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米拉決戰(2)
這時亞歷山大也把部隊以戰鬥隊形帶了上來。兩軍相距只有5公里了,但互相看不見,因為兩方陣前都有小山阻隔。約3公里地時,敵方營火已隱約可見。亞歷山大又讓士兵原地紮營,臨時把他的參謀人員召集起來開會,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是直接發起進攻呢?還是先把整個戰場和敵情偵察清楚,再從容行事?大多數將領都同意後一種意見。於是,亞歷山大隨後帶著一部分輕步兵和騎兵,對敵人的兵力部署和這一帶的地形地貌作了全面周密的偵察。回營後他又再次召集了那些高級將領開會。會上亞歷山大曆數著將領們過去的功績,他說,對這場戰鬥用不著他再來動員鼓勵,大家過去英勇地創造的許多光輝業績已經是很好的鼓勵。他要指出的是,這次作戰不同於過去,不是為了奪取敘利亞和腓尼基,也不是為了占領埃及,而是要在此時此地解決亞亞的主權問題。他只是要求大家,遇到危險時要想到紀律,需要安靜時要做到鴉雀無聲,需要歡呼時必須聲音響亮。要時刻牢記:個人的疏忽會造成全軍的危險,個人的努力也有助於全體的成功。
散會後,將領們回去都對自己的戰士鼓了勁。然後,亞歷山大給他的所有士兵下了一道命令:吃飽睡足。他自己和帳中的催眠師閒聊了一會兒,也很早休息了。據說,那一晚帕曼紐曾走進亞歷山大的帳篷,勸他趁黑夜攻打波斯軍,因為夜間攻擊會更加出其不意,易於引起敵人更大的驚恐,造成敵人更大的混亂。亞歷山大沒有答應。他這么說:“偷來的勝利是不光彩的。”當時,亞歷山大也許考慮到異國土地上夜戰的危險性。反正亞歷山大這一手可苦了波斯士兵。他們正面沒有塹壕掩護,又摸不清近在咫尺的馬其頓軍何時進攻,因此,他們從最初擺好了戰鬥陣形之後,就一直全副武裝,高度戒備,他們擔驚受怕地站了整整一夜,搞得人困馬乏。
10月1日清晨,太陽剛剛升起,馬其頓軍行動了。
亞歷山大只有4萬步兵和7000名騎兵,戰鬥隊形的長度還不及波斯軍的一半。亞歷山大排出的陣形是:中央是6個方陣步兵,亞歷山大親自指揮。
它是全部兵力的重心,不僅因為它防禦能力極強,足以抵擋正面敵人的進攻;而且它擔負著隨時支援兩翼的任務。方陣的右翼是全軍中最精銳的皇家步兵軍團和皇家騎兵軍團,右翼的前面布下一支步兵,一支標槍兵和一支弓箭兵,左翼是一支希臘聯軍騎兵和兩支外籍騎兵,左翼的前面也安排了一支弓箭兵。亞歷山大通常的戰術是把右翼作為攻擊的尖刀,用右翼進攻敵人的左翼;左翼開始時只是堅守陣地。右翼常把敵人趕到中央受方陣長矛殺傷,甚至趕到左翼受騎兵長槍的衝刺。這次,亞歷山大為防止波斯軍的包抄,還在左右兩翼的兩邊各布下一個側翼。右側翼由4支騎兵、一支弓箭兵和一支步兵組成,左側翼由4支騎兵組成。另外,亞歷山大又在第一道方陣的身後部署了一道後方方陣,以應付中央方陣出現漏洞和可能從背後出現的敵人。這樣,亞歷山大的全部軍隊就構成一個較短的梯形方陣,能夠應付來自各方面的襲擊。
在戰鬥沒有開始的時候,先說說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古代大規模的攻防戰中,騎兵往往最有威懾力,步兵很難有大的作為。但馬其頓的方陣步兵不一樣,它的作戰位置和防守能力都特別地突出,因而遠近聞名。馬其頓方陣是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創造的,特點是隊形密集、縱深都在16排以上,方陣兵由重步兵組成,配備著重盔重甲重盾及馬其頓獨有的長矛。這種長矛的矛桿是以一種叫做山茱萸樹的硬木製成,比普通的矛身長出一倍。最後幾排的方陣兵長矛更長,有5~6米,幾乎是架在前排戰士的肩上。整個方陣盾連著盾,矛接著矛,就像刺蝟一樣讓敵人難以下口。方陣還可以根據需要化為凹形——將進攻的敵人包圍,斜楔形——以應付敵人從側面和後方的攻擊,箭形,形成左右兩個斜面——突破敵人的防守,等等。為了補救方陣打運動仗的不便,方陣的前後左右配置了專門的騎兵和輕步兵,形成機動靈活的多兵種配合作戰,所以威力特別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