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瓶梅原文
盆梅不計月,遲早由花師。
庭梅資土植,南早北開遲。
靜怡軒前花,季春始逢之。
今歲節氣早,仲月即見斯。
而適啟巡蹕,略惜孤花期。
海子近京都,簪瓶呈數枝。
冬春雨雪沾,精神益革滋。
朵大乃異常,遠聞香氣披。
苟嘗其一臠,鼎味都可知。
獨欠未倚樹,親切全體窺。
幽韻則已探,斐然興吟詞。
詩詞問答
問:詠瓶梅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瓶梅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五
參考注釋
不計
不計較;不考慮
不計成本
不計個人得失
遲早
或早或晚
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清· 袁枚《祭妹文》
花師
善於培植花木的人。 宋 曾慥 《類說·紀異錄·花師》:“ 宋單父 ,字 仲儒 ,能種藝術,牡丹變易千種,上皇召至 驪山 ,植花萬本,色樣各不同,內人呼為花師。”
季春
農曆三月,即春季最後一月
歲節
(1).年節。《後漢書·張酺傳》:“﹝ 酺 父﹞嘗來候 酺 ,適會歲節,公卿罷朝,俱詣 酺 府奉酒上壽。”《宋書·謝方明傳》:“從兄 混 有重名,唯歲節朝宗而已。”《剪燈新話·秋香亭記》:“每歲節伏臘,僅以兄妹禮見於中堂而已。”
(2).歲月。 宋 朱淑貞 《舟行即事》詩之七:“歲節將殘惱悶懷,庭闈獻壽阻傳盃。”
仲月
指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五、八、十一月。因處每季之中,故稱。 唐 錢起 《過鳴皋隱者》詩:“仲月霽春雨,香風生藥田。”《新唐書·禮樂志四》:“禮不祭墓, 唐家 之制,春、秋仲月以使具鹵簿衣冠巡陵。” 宋 陸游 《舍北搖落景物殊佳偶作》詩:“今年冬候晚,仲月始微霜。” 明 何景明 《甘露頌》:“皇嗣元載,仲月維冬。”《清史稿·高宗本紀》:“丙午,舉行經筵。自是每季仲月舉行一次,歲以為常。”
孤花
僅存的花,唯一的花。 唐 韋應物 《游開元精舍》詩:“緑陰生晝靜,孤花表春餘。” 王闓運 《愁霖賦》:“豈為一葉而遂秋兮,愛孤花而早春。”
海子
〈方〉∶湖
京都
(1) 國都。京師
有京都聲。——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始稱於 * 時,因景王(司馬師)諱師,故稱京師為京都;或指日本故都,又稱西京,在本州島西南
春雨
(1).春天的雨。《莊子·外物》:“春雨日時,草木怒生。” 唐 方乾 《水墨松石》詩:“垂地寒雲吞大漠,過 江 春雨入全 吳 。” 明 劉基 《春雨》詩:“春雨和風細細來,園林取次發枯荄。”
(2).用以比喻恩澤。 明 無名氏 《鳴鳳記·林遇夏舟》:“幸天恩同沾春雨,最堪悲,又分襟雲山兩處暌違。”
(3).曲名。 蘇曼殊 《本事詩》:“《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 浙江 潮。”自註:“《春雨》,曲名。”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異常
(1) 非正常的;不同於平常的
異常現象
(2) 非常
任職期間異常緊張
遠聞
聲名遠播。《楚辭·九章·抽思》:“夫何極而不至兮,故遠聞而難虧。” 姜亮夫 校註:“遠聞,謂聲聞之遠也。”
香氣
芬香的氣味
一臠
(1).一塊切成方形的肉。《莊子·至樂》:“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淮南子·說林訓》:“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 宋 秦觀 《與參寥大師簡》:“ 黃 詩未有力盡飜去,且録數篇,嘗一臠足知一鼎味也。”
(2).用作數量詞。一塊。《淮南子·說林訓》:“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
鼎味
(1).鼎中美食。《南齊書·劉休傳》:“帝頗有好尚,尤嗜飲食, 休 多藝能,爰及鼎味,問無不解。” 唐 韓愈 《答柳柳州食蝦蟇》詩:“居然當鼎味,豈不辱釣罩?”
(2).相傳 商 武丁 問 傅說 如何治理國家, 傅 以如何調鼎中之味對。後以“鼎味”指國政。《晉書·裴秀傳》:“孝友著於鄉黨,高聲聞於遠近。誠宜弼佐謨明,助和鼎味,毗贊大府,光昭盛化。”《宋書·隱逸傳·周續之》:“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
可知
見“ 可知道 ”。
親切
(1) 形容人態度親愛和善
態度親切
(2) 親密;親近
(3) 熱情關切
全體
(1) 整個身體
全體炙之
(2) 指事物的全部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演員
(3) 指某一集體中的全部人員
影響全體
幽韻
幽深的韻昧。 唐 孟郊 《靜女吟》:“此志誰與諒,琴絃幽韻重。” 宋 朱熹 《懷子厚》詩:“琅然撫枯桐,幽韻泉谷虛。” 明 楊珽 《龍膏記·棘試》:“香氣誰能並,幽韻應無盡。” 郭沫若 《西湖紀游·趙公祠畔》:“醉紅的新葉,青嫩的草藤,高標的林樹,都含著夢中幽韻。”
斐然
(1) 有文采和韻味
斐然成章。——《論語·公冶長》
(2) 卓著,引入注目
成果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