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水茶原文
山中雪水煮三清,大邑瓷甌入手輕。
屏去姜鹽嫌雜和,招來風月試閒評。
適添今夕燈前趣,宛憶當年霽後程。
只有一端差覺遜,三希即景對時晴。
詩詞問答
問:雪水茶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雪水茶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雪水茶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十五
2. 水以最輕者為佳此處水較京都玉泉為重惟雪水比玉泉猶輕雲
參考注釋
雪水
(1) 雪化成的水
(2) 混合的雪和水
三清
(1).道教所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此蓋棲靈五嶽,未駕夫三清者也。” 唐 呂岩 《七言》詩之四八:“津能充渴氣充糧,家住三清 玉帝 鄉。”
(2).道教對玉清境洞真教主 元始天尊 ,上清境洞玄教主 靈寶天尊 ,太清境洞神教主 道德天尊 的合稱。《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與同兩個道童火攻道人,張掛三清,眾家鋪設齊備,動起法器。”
(3). 唐 殿名,在 長安 大明宮 內。 唐 李白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我君六葉繼聖,熙乎玄風; 三清 垂拱,穆然紫極。” 王琦 註:“《玉海》: 唐 大明宮 內有 三清殿 。” 唐 人亦借指朝廷。《舊唐書·鄭畋傳》:“陛下過垂採聽,超授恩榮,擢於百里之中,致在 三清 之上。”
(4).酒名。即清酒。 晉 潘岳 《桔賦》:“三清既設,百味星爛。” 唐 駱賓王 《初秋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詩:“締賞三清滿,承歡六義通。”參見“ 三酒 ”。
(5).一種以松實、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實、梅英、佛手烹茶,謂之三清。”
(6).三位清廉的人。 明 陳道亨 , 新建 人, 萬曆 十四年進士,官 南京 吏部郎中。同里 鄧以讚 , 衷貞吉 亦官 南京 ,為官皆清廉,人號“ 江 右三清”。見《明史·陳道亨傳》。
大邑
(1).猶大邦。 殷 周 時尊稱上國之詞。亦用以自稱。《書·武成》:“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 周 。”《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於大邑 周 。” 楊伯峻 註:“甲文中有‘大邑 商 ’‘天邑 周 ’之辭。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 ’之辭,不僅別人尊之如此稱呼,自稱亦如此(‘大邑’即‘天邑’)。”
(2).古稱王畿、侯國、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稱“大邑”。《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3).大的都邑或都會。《書·多士》:“今朕作大邑於茲 洛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建天京於金陵論》:“通都大邑,無非名勝之區;建極綏猷,必擇建都之地。”
入手
(1) 著手;開始做
西洋畫家自描寫實物入手。——蔡元培《圖畫》
解決問題要從調查研究入手
(2) 到手
聲名入手
屏去
退除;除卻。《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積穀三百萬斛” 裴松之 注引 漢 王粲 《英雄記》:“ 瓚 作鐵門,居樓上,屏去左右。” 唐 李商隱 《宜都內人》:“大家始今日能屏去男妾,獨立天下,則陽之剛亢明烈可有矣。”《宣和畫譜·吳道子》:“ 道子 使 旻 屏去縗服,用軍裝纏結。”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三章:“早飯以後, 自成 把那個從 湖廣 回來的探子叫來,屏去左右,又一次仔細地詢問了 張獻忠 和 羅汝才 方面的情形。”
雜和
幾種食品攙雜在一起。 唐 寒山 《詩》之二五一:“清沼濯瓢鉢,雜和煮稠稀。”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池苑內縱人關撲遊戲》:“池上飲食……雜和辣菜之類。”
招來
見“ 招徠 ”。
月試
(1).每月考核。《禮記·中庸》:“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2).古代國學,府、州、縣學每月舉行的考試。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九:“儒學教諭 朱冕 ……在 崑 庠時,季考、月試,賞罰明信,弟子多所作成。”《清史稿·選舉志一》:“ 順治 三年,祭酒 薛所藴 奏定 漢 監生積分法,常課外,月試經義、策論各一,合式者拔置一等……月試一等與一分,二等半分,二等以下無分。”
今夕
今晚;當晚。 晉 左思 《蜀都賦》:“樂飲今夕,一醉累月。” 唐 韓愈 《玩月喜張十八員外以王六秘書至》詩:“況當今夕圓,又以嘉客隨。” 郭沫若 《落葉》:“風雨瀟瀟著的今夕。”
當年
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
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只有
(1) 表示必需的條件,下文常用“才”、“方”呼應
只有依靠民眾,才能做好普查工作
(2) 唯有;僅有
只有他知道內情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 魯迅 《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
(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張友正 ﹞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飼。”
即景
(1) 就眼前的景物
即景生情
(2) 就眼前的景物即興創作的作品
即景詩
對時
指一整天。 郭沫若 《海濤集·跨著東海》:“據他說,我的情形是很輕的,只是普通的拘留,一個對時。” 葉紫 《行軍掉隊記》:“看形勢,被害至多總還不到一個對時,大約是在昨天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