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畫龍看頭,畫蛇看尾。
雪山冷坐六年,此處無金二兩。
少林面壁九年,俗人沽酒三升。
向道莫行山下路,果然猿叫斷腸聲。
詩詞問答
問:《偈頌一百四十二首·其九十三》的作者是誰?答:釋廣聞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廣聞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廣聞名句大全
注釋
1. 以上輯自復森編《慶元府阿育王廣利禪寺語錄》
參考注釋
畫龍
(1).繪畫龍的形象。《隋書·禮儀志三》:“轜車,三品已上油幰,朱絲絡網,施襈,兩箱畫龍。” 宋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我輩彊追仿,畫龍成蜥蜴。”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鑑·元朝》:“道士 吳霞 ,所居 龍虎山 ,善畫龍。”
(2).龍的圖像。 唐 李賀 《平城下》詩:“青帳吹短笛,煙霧濕畫龍。” 王琦 匯解:“畫龍,即旗幟上所畫者也。”《宋史·禮志五》:“﹝《畫龍祈雨法》﹞壇上植竹枝,張畫龍……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畫龍投水中。”
(3).比喻徒有其表而無其實的事物。 明 李贄 《史綱評要·後秦紀·二世》:“ 沛公 乃真好儒,後世好儒,好畫龍耳。”《梅村詩話》十二引 清 蒼雪師 《贈方密之》詩:“山中久不見神駿,世上人多好畫龍。”參見“ 葉2公好龍 ”。
看頭
值得觀看欣賞的地方或值得閱讀的東西
這個展覽會沒有什麼看頭
畫蛇
(1).繪畫蛇的形象。《戰國策·齊策二》:“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元 張昱 《寄松江楊維楨儒司》詩:“畫蛇飲酒合誰先,塵土東華四十年。”參見“ 畫蛇添足 ”。
(2).指牆上的雕弓映照在酒杯中而形成的彎曲的影子。因形似蛇,故稱。多用作武臣臥疾或賦閒之典。 唐 李端 《酬秘書元丞郊園臥疾見寄》詩:“撒枕銷行蟻,移杯失畫蛇。” 宋 蘇軾 《書劉君射堂》詩:“蘭玉當年刺史家,雙鞬馳射笑穿花。而今白首閒驄馬,只有清樽照畫蛇。”參見“ 杯弓蛇影 ”。
雪山
常年積雪的高山
冷坐
猶獨坐。 宋 梅堯臣 《逢曾子固》詩:“冷坐對寒流,蕭然未知倦。” 宋 蘇軾 《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詩見寄次其韻》:“中秋冷坐無因醉,半月長齋未肯辭。” 元 馬臻 《吟雪》詩:“四山削玉水無波,冷坐孤吟意趣多。”
少林
指 少林寺 。亦泛指佛教名寺。 宋 陸游 《東窗偶書》詩:“屏風疊邃思 廬阜 ,冠子峯高憶 少林 。”《西遊記》第二六回:“ 少林 別有真滋味,花果馨香滿樹紅。”詳“ 少林寺 ”。
面壁九年
面壁:佛家語,指面對牆壁默坐靜修。原指中國佛教禪宗始祖達摩在少林寺面壁靜修了九年。後比喻在學習上下得功夫極深。俗人
(1) 佛教指沒有出家的世俗之人
僧人生活比起俗人來,還是屬於苦行一類
(2) 平庸的人;庸俗的人
(衡)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後漢書·張衡傳》
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沽酒
(1).從市上買來的酒;買酒。《論語·鄉黨》:“沽酒、市脯,不食。” 唐 韓愈 《贈崔立之評事》詩:“牆根菊花好沽酒,錢帛縱空衣可準。” 清 沉復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余﹞夜至 江陰 江 口,春寒徹骨,沽酒禦寒,囊為之罄。” 續範亭 《一九四二年春養疴延安交際處茅屋聞晉西北敵人殘酷掃蕩有感》詩:“城南有茅屋,結構在西坡。沽酒臨北市,汲水下東河。”
(2).賣酒。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不粥飪,不市食。及其後,則有屠沽,沽酒市脯魚鹽而已。” 唐 白居易 《杭州春望》詩:“紅袖織綾夸柿蔕,青旗沽酒趁梨花。”《水滸傳》第十五回:“籬外高懸沽酒旆,柳蔭閒纜釣魚船。”
向道
(1).指引道路。 唐 韓愈 《送齊皞下第序》:“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勞乎?為有司者,不亦難乎?為人嚮道者,不亦勤乎?” 朱熹 考異:“所謂人者,指應舉者而言。為之作嚮道者,謂指引其道路所嚮。”
(2).指引路或引路的人。 清 戴名世 《紀紅苗事》:“內地奸人誘使為 苗 嚮道,闌入攫取人畜。”《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昔 鎮南王 不用嚮道,率眾深入,不戰自潰。”參見“ 嚮導 ”。
謂嚮慕道義。 宋 蘇軾 《策略二》:“今者曾不得歲月之暇,則夫禮樂刑政教化之源,所以使天下回心而嚮道者,何時而議也。”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八旗子弟等﹞不必讀書嚮道,以充其識力,由少爺而老爺、而大老爺、而大人、而中堂,紅頂花翎,貫搖頭上,尚書侍郎,殆若天職。”
行山
行走于山地。《周禮·考工記·輪人》:“凡為輪,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侔以行山,則是搏以行石也,是故輪雖敝不甐於鑿。”
巡視山嶽。《史記·夏本紀》:“ 禹 乃遂與 益 、 后稷 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下路
(1).前方;路邊。《韓非子·十過》:“ 韓 使人之 楚 , 楚王 因發車騎陳之下路,謂 韓 使者曰:‘報 韓君 言弊邑之兵今將入境矣。’”《南史·謝靈運傳》:“後 秦 郡府將 宋齊 受使至 塗口 ,行達 桃墟村 ,見有七人下路聚語,疑非常人,還告郡縣,遣兵隨 齊 掩討禽之。” 元 宮大挺 《七里灘》第三折:“見旗幟上月華日精,諕的些居民從速風迸,呈百般的下路潛藏無掩映,不知您,帝王情,是怎生。”
(2).猶言下江,指 長江 下游的地方。《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這番在下路脫了糧食,裝回頭貨回家,正趁著順風行走。”《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他有個妹子,嫁與下路人,住在 前門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宦成 聽見那兩個戴方巾的説的都是些 蕭山縣 的話--下路船上,不論甚么人,彼此都稱為‘客人’。”
(3).路為 宋 、 金 、 元 行政區劃名, 元 定轄區戶數在十萬以下者為下路。《元史·選舉志一》:“﹝ 至元 六年﹞十二月,中書省定學制頒行之,命諸路府官子弟入學,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參見“ 上路 ”。
果然
(1) 確實如此,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果然名不虛傳
裡頭果然有一件粉紅色的紗衣,她就拿起來,轉身走進樹林。——《牛郎織女》
(2) 連詞,表示假設
那兒果然像你說的那么熱,我去時就連毛衣也不用帶了。
(3) 飽足的樣子
適莽蒼者,三食而反,腹猶果然。——《莊子·逍遙遊》
斷腸
(1) 割開或切斷腸子。形容極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情刺激。有時用以形容極度悲傷之情
空斷腸兮思愔愔。——蔡琰《胡笳十八拍》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2) 也有用以形容極度喜愛之情或其他感情作用的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唐· 白居易《井底引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