蕭然

(1).猶騷然。擾亂騷動的樣子。《史記·酷吏列傳》:“及 孝文帝 欲事 匈奴 ,北邊蕭然苦兵矣。” 唐 元稹 《兩省供奉官諫駕幸溫湯狀》:“不廢戒嚴,而猶物議喧囂,財力耗顇,數年之外,天下蕭然。”《明史·宦官傳二·陳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蕭然,生靈塗炭矣。”

(2).空寂;蕭條。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新唐書·宦者傳上·程元振》:“虜扣 便橋 ,帝倉黃出居 陝 ,京師陷。賊剽府庫,焚閭衖,蕭然為空。”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袁鷹 《故鄉夜話》:“此外四壁蕭然,再沒有任何東西。”

(3).稀疏;虛空。 宋 葉適 《題<林秀文集>》:“鬢髮蕭然,奔走未已,可嘆也!” 明 楊柔勝 《玉環記·皋謁延賞》:“雙親棄世十八年,囊篋盡蕭然。”《明史·忠義傳四·徐世淳》:“州嘗被賊,居民蕭然。”

(4).簡陋。 宋 陸游 《自笑》詩:“惟餘數卷殘書在,破篋蕭然笑獠奴。”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先君﹞每行縣以物自隨,杯湯不肯受。去官貧甚,鬻所乘馬以行,行李蕭然,觀者嘆息。” 王闓運 《侯官陳君墓志銘》:“乘輿蕭然,襆被而已。”

(5).蕭灑;悠閒。 晉 葛洪 《抱朴子·刺驕》:“高蹈獨往,蕭然自得。” 唐 杜甫 《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詩:“秋水清無底,蕭然浄客心。” 宋 蘇軾 《游惠山》詩序:“愛其語清簡,蕭然有出塵之姿。”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 葛寰中 談起這事,好像天大禍事,就要臨頭一樣,比起前數月,蕭然而論 北京 事情的態度,真不同!”

條正

謂逐條訂正。《後漢書·曹襃傳》:“此制散略,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

覆育

撫養;養育。《禮記·樂記》:“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 宋 蘇軾 《到昌化軍謝表》:“伏遇皇帝陛下 堯 文炳煥, 湯 德寬仁,赫日月之照臨,廓天地之覆育。”《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我 安驥 修了幾生,有多大的造化,得這樣恩勤覆育的二位老人家。”

諸眾

眾多;許多。《呂氏春秋·謹聽》:“諸眾齊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禮而令。” 高誘 註:“非一,故言諸眾。”《史記·夏本紀》:“諸眾讒嬖臣,君德誠施皆清矣。”

六度

(1).謂天、地、春、夏、秋、冬乃萬物之制度。《淮南子·時則訓》:“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者,所以準萬物也;規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2).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羅蜜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 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於吾師之六度有合焉。”

修省

修身反省

靜坐修省

栽花

(1). 晉 潘岳 任 河陽 縣令時,在縣中滿栽桃李,傳為美談。後因以“栽花”稱揚縣令。 清 陳維崧 《秋霽·送江辰六之任益陽》詞:“江山未老,又逢仙令栽花到。”

(2).指種痘。參見“ 栽花先生 ”。

菩提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安靜

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譁

周圍安靜極了,沒有城市汽車的噪音,沒有購貨人流的喧囂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楊柳

(1) 楊樹和柳樹的合稱

(2) 專指柳樹

楊柳岸曉風殘月。——宋· 柳永《雨霖鈴》

(3) 古曲名,即“折楊柳”

羌笛何須怨楊柳。——唐· 王之渙《涼州詞》

蒲萄

(1).見“ 葡萄 ”。

(2).古代駿馬名。

不厭

(1).不嫌;不加以排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雖巧而不厭其巧。”

(2).不合。《文選·班彪<王命論>》:“取捨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厭,合也。”

(3).不滿足;不飽。厭,通“ 饜 ”。《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史記·伯夷列傳》:“然 回 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漢書·王莽傳中》:“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姦。” 明 方孝孺 《贈金溪吳仲實序》:“必學於詩、書、禮、樂、六藝之文至於終身而不厭。”

(4).不服。《漢書·景帝紀》:“諸疑獄,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 顏師古 註:“厭,服也。”

不魘,不做惡夢。厭,通“ 魘 ”。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夢溪筆談》

常覺一切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娑婆

(1).見“ 娑婆世界 ”。

(2).枝葉扶疏貌。 宋 王禹偁 《后土廟瓊花》詩之二:“忽似暑天深澗底,老松擎雪白娑婆。”

(3).從容優遊。 元 劉壎 《補史十忠詩·前左丞相江文忠公萬里弟萬頃》:“卷懷經濟具,娑婆 洛 中社。”

圓鏡

圓形之鏡。借指圓月。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乍浮圓鏡,時泛明珠。”

詩詞推薦

物我無差原文_物我無差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