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女王(3)
1854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法支持土耳其對俄國宣戰。宣戰以前,新首相阿伯丁在近一年中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設法避免戰爭。而帕麥斯頓卻在內閣中,敦促採取強硬政策。他認為那是阻止俄國進攻土耳其的唯一辦法。艾伯特支持首相的政策,並且草擬了一個備忘錄,附有一項他認為可以防止戰爭的計畫。艾伯特這一招把自己和女王弄得都很被動。
當時,英國是一片對俄開戰叫嚷聲,並且要求帕麥斯頓領導這場戰爭。
謠言紛壇,說艾伯特是俄國間諜,他與俄國人的通訊已被截獲,已被逮捕並被送進倫敦塔…… 攻擊艾伯特的小冊子也出版了,指出這位女王的大夫應該以叛君罪接受審判。
英法聯軍在克利米亞失利並且一觸即潰的訊息傳來,由於公眾輿論都相信唯有帕麥斯頓能夠贏得戰爭,維多利亞女王被迫違心地於1855年任命帕麥斯頓為首相。儘管帕麥斯頓上台以後,聯軍的作戰能力改進不大,但戰爭還是打贏了。而且,多虧帕麥斯頓在締結和約時的堅決態度,俄國被迫割地給土耳其,並放棄在黑海留駐艦隊的權利。
維多利亞女王讚賞帕麥斯頓在和平談判中的表現,同她的關係開始好轉。女王同首相關係好轉的另一個原因是,帕麥斯頓成功他說服議會,最終滿足女王的願望,將“女王之夫”這一頭銜正式授與艾伯特。
維多利亞女王同首相較好的關係只維持了幾年。1864年,德國和丹麥爆發了戰爭,帕麥斯頓和他的外交大臣羅素支持丹麥,而女王卻同情德國,所以出現了新的緊張關係。帕麥斯頓1865年就去世了。女王說:“上帝知道,在外交事務方面我們與他有多少分歧。不過,作為首相,他在國內搞得不錯,對我也很好。可我從來就不喜歡他。” 1861年12月,維多利亞女王經歷了個人最大的悲劇:艾伯特死於傷寒,享年42歲。女王因丈夫之死而身心交瘁,她幾次哭昏迷過去。
丈大去世後,維多利亞女王完全隱居起來了,大臣們要求她親自主持議會開幕式,要求她至少偶爾在臣民中露面,她一概不予理會。但在丈夫去世的最初幾天裡,女王仍強忍悲痛審閱外交檔案。後來,女王大部分時間住在蘇格蘭高地的別墅中,那是她與艾伯特於1847年得到的,他倆曾在那裡度過快樂的時光。
艾伯特死後的10年中,維多利亞女王處於一名蘇格蘭臣僕布朗的影響之下。布朗的率直態度和善意關心很使女王高興。當他把一條圍巾披在女王雙肩上,防止她著涼並訓斥她不注意照顧自己身體時,竟稱呼“女人”而不是“女王”。女王並不在意。維多利亞女王在這一點上和丈夫生前一樣,認為勞動人民忠於君主而不遵守宮廷禮儀的常規,遠比那些傲慢、虛偽而且常常道德敗壞的貴族強得多。女王遺憾的是,她的兒子威爾斯親王就成了他們那一夥。
維多利亞女王理想的政府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國王,根據憲法治理心滿意足的忠實臣民。女王認為她的這一理想被自私而一心追求享樂的貴族和信仰民主的激進派,雙雙破壞了。
1868年,班傑明·迪斯雷利成為首相。儘管他在職僅僅9個月,但與維多利亞女王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在他1874年第二次出任為期6年的首相時更為密切。迪斯雷利告訴一位朋友說:“人人喜歡奉承。見到女王,竭力奉承就行了。”他求見女王或給女王上書,言詞都非常誇張,到了肉麻程度,但並沒達到女王反感的程度。
維多利亞女王給了迪斯雷利非凡的榮耀,在他倒台時,女王親自到他的鄉間別墅看望他。第二年,迪斯雷利死時,女王也十分悲痛。
維多利亞女王回憶迪斯雷利生前,曾勸說同意授予她印度女皇尊號,這使她感到滿足。維多利亞女王津津樂道於這一頭銜,對她的殖民地印度帝國,表現出強烈的關心。
0