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故事大全>> 戰爭故事>> 同室操戈的“聖戰”正文

同室操戈的“聖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東地區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局勢動盪多變,局部戰爭和規模較大的武裝衝突竟達四十多起,成為世界上最動亂不安的地區。
  中東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結合部,是世界交通樞紐,維繫著東西方交通的命脈;同時,中東地區石油儲量極為豐富,約占全世界儲量的2/3,而年產量也幾乎占全世界總產量的1/4,在能源危機日益嚴重的局面下,世界各種力量都在伺機插手中東事務;由於中東是猶太教、 * 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 和宗教矛盾也非常尖銳,而歷史遺留的邊境糾紛,更經常成為中東國家之間武裝衝突的導火線。
  伊朗和伊拉克之間長達8年的“聖戰”,就是在這一系列複雜背景下爆發的,並且成為中東地區除阿、以衝突之外持續最長、消耗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 * 教“兄弟”,但雙方所屬教派不同。伊朗是什葉派教徒掌權,而在伊拉克掌權的則是遜尼派。什葉派的重要聖地納賈夫、卡爾巴拉都位於伊拉克南部,伊朗什葉派的宗教領導人非常希望能得到這一地區,同時,兩國還存在著長期未決的邊界爭端。
  1975年3月,在阿爾及利亞的調解下,伊朗和伊拉克在阿爾及爾簽訂新的邊境協定,伊拉克同意以阿拉伯河作為界河,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則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300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伊拉克,並停止對伊拉克境內庫德族 * 武裝提供支持。然而,1978年伊朗內部動亂時,伊拉克驅逐了長期僑居伊拉克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沒想到一年後霍梅尼取得了政權,他對伊拉克的驅逐耿耿於懷,重新支持庫德族 * 武裝,並提出向伊拉克“輸出 * 革命”的口號。
  1980年9月4日,兩伊在北部邊界地區發生炮戰,邊界衝突升級。9月中旬,伊拉克軍隊占領了一些兩國有爭議的邊界地區。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在全國電視觀眾面前撕碎了他親手簽訂的阿爾及爾協定,宣布收回阿拉伯河主權。22日上午,伊朗炮兵向阿拉伯河上懸掛伊拉克國旗的船隻開火;兩小時後,伊拉克出動空軍轟炸伊朗軍事目標和石油設施,裝甲部隊越過邊界進入伊朗領土。
  兩伊戰爭從此爆發。
  戰爭的第一階段是在伊朗境內進行的。9月23日凌晨,伊拉克軍隊5個師共7萬人、1200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發起攻擊。伊朗則出動飛機轟炸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石油基地。
  聯合國安理會於9月28日通過決議,要求雙方停火,接受調解。霍梅尼當即拒絕。10月4日,伊拉克宣布單方面停火,但因局勢明顯對伊拉克有利,伊朗仍不接受。戰事繼續發展,到10月下旬,伊拉克軍隊在伊朗境內南部推進了90公里,北部推進了20公里,占領了十餘個城鎮,約2萬平方公里土地,並完成了對石油港口阿巴丹的包圍。由於雨季到來,加上戰線拉得過長,伊拉克感到兵力不足,開始由進攻轉入全線防禦。
  1981年1月5日,伊朗在南線發起 * ,希望能解阿巴丹之圍。雙方進行了一場有400輛坦克參加的裝甲大戰。伊朗雖一度突入敵方前沿陣地,但伊拉克在空中火力的支援下,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雙方又進入相持階段。
  同年9月末,伊朗發動阿巴丹戰役,突襲包圍阿巴丹的伊拉克軍隊,將敵入趕回卡倫河西岸,贏得了開戰一年來的首次勝利。幾天以後,伊朗軍隊又發動布斯坦戰役,收復了阿拉伯河岸的重鎮布斯坦。
  伊拉克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它原以為乘伊朗內亂之際,通過武力速戰速決,可以逼迫伊朗訂立城下之盟,徹底解決兩國爭端。然而,由於戰爭帶有濃郁的民族和宗教色彩,伊朗人民奮不顧身地投入保衛祖國的“聖戰”,反而消除了內部糾紛,達到了空前的全國統一。而伊拉克士兵長期在異國作戰,又遭到了意外的強烈抵抗,土氣低落,並沒能充分發揮裝備優異的長處。
同室操戈的“聖戰”0

精彩推薦:

  • 德意志和丹麥、瑞典之戰
  • 鳥羽、伏見之戰
  • 敘利亞爭奪戰
  • 薩拉米斯海戰
  • 斯巴達克之死
  • 色當之戰
  • 伏擊山本五十六
  • 血戰溫泉關
  • 馬倫哥激戰
  • 激戰勒頒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